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發展論文
作者:袁麗莉 單位:吉林省通化縣林業局
1引言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林業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經濟、民族的繁榮,做到林業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應該走生態發展的道路,林業生態發展道路對于林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林業生態發展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是根據生態利用的原則組織森林經營利用,在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在發展林業的同時,為人類各方面的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的環境。我國林業發展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完全做到林業生態發展,主要以產業林業作為主導地位,這種發展模式僅僅是以生產木材產品為目標,忽視了生態建設,從而引發很多環境問題以及社會問題。林業發展可以分為無節制開發、行政管理、生態林業、社會林業4個階段。目前,我國處在行政管理與生態林業之間的階段,屬于發展中的國家林業,這種經營模式與我國的經濟很不適應,而要過渡到生態林業或社會林業階段則應采取新措施、新途徑,以促進生態林業的發展。
2林業生態發展的新途徑
2.1轉變林業發展方式
轉變林業的發展方式,加強森林經營,進一步提高林業的質量與效益,發揮出林業發展的潛力,以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林業部門應該把轉變林業的發展方式放在重要地位,做好森林經營。選擇樹苗的優良品種進行栽培,樹立正確理念,即“種以質為先,林以種為本”,全面推進造林的良種化、種苗管理的法制化,對種苗市場的監管力度要加大加強,以保證樹苗的高質量。建立完善的林業政策。制定一些政策體系,促進森林經營,加大資金的投入,逐漸把育林基金向森林經營轉變,此外,還應該運用市場機制來進行引導,確保生產要素都充分參與到森林經營。制定森林經營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經營行為。進行撫育改造,尤其是針對一些中幼林的撫育,還要加強對低產林進行改造。抓好典型,在各地建立一批速生豐產林、水源涵養林、生態林、能源林、工業原料林等。發揮各種林種的潛力與效益。
2.2發展林業產業
落實林業產業政策,對林業產業的法律法規要全面落實好,比如說,在財政、市場準入、稅收、金融等各個方面的政策要落實,完善林業中對于貼息貸款的政策管理方法,這樣來解決林業的融資方面的問題。擴大發展領域,速生豐產林以及珍貴的樹種要加強培育,推進能源林以及碳匯林的建設,這樣來應對氣候的變化以及能源安全。此外,還可以發展生態旅游,尤其是森林旅游,提升服務業的水平。推進木本糧油的發展,抓好低產油林的改造性工作,建立高產示范基地,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
2.3加強生態建設
開展義務性種樹,做好綠化,對天然林的保護工作繼續推行,加強退耕還林的政策建設。同時,還要完善森林采伐的一些政策,推動從之前的控制管理轉向可持續經營認證。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對荒漠生態系統做到切實治理,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的方針,努力推進沙化治理。強化科學防治,推廣防沙治沙的技術,監測好荒漠化以及沙化發展趨勢。保護好濕地生態系統,擴大濕地保護規模,做好濕地保護的工程建設工作。此外,可以建設濕地公園,建立濕地調查監測、保護恢復等規范,推進重點濕地的管理機構的建設。
2.4加強民眾生態林業教育
要振興林業,實現林業的戰略發展目標,還應該做好教育工作。林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地加深工作。應該利用宣傳媒介做好宣傳工作,全面增強民眾的林業意識,此外,還應該搞好各種活動,如青少年森林夏令營活動、建設森林公園并組織一些森林旅游等。同時,要加強生態倫理性教育,將人們傳統的認識模式轉變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種以森林作為樂園的道德觀念。另外還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黨政領導以及各團體、各單位應該利用各種媒介、各種形式來提高民眾的素質,促進林業生態發展。
2.5健全法制
進一步完善《森林法》,增加并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措施,確立林業生態建設在環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強制措施,使得森林資源得到法律保障。要加強扶持政策,增大資金的投入,此外,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主要戰略措施,就是要靠政策、靠科學、還要有投入。當前,應該切實履行《全國造林綠化綱要》提高管理與監督的水平,更有利地促進林業的生態建設。
2.6全面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的同時還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造成危害,環境與發展是一個整體,應該協調,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增強資源的再生,還要推進技術的變革,加強新技術的研制工作,同時還要提高民族的環境意識。根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考慮生態林業的特殊性,改變傳統的“重采輕育”為“重育輕采”。無論哪種社會形態,要維持其簡單再生產,就不僅僅是價值性補償,還應該是物質性補償。對于林業來說,就應該遵循這種原則,在采伐利用森林時,做到能在價值形態與實物形態都能夠得到補償。因此,要制定出一套營林的扶持政策,例如投資政策、林業稅利政策、科技教育政策等。
3非公有制的林業生態發展
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是一種趨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舊的林業發展政策已經不再適應發展的要求,因此,新型的林業生態發展方式勢在必行。非公有制的林業生態發展模式就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一步促進了林業的生態發展。我國的天山西部實行的非公有制林業發展新途徑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非公有制的林業發展,打破了之前的單一的國有組織形式,推動了天山西部林業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一些老的國有企業已經不再能夠滿足林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此外,市場經濟也在引導著各種經濟的發展,天山西部采取了這種股份制的林業發展模式,開始了非公有制發展的第一步。股份合作制作為一種非公有制的形式,參與到林業的發展中,這就帶動了其他的非公有制的發展。
天山西部采用這種發展模式,不僅僅合理地利用了森林資源,還促進了林業的生態發展,當今,旅游業已經成為一種朝陽性產業,在人們向往自然的現代社會,在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再發揮出森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已經是勢在必行。非公有制的林業發展,加速了森林文化的建設,將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以及文化底蘊融入到森林的景觀中,這就提升了旅游的品味,這就為我國林業由以木材的生產為主轉向生態建設。此外,天山西部的這種發展模式激活了山區林業的發展思路。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就進而為國有企業改制提供了借鑒。在國有企業的改制面臨著困難時,這種非公有制的林業發展模式搞活了機制。它將現代管理的新方式以及新的理念,先進的技術,運用到傳統的林業中,這就使得各種生產要素都合理的配置,比如技術、資金、人才等各生產要素。這樣就促使了各種經濟形式共同的發展,調整了林業的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