摘要:目的 探討 7~17 歲中小學生血壓與生長發育之間的關系,為開展中小學生高血壓早期預防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按照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轄區內抽取 1 所高中、2 所初中和 2 所小學,每所學校各年級以整班為單位至少抽取 80 名學生,調查項目包括血壓、身高、體重、月經史等。結果 共監測了 1 725 名學生,體質量指數正常、超重和肥胖學生的血壓偏高率分別為 13.62%、22.15%和 29.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51.229,P<0.05);7~11 歲、12~14 歲和 15~17 歲組血壓偏高率分別為 21.85%、15.25%和 23.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2.328,P<0.05)。11~12 歲年齡組月經組和非月經組身高平均值分別為(157.279±5.300)cm 和(150.345±6.817)c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023,P<0.05);收縮壓平均值分別為(111.98±10.504)mm Hg 和 (109.69±13.428)mm Hg,舒張壓平均值分別為 (69.55±7.666)mm Hg 和(68.92±7.211)mmHg,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 收縮壓=1.341,t 舒張壓=0.585,均 P>0.05)。男女生的血壓偏高率分別為 19.33%和 20.6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455,P>0.05)。結論 中小學生血壓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超重、肥胖易導致血壓偏高;同年齡組女生身高與月經來潮有關;提示今后應采取有效的血壓偏高干預措施,切實加強體育鍛煉以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關鍵詞:中小學生;血壓偏高;體質量指數;生長發育
孫云芬; 鄭志軍; 李海林; 彭雪冰; 吳殿波; 孫麗娟; 吳艷麗, 河南預防醫學雜志 發表時間:2021-11-22
兒童血壓隨年齡的增高而增長,存在一定的“軌跡現象”[1]。兒童期血壓水平不僅影響兒童當前的健康狀態,也會對成年后的健康造成影響[2],因此高血壓的預防從兒童期抓起是非常必要的。為評價中小學生的血壓水平,掌握兒童青少年血壓變化的規律,探討中小學生血壓與生長發育的關聯性,唐山市曹妃甸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 2020 年 10 月份對轄區的中小學生開展了血壓、身高、體重等監測工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從轄區內城區(區政府所在地學校)抽取了 1 所高中(轄區僅有 1 所高中,為半寄宿制,寄宿的為農村學生,走讀的為城市學生)、1 所初中和 1 所小學;從農村(鄉鎮政府所在地學校)抽取了 1 所初中和 1 所小學。每所學校各年級以整班為單位至少抽取 80 名學生開展調查。實際抽取了中小學生 1 725 人,其中男生 838 人、女生 887 人。
1.2 方法 調查人員經過統一的培訓和考核,采用統一的測量標準,立柱式水銀血壓計、機械式身高計、電子體重計等均由計量部門檢定合格,根據被測兒童上臂的大小選擇合適的袖帶,氣囊長度應為上臂周長的 80%~100%,寬度至少為上臂肩峰到尺骨鷹嘴中點處周長的 40%,氣囊寬度和長度比值為 1∶2[1]189。測量血壓時受檢者取坐位,右臂自然前伸與血壓計零位、受檢者心臟處同一水平,袖帶松緊適度,聽診器聽不到肱動脈搏動聲時再升高 20~30 mm Hg,然后緩緩放氣,當聽到第一個脈跳聲時即為收縮壓,繼續放氣消逝瞬間即為舒張壓,測試 2 次,求平均值進行記錄,若兩次血壓差超過 10 mm Hg,進行第 3 次測試,取血壓數據接近的 2 次測試結果求平均值進行記錄。測量身高時受檢者赤足背向立柱,軀干自然挺直,兩眼平視前方,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最低點呈水平位,足跟、骶骨部及兩肩甲間與立柱相接觸呈“三點一線”,讀數時檢測人員雙眼與水平壓板平面等高。測量體重時受檢者穿單衣、赤足,站立在體重計量盤中央,待顯示屏上數值穩定后讀數。
1.3 判定標準 血壓偏高判定標準采用 WS/T 610- 2018《7 歲~18 歲兒童青少年血壓偏高篩查界值》[3], 7~17 歲男、女兒童青少年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同性別、同年齡、同身高百分位人群 P95 血壓者為血壓偏高。
1.4 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 EpiData 3.1 進行雙錄入,使用 SPSS 17.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 χ2 檢驗,均數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或 t 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2 結 果
2.1 血壓隨年齡增長變化趨勢 對 1 725 名 7~17 歲中小學生進行了血壓監測,男生收縮壓、男生舒張壓、女生收縮壓和女生舒張壓隨年齡變化趨勢均有統計學意義(F 男生收縮壓=33.560,F 女生收縮壓=13.581,F 男生舒張壓= 2.995,F 女生舒張壓=2.170,均 P<0.05)。見表 1。
2.2 性別與血壓偏高的關系 838 名男生中,血壓偏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455,P>0.05)。
2.3 體質量指數與血壓偏高的關系 1 725 名學生中,體質量指數(BMI)正常 874 名,其中血壓偏高 119 人,血壓偏高率 13.62%;超重 316 名,其中血壓偏高 70 人,血壓偏高率 22.15%;肥胖 535 名,其中血壓偏高 156 人,血壓偏高率 29.16%。不同體型學生的血壓偏高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51.229,P<0.05)。
2.4 血壓、身高與月經的關系 對 197 名 11~12 歲女生進行了監測,其中已出現月經者 106 名,收縮壓和舒張壓平均值分別為 (111.98±10.504)mm Hg 和(69.55±7.666)mmHg,身高平均值為(157.279±5.300)cm;尚未月經初潮者 91 名,收縮壓和舒張壓平均值分別為(109.69±13.428)mm Hg 和(68.92±7.211)mm Hg,身高平均值為(150.345±6.817)cm。兩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 收縮壓=1.341,t 舒張壓=0.585,均 P>0.05);身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023,P<0.05)。
2.5 年齡與血壓偏高、肥胖的關系 將監測人群分成 7~11 歲、12~14 歲、15~17 歲三個年齡組,不同年齡組血壓偏高率和肥胖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見表 2。
3 討 論
結果顯示,7~17 歲學生血壓水平隨年齡的增長總體呈上升趨勢,且收縮壓上升趨勢較明顯。對兒童血壓長期追蹤發現,盡管血壓隨年齡變化,但多數兒童的血壓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在同年齡組中所處的百分位數大體保持不變,某年齡組中處于上限的兒童,若干年后或進入成年后,血壓水平有較大可能處于相應的上限水平[1]188,因此血壓偏高兒童到成年后發展為高血壓的風險較高。
本次調查顯示,7~17 歲學生中血壓偏高率男生(19.33%)與女生(20.6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徐雙等[4]報道的蘇州 6~17 歲學生中男生血壓偏高率(26.30%)高于女生(20.11%)不同,原因可能是因為二者采用的血壓判定標準不同所致。本研究中肥胖學生血壓偏高率(29.16%)高于超重學生(22.15%),超重學生高于 BMI 正常學生(13.62%),與孫云芬等[5]研究結果一致。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兒童期超重和肥胖是兒童期或成人期高血壓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1]188,因此應當采取合理膳食、積極鍛煉等干預措施,遏制兒童和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發生。
11~12 歲女生中已出現月經者的身高高于尚未月經初潮者,與云南省相關研究結果一致[6]。月經初潮是女性生殖功能發育最重要的指標,被稱為性發育過程的“里程碑”[1]86,女性身高增幅最大時間多在初潮前 12 個月,臨近初潮 6 個月時增速開始減慢,初潮后身高增速更慢[1]80,因此,對于同年齡組的女生來說,已出現月經者身高已達到最大生長高峰,而尚未月經初潮者未達身高生長高峰,導致同年齡組女生月經組身高高于非月經組。
不同年齡組血壓偏高率和肥胖率不同。7~11 歲組(主要是小學生)血壓偏高率較高可能是由于血壓增長速率明顯加快的年齡較身高增速高峰年齡提前 1~2 歲[2],而女性 9~10 歲、男性 11~12 歲進入青春期生長的第二突增階段[1]80,7~11 歲正處于血壓突增期; 7~11 歲組肥胖率高于 12~14 歲和 15~17 歲組也是 7~11 歲組血壓偏高率較高的另一個原因。15~17 歲組(主要是高中生)血壓偏高率較高可能和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繁重、學習緊張、長期久坐、運動量較少等有關,與張媛媛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教育和衛生部門應采取切實有效的中小學生血壓偏高干預措施,如大力加強中小學生體育鍛煉,適當減輕課業負擔,預防學生超重和肥胖的發生,以保障和促進青少年身體健康。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