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一、廣東現代農業產業經濟運行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全面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實施科技興農,農業產業經濟總體運行良好。盡管近10年中,農業增加值在廣東GDP中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圖1),但農業產業發揮的作用卻日漸顯著。2009年,廣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337.59億元,增加值達2010.2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0%和4.9%,各占全國的5.5%和5.7%。在農業總產值穩步增長的條件下,主要農產品總量實現大幅增加。蔬菜、花生、甘蔗、水果、肉類、豬肉、禽肉、蠶繭、水產品的生產規模和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一)產業綜合經濟效益明顯
廣東針對本省耕地資源緊缺、人口壓力大的特點,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投入產出率等綜合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表1)。1.土地產出率居全國前列。廣東農業土地產出率不斷提高,由2000年的5.2萬元/公頃逐步提高2009年的11.75萬元/公頃,絕對增長3.26萬元/公頃,相對增長62.69%,年平均增幅達到6.3%,實現了以占全國2.3%的耕地面積,產出了占全國5.5%的農業總產值和5.7%的農業增加值,反映出了較強的單位面積產出能力。2.勞動生產率逐年增長。廣東省的勞動力轉移使從事農業產業的青壯勞力不斷減少,但農業勞動生產率卻一直呈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1.08萬元/人,增加到2009年的2.19萬元/人,絕對增長1.11萬元/人,相對增長103%,年均增長速度達10.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投入產出率保持穩定。廣東農業產業投入產出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1.38,增加到2009年的1.51,近10年間,均穩定在1.4左右。4.農產品出口創匯增加。廣東省農產品出口額常年穩居全國第二。2009年,廣東省出口各類活動物17207萬美元,水產品76966萬美元,樹苗及花草2521萬美元,蔬菜26676萬美元,均在全國農產品出口額中占據重要地位(表2)。
(二)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2009年,廣東農、林、牧、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增長5.6%、7.7%、3.8%、5.1%和5.3%,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其中,農業、林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比重分別提高1.5個、0.2個和0.1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回落1.9個百分點,漁業比重與上年基本持平。三大產業種植業、養殖業、農業加工業①增加值分別為1551.03億元、1578.37億元和3466.66億元,三者比例由2008年的1∶1.09∶2.21上升為2009年的1∶1.02∶2.24,農業加工業比例日漸提升(表3)。1.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基礎,高效經濟作物為亮點。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適當調減了糧食面積,增加了經濟作物面積,優質、特色、適銷、高效的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經濟作物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2009年,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47.6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53.85萬公頃,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6.7%,比2005年下降2個百分點;經濟作物面積652.82萬公頃,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4.6%,比2005年上升了0.7個百分點。2.養殖業以生豬、家禽、漁業為主,逐步向食草動物和珍優稀品種邁進。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和家禽為主,逐步向擴大發展食草動物和珍、優、稀畜禽品種邁進。2009年,廣東省養殖業總產值達1578.37億元,占農業產值的47.29%;全省肉類產量426.99萬噸、豬肉產量262.09萬噸、禽肉產量1152.53萬噸、牛肉6.06萬噸,水產品產量702.81萬噸,豬肉產量位居全國第六,禽肉、水產位居全國第一。3.加工業由初級加工業逐步向精深加工轉變。廣東農產品加工企業已形成了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從農業加工業內部來看,各行業發展差異較大。其中,服裝及纖維制造業、紡織業、皮(毛)及其制成品業一直占最大份額;紙張和紙產品加工、印刷與出版、木材與木材產品比例有所提高;水產和肉類加工、干鮮水果等加工開始呈上升趨勢,由此帶來農產品及加工品出口的持續擴大,其它類別則保持相對穩定。
(三)形成專業區域產業布局
多年來,廣東各地根據本地實際,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優勢農產品,逐步形成區域化和專業化生產格局。1.優勢主導產業實現生產專業化分工。廣東已經形成了種植業、特色園藝作物、養殖業等優勢主導產業的專業化分工生產。目前,種植業方面,茂名、梅州、湛江、肇慶、河源、韶關和江門七市稻谷產量占全省的62.5%;惠州、清遠、湛江、茂名和廣州五市玉米產量占全省的56.3%;園藝作物方面,廣州、湛江、茂名、惠州、肇慶和清遠六市蔬菜產量占全省的51.8%;廣州、佛山兩市花卉面積超過全省的一半。養殖業方面,茂名、肇慶和湛江等三市肉豬飼養超過全省的1/3,茂名、云浮和廣州等三市家禽飼養占全省近四成;佛山、廣州、肇慶、江門、中山和茂名等六市淡水漁業產量占全省的2/3。2.農業產業區域化生產格局基本形成。廣東已形成了珠三角都市農業型現代農業圈、東西兩翼資源特色型現代農業帶和粵北山區生態循環型現代農業區為主的“三元”區域發展結構。2009年,廣東新增了4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各類園區總數達200多個。其中,以產業主導型園區為主,覆蓋了農作物種植、高效養殖業、水果、蔬菜、花卉、南藥、茶葉等園藝產業,主要分布在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全省優勢產業園區化發展已經趨勢化。
(四)產業組織體系日漸完善
廣東農業產業化經營進入了農戶、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共同發展的新階段,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產業組織體系日益完善,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1.產業組織數目不斷擴大。2009年初,全省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9218家,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本省農戶460.8萬戶,戶均增收2296元。其中,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321個,成員18.9萬人,帶動農戶131.4萬戶。農業龍頭企業1812家,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2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91家,帶動農戶437.5萬戶,戶均增收2787元。2.產業組織形式多元化發展。農業產業的組織結構不斷完善。在以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東進農牧(惠東)有限公司、九峰鎮農產品流通合作社為代表的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先后出現了“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市場+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多種組織經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