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行業經濟
勐海縣西定鄉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各民族種茶、制茶、飲茶的歷史悠久,是勐海縣重要的產茶鄉(鎮)之一。茶產業的發展對西定鄉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繁榮起著其他產業在短時間內無法達到和替代的重要作用[1-2]。西定鄉是普洱茶的發祥地和原產地,千百年來,茶葉一直是西定鄉山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一直保持了傳統支柱產業的地位,茶產業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
1西定鄉茶產業發展現狀
西定鄉是勐海縣的主要產茶鄉之一,種茶、制茶、飲茶、茶貿易歷史悠久。茶葉歷來是西定鄉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是地方財政的重要稅源,是農民群眾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全鄉11個村委會90個村民小組都生產茶葉,涉及茶葉生產經營的人口逾3萬人,是涉及人口最多的經濟產業之一,涉及面廣,影響力大。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茶葉產業的建設與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西定鄉茶葉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發展成為該鄉的優勢產業之一。2010年,西定鄉茶葉面積累計達2160hm2(采摘面積1866.67hm2),產量逾1400t,平均產量750kg/hm2。此外,百年古茶園逾154.67hm2,分布在6個村民小組。
2制約因素
一是種植管理粗放。西定鄉古茶園零星分散,產量低,產量不足300kg/hm2,茶園退化嚴重。隨著近年茶葉價格的攀升,部分茶農掠奪性采摘危及古茶園的可持續發展。新植茶園管理粗放,良種覆蓋率低,全鄉2160hm2茶園中低產茶園占40%(產量低于600kg/hm2),低產茶園比重大。生產缺乏后勁,茶葉長勢及效益差,資源利用率低。二是產品附加值低。西定鄉的茶廠均為手工作坊式,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三是市場培育滯后。西定鄉茶葉經營者主要是中、小散戶,經營規模小,以原料茶為主,各農戶均自己生產、銷售普洱茶,茶葉市場競爭無序,茶農利益難以保障,不僅品質難以保證,且價格極為混亂,加之消費者對普洱茶認識有限,致使侵害消費者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使西定茶的聲譽受到損害,制約茶產業的發展。
3發展優勢
3.1各民族茶文化歷史悠久
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共同開創了西定鄉悠久的植茶歷史,同時也創造了特色濃郁的各民族的茶文化。各民族的茶文化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形成了獨具韻味?底蘊深厚?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4]。樹齡達1700多年的巴達野生茶樹王,就生長在西定鄉賀松大黑山上,是茶葉發展悠久歷史的活見證,是茶文化的載體,是西定鄉茶葉產業發展的寶貴財富和重要依托。
3.2區位獨特,生態條件好
高山云霧出好茶,西定鄉自古以來是產茶的好地方,不但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無任何工業污染,氣候溫潤,日照短而霧多,芽葉內礦物質積累量高,土壤有機質豐富而排水通暢,茶葉嫩度好、茸毛多。早春回溫快,茶葉上市早,采收期長達10個月,茶葉品質好,甘醇回味,經久耐泡。
3.3市場前景好,古茶樹資源豐富
隨著茶市的升溫,廣大農戶種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古老的茶山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古茶樹、古茶園資源是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對茶葉發展具有極高的價值。西定鄉古茶樹、古茶園極其豐富。
4發展對策
要做強、做大茶產業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古茶樹資源,大力發展良種茶、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生態茶,推進茶葉和茶廠優化改造,逐步實現茶葉基地良種化、生產無公害化、產品標準化和經營產業化的格局。
4.1加強古茶樹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西定鄉的古茶樹資源絕大部分屬于生產性茶園,由于古樹茶具有生態及品質優勢,市場需求比較旺盛,導致出現對古茶園的濫采甚至砍伐采摘的情況,從而造成古茶樹日漸衰亡、古茶園逐漸衰敗[5]。因此,應在現有保護條例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行政法規,推行村規民約,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保護古茶樹的種質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一是古樹茶產品的加工。培訓茶農提高其初制技術,充分利用古茶樹的生態優勢和品質優勢,加工出更加優質的古樹茶產品。二是古茶園的科學管理。大力保護古茶山生態環境,保證古茶樹生長良好、品質優良。對古茶樹密度不足750株/hm2的古茶園,應視情況適當補植。補植的茶樹品種應與該片古茶園相一致,以保持古茶園茶樹品種的純正和獨特品質??蛇x取同片園內優質、健壯的茶樹作為母株進行有性或無性繁殖,將得到的苗木補植入古茶園。嚴格按有機茶園的標準對古茶園進行管理,嚴禁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等化學合成物質;可進行耕作、人工除草、適當增施有機肥;對病蟲危害較重的古茶樹、古茶園,可采用人工捕殺、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技術綜合治理。三是旅游開發。西定鄉分別是哈尼族、布朗族的聚居地,具有悠久的種茶歷史及獨特的民族茶文化,適宜進行旅游開發,可將歷史文化融入到游客品茶賞茶的過程中[6]。
4.2大力改造低產茶園,努力提高單產
全鄉低產茶園面積占茶園總面積的40%,低產茶園改造任務艱巨。應大力改善低產茶園基礎條件,促進增產提質,規范茶園低改管理技術,增強綜合生產能力。確保2011年底前完成低產茶園改造1200hm2,平均產量900kg/hm2,增長17%。
4.3加強無公害茶園建設及茶葉初制的管理指導
以優質無公害茶葉轉換建設為突破口,以無公害茶標準化生產為目標,采取“政策扶持、企業運作、茶農所有、集中連片、分戶經營”的形式,構成“企業+農戶”的選型利益共同體產業模式,通過企業籌資、扶持茶農、農戶加盟、共建基地的辦法,以生態茶園為標準,加快無公害茶、無性系良種茶等高產優質基地的建設步伐。以普洱茶農業標準化,推進茶園、基地標準化建設步伐。采取措施禁止使用國家已經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化肥,幫助指導茶農科學管理,合理施肥、用藥[7]。加大對農藥、化肥市場的監管整治力度,農業植保、供銷部門應出臺指導措施,確保西定鄉茶葉的綠色、生態品牌形象。通過努力把西定鄉建成無公害茶葉產地,為其拓展市場創造條件,爭取到2013年建設無公害茶園達2000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