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形式邏輯論文
思維教學是大學教學改革的新方向,也是面向21世紀大學教學改革的新方向,這是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開設的《形式邏輯》課,是一門專門研究人的抽象思維形式及思維規律的科學,也是一門與人的工作、生活、學習有著密切聯系的基礎學科。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77年公布的學科分類目錄中,就將邏輯學排在七大基礎學科的第二位,而英國大百科全書則將邏輯列為五大基礎學科的首位。我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說:“要培養一個人成材,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于思維,在于科學的思維。”形式邏輯在當前這個信息多元、知識更新加速的新時期,其重要性已經越來越突出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引起了傳統教學觀念、結構、內容、手段、形式的更新;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將現代教育技術帶入了嶄新階段。遺憾的是,打開網絡或翻閱報刊,研究多媒體技術在高校邏輯教學中的滲透及作用顯現的論述,卻并不多見。思維是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屬于理性認識。傳統的邏輯教學方式,基本是借助于教師的語言描述進行的,學生要在教師的理性、抽象、枯燥的邏輯思維講授中,掌握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理論知識,以接受嚴密、規范的邏輯思維訓練,學會正確思維的方式方法。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就是容易引起學生大腦皮層的疲勞,致使他們在聽課中注意力不夠集中,降低了教學效率。而多媒體技術的介入,正彌補了傳統邏輯教學中的這一缺憾,使原本抽象、枯燥的邏輯課堂教學充滿智慧的生機,洋溢思辯的活力。
一、幫助建構思維知識的科學結構,掌握正確思維的方式方法
學習形式邏輯,首先要掌握邏輯學的基礎理論,理解并把握主要的定義、規律、規則和公式;對重點內容還要反復領會,在領會的基礎上加以理解、記憶。這一教學過程中,有些抽象的、難以用語言表述或者即使用語言表述了,學生仍然難以想象、理解的概念和理論,借助多媒體技術,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會大大降低思維的難度,讓學生在一個較高層次上理解人類思維的形式系統,幫助他們建構思維知識的科學結構,掌握正確思維的形式化方法和系統化方法。如對定義、定義與概念之間關系的理解、對劃分的標準、項的周延性、三段論規則的把握等,都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其思維特點。具體如學習“項的周延性”,其難點是“否定命題的謂項周延”。一個命題若確定地陳述了主項或謂項的全部外延,就是周延的,否則不周延。在SOP命題中,教材是這樣陳述的:“SOP是S類與P類具有真包含關系、交叉關系、全異關系的概括反映。它陳述了至少有一個S不是全部的P,即全部的P都與被陳述的那部分S相排斥。所以,其謂項是周延的。”這段文字表述,顯然不足以讓學生理解、明白為什么謂項P是周延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課件,將SOP命題的思維特點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達到了僅用語言描述所無法企及的教學效果:通過上述圖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SOP命題中,有些S不是P中的任何一個,有些S是被排斥在P的全部外延之外的,也就是陳述了謂項P的全部周延,這樣謂項P就是周延的了。
二、幫助展示思維過程,培養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邏輯課同時還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它是人們正確思維、論證和表述的必要工具,因而被喻為思維的“語法”。其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學習、掌握各種正確思維的形式和規律。教學中,學習內容的抽象性,大腦在一定時間內接受、記憶知識信息的有限性,都說明若僅僅依賴“口耳相傳”的傳統教學模式,很容易形成教師傳授內容枯燥繁瑣、學生接受知識信息難度大的局面,往往是學生對教師這句話的內涵尚未理解,下句話所承載的知識信息已經過去。這樣的課堂教學,顯然既不利于學生接受邏輯思維理論本身的嚴密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自身邏輯思維的嚴密性。但是,借助于多媒體技術,這一問題便得到了較好地解決。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清晰、準確地演示邏輯形式的思維過程,從詞項到命題再到推理,一步一個腳印,清清楚楚,扎扎實實,讓學生在理解、接受邏輯理論形式化和系統化方法的同時,訓練了學生邏輯思維的嚴密性。比如學習三段論規則,規則內容繁多、復雜,既有詞項的規則,又有前提的規則;既有一般規則,又有特殊規則。而教材在陳述這些規則時,只是借助于文字表述,來闡釋這些規則的思維特點的。學生對這些闡釋雖然在道理上還算明白,但邏輯思維嚴密、抽象的空間框架卻難以想象、建立;如果邏輯推理的空間框架不能在學生大腦中得以建立,那么一旦遇到實際問題他們將束手無策,很難做到用所學習的邏輯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為此,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借助于多媒體,把教材的語言表述具體化為一個個“三段論的式”,通過對具體的、三段論“式”的解剖、分析,進而理解三段論的規則、規則的必需性及三段論推理過程的嚴密性。在推理教學過程中,引用的案例、材料往往文字較多,篇幅較長,內容比較復雜,如果只是依靠教師的講述,學生對教師所講述的這些案例往往記憶得不夠清晰、全面,由此影響了學生對案例的理解、分析,也不利于訓練學生思維的謹嚴、周密。而使用多媒體課件,將復雜的材料、案例詳實地呈現給學生,再加上教師全面、到位的邏輯分析,就會使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思維環節,都絲絲入扣,環環相接,讓學生既接受了正確思維的訓練,也嘗到了獲取新知的快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幫助遷移知識,形成能力
學習形式邏輯,在掌握邏輯基礎理論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多用,多做練習。因為學習中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經過閱讀或聽講,相關知識似乎懂了,其實僅僅是記憶了,一做練習,就不知道如何下手;這說明需要多做練習才能達到真正理解知識的目的。而邏輯學習的目的在于提高思維水平,其練習題也有一定的專業特殊性,如:例1“.如果某人是殺人犯,那么案發時他不在現場。”據此,我們可以推出:A.張三案發時在現場,所以張三是殺人犯;B.李四不是殺人犯,所以李四案發時不在現場;C.王五案發時不在現場,所以王五不是殺人犯;D.許六不在案發現場,但許六是殺人犯。例2.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貪污成風。重慶一家進步報社,以確鑿的證據揭露某行政部門“有一半人員貪污”。這下捅了馬蜂窩,該部門到報社興師問罪,要求報社公開道歉。報社答應登報“更正”。第二天,該報果然刊登了一則“重要更正”,上面說:“某月某日本報所載‘某部門有一半人員貪污’乃系‘有一半人員沒有貪污’之誤,特此更正。”該部門見了,哭笑不得。百姓見了,拍手稱快。問:為什么“該部門見了,哭笑不得。百姓見了,拍手稱快。”?請利用學過的邏輯知識加以分析。上述例1僅是一個典型、簡單的假言推理練習題;例2也只是一段簡短的案例材料。做這樣的練習題,無論篇幅長短,如果僅僅是教師給學生念一遍或者說一遍,或者借助其他手段,很難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而利用多媒體課件把練習題提供給學生,不僅可以讓他們快速而有效地理解了題意,而且能夠扎實、嚴謹地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潛力得到更好地開發。還應該注意的是,練習題通常是經過選擇、加工的題目,而人們的思維實際上是十分復雜、生動的。會做練習題而不能靈活運用,還不能說完全掌握了邏輯知識。因此在重視做練習題的同時,還應當自覺地與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實際相聯系,如現實生活中、報刊上的典型案例、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山東電視臺的《道德與法制》等節目的錄象等,都可以提供給學生,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其中,以訓練學生的思維不僅有足夠的長度,還要有豐潤、縝密的厚度,從而讓學生的思維發展得更加豐富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