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審美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人格塑造和素質培養的重要手段。感受和體驗既是基礎音樂教育基本的行為實踐方式,也是其價值和意義得以體現的基本要求。《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實施多年以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它不再以孤立的方式傳授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人格塑造、素質培養、文化傳承和審美教育為主要目的,在音樂創作、表演、欣賞等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此,筆者就基礎音樂教育的實踐環節做一初步探究。
一.感受與體驗
感受是一種具體的實踐過程。在基礎音樂教育領域,感受不僅僅是對音樂作品的聽覺感受,把聽覺理解為感知音樂唯一手段的觀點有待商榷。假如這一觀點被認可,它就意味著學生由主動變為被動,由主動選擇變為被動接受。在被訪的中小學生中流行這樣這樣一句話:“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此現狀足以說明,在基礎音樂教育領域中,有些音樂課已經成為中小學生喜歡音樂的阻礙。就基礎音樂教育而言,音樂教學內容應貼近中小學生的認知、理解和生活實際,表達學生的期待和愿望。它可以是蘊含美好寓意的故事;也可以是抒發溫馨風格的自然景色;或是充滿了童趣的美麗夢幻,還可以是人人都能體驗和感受的親情、友情以及贊美歌頌的激越表達。如此廣闊的表現范圍,對中小學生有著較強的吸引力,使他們的內心萌生美的愿望和美的期待,同時,音樂教學內容應該具備中小學生所能夠接受并且喜愛的內容,能夠使中小學生愛聽、愛唱,逐步積累、理解和產生審美功效。作為音樂教師不僅要善于分析、傳達和總結教學內容,還要深入挖掘音樂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有機融入教材的分析理解之中,形成有序、穩定且有著一定引導意義的課堂講解,將音樂審美意境和情感狀態有效加以呈現,這種具體可感的審美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而且,還要保證學生有充分時間參與到音樂意境和情感表達的實踐過程當中。
二.注意與期待
注意與期待是中小學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兩個重要的心理準備階段。它具有兩個顯著的心理特征:一是意識的專注程度。通常稱之為注意力。但音樂教學過程的注意力不同于其他學科,主要表現在形象思維運用的活躍程度和感性經驗傳達的合理性方面。它與學生自身性格特征、認知能力和方式、日常生活中感性經驗的積累、以及此時此地思維的專注程度等有著密切關系,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當學生面對音樂作品所描述的特殊情境,能否使特定的審美對象進入其思維所能覆蓋的范圍,并且能夠有效捕捉與其日常積累相適應的感性特征,是其意識的專注程度的主要表現。這一過程所顯示的結果不是單向的刺激和反應,而是雙向互動的產物。面對特定的審美對象,“耳聞目睹”只是感官的引導,而形象思維的活躍程度和感性經驗的傳達,才是意識專注程度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二是感性經驗的傳達。這里涉及一個合理性的問題,即主觀判斷。學生能夠將自身所獲得的感性經驗加以傳達,與這種傳達是否合理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前者是行為實踐過程和這個過程所獲得的結果,后者則是對這一結果的主觀判斷。每一個學生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但對這一判斷的結果又往往產生著某種心理期待,即期待自己的判斷符合音樂作品的表現實際,甚至希望符合老師的評判。此時教師的作用十分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講,理解和表達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無所謂什么標準答案,只是一個合理與否的程度差異,為此,教師不要把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表達唯一化、程式化,允許結果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允許合理的延伸和拓展,允許合理的想象與幻想,讓音樂的表現空間更加寬闊。一堂精彩的音樂課總是離不開教師巧妙的構思和充滿新意的教學設計,獨具匠心的設計往往會誘發學生的專注程度,使其產生新的審美期待。如在教唱美國歌曲《祝你生日快樂》時,可以做出如下設計:生日場景、賀卡等生日用品、教師范唱。情景設計可以喚起歌曲規定內容的表現意境,熟知的生日生活經驗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祝你生日快樂》是美國路易斯威爾市一家幼兒園兩位姐妹教師(Mildred和Patty)創作于1893年,起初是一首早上見面問候的歌曲,曲名為《大家早上好》。1935年WarnerChappell將這首《大家早上好》重新填詞,就成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祝你生日快樂》歌。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情真意切,不久便傳遍美國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曲已被世界各國人民所熟知和熱愛,每逢親朋好友舉行生日聚會時,都會用這首歌曲來互道祝福,深情美妙的旋律為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們送去了歡樂。學生的注意與期待往往同具體的教學內容相關,也與教師講解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相關。音樂審美實踐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鮮活的、富于感染力的具體音樂實踐過程。學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感受音樂美的存在,才能將生活經驗與音樂審美經驗不斷加以融合,通過漸進的積累逐步完善他們的感性審美經驗,從而實現基礎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參與與表達
這一階段是音樂教學的主體階段,它既是學生音樂審美感知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審美實踐的探索過程。其顯著特征是參與與表達。參與程度表現為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得到承認和尊重,而表達則是學生主體意識的張揚。在音樂基本技能教學中,很容易發生同音樂審美實踐相違背的現象。諸如從樂譜和音符入手的識譜訓練,從時值出發的節奏訓練,著眼于音程、和弦而脫離音樂的聽覺訓練書面講解。類似知識的、枯燥的課堂講解,與其他學科課程講解沒有多少區別,根本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因而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是必然的。有效的途徑應該把音樂基本技能教學作為音樂審美感知和審美實踐探索的具體過程,讓學生扮演主體角色。如識譜教學中,從音樂自身入手,以表現的方式(如通過唱歌的方法,可進行唱名摸唱、唱名背唱、視譜聽唱、先唱詞后唱譜等)把識譜教學建立在解讀和傳達音樂表現意境的具體方法上來,使識譜教學和歌曲演唱成為一體化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把樂譜看成是一種可以獲得審美感受經驗的感性圖象;在節奏訓練方面,從學生自身身體的感覺和肌肉的反應入手(如拍手、捻指、跺腳、行進、奔跑、跳躍等),以自由的、協調的、表情的的身體動作,將音樂情緒和表現意境中的節奏運動感覺準確加以表現和傳達,使學生逐步建立起對音樂運動要素的靈敏反應,并從中體驗音樂的美感與樂趣,積累感性經驗和對感性經驗的身體表達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節奏訓練中休止符往往被忽視,應把休止符作為音樂運動的一個要素,音樂中的無聲是有聲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音樂整體意境和情感運動變化不可分割的要素之一,音樂審美整體意義的獲得不可能缺少休止符的體驗。在聽覺訓練方面,將教學的著眼點置于音樂的各種要素的體驗和感受方面,尤其應關注旋律的感受與體驗。因為旋律具有強大的美感力量,其音高、節奏、力度、速度、音色等各種要素的變化,是其美感生成的重要形式因素,必須加以重視和強調。在具體教學環節中,均滲透著音樂審美的感知因素。如唱歌教學中,教師富有感情的范唱或新歌曲的播放;配有背景音樂的繪聲繪色的歌詞朗誦;建立在歌曲美感體驗上的輕聲學唱等,都會引導和誘發學生的音樂審美感受,參與音樂審美探索是中小學學生必須經歷和反復嘗試的實踐過程。再如欣賞教學中,對音樂美的感知主要體現在對音響的感知和聆聽方面,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包括口頭的、身體的、樂器的等,對音響感受做出各自的反應,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強化學生審美感受的積累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