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類論文
作者:徐瓊 鄧磊 單位:新余電視臺新余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之一的電視新聞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它憑借時空同步、聲畫并茂的優勢深受人們的喜愛。電視新聞的編排是一個體現編輯意圖、發揮節目集群效應的能動的創造性工作過程。在整個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電視新聞編輯居于核心地位,編輯工作的水平影響和決定了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新聞類電視節目的編排技巧進行了總結,以期同行批評指正。
一、選好頭條新聞,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觀賞興趣
頭條新聞代表一檔節目的質量,代表當天的報道重點。對觀眾來說,頭條新聞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影響到他們收看新聞節目的興趣。但傳統的新聞編排在實踐中卻常常受“一時政、二經濟、三文化、四體育”的框框限制,黨政領導人的活動幾乎是無論活動重要與否,都放在頭條位置予以播出,因而頭條“引人注目”的作用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選擇好頭條就要看新聞價值高低,既要反映黨和政府工作中心,還要提高觀眾收看興趣。一般把題材重大,新聞價值高的新聞作為頭條。
1.重大突發性事件作為頭條。在新聞心理學上,反常的新聞信息對于受眾來說是新鮮的,會刺激受眾,讓受眾投入注意力,引起受眾的振蕩,表現出強烈的刺激性。尤其對于電視來說,它可以通過真實的音響和連續生動的畫面作用于觀眾的視聽覺,將突發事件釋放出的信息充分地展示出來。所以,突發性事件安排在頭條不僅凸現了新聞的時效性,而且具有重大的沖擊力和吸引力。
2.“雙頭條”的編排樣式。對于電視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最新的、來自事件現場的報道”。突發性事件作為頭條發布也是基于這一特點,然而有時會遇到突發事件和國內重大政治事件同時發生的情況,這時可以采取“雙頭條”的作法。
3.重要的國際新聞設為頭條。隨著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地球村”時代來臨了,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人們的關注點越來越開闊,不再局限于本國內發生了什么,而是時刻關注世界上有什么新的動向。科學技術的發展,衛星電視傳播技術的發達更提供了便利,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媒介像關注身邊新聞事件一樣關注地球上的重大新聞事件,關注當日、當時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各類國際新聞事件,所以把重大的國際新聞放在頭條也是一種突破。
二、掌握新聞的編排節奏,營造緊湊的節目氛圍
看電視已經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內容之一,但很少有人會把看電視當作一件必須正襟危坐的事情。絕大多數觀眾看電視時處于一種“半收看狀態”:經常受吃飯、聊天、干家務等因素的干擾,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何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有節奏的刺激觀眾,吸引他的注意力,是編排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1.在編排的形式上對新聞事件進行有機的組合。首先要重視提要導視,將當天最重要的新聞在節目開頭進行預告,使觀眾形成期待;其次,是加強導語串聯,承上啟下,將前后兩條新聞節目貫穿起來,使其渾然一體。依此類推,整檔新聞節目就會行云流水般綿延不絕,讓人欲罷不能。
2.合理控制新聞的速度。節目編排中應根據新聞內容和主題來控制其節奏的快慢。首先,要以快為主,張弛有序。一方面,受眾的信息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受眾的有效注意時間有限(一般以3分鐘為注意力集中時間),這就需要在固定時間里盡可能擠進更多的內容,靠不同種類的新聞加以調劑。如果單純追求新聞數量的豐富,會導致節目整體的節奏加快,容易引起受眾的視覺疲勞,而數量過少導致節奏太慢則又提不起受眾的興趣。
3.把握好單條新聞的長度以及不同長度新聞的組合。新聞節目中每條新聞的性質、價值、重要程度不同,在整個節目中需要安排的位置長短也就不同。為了引起受眾的注意,就必須在其觀眾的注意力未分散和減弱之前,將新聞交代完畢。把在短時間內集中發生一系列相關的新聞事實集中在一起,用簡訊的形式報道出去,給觀眾的印象會集中、更深刻、更鮮明,效果遠比集中發一個綜合消息好多了。
三、提高電視畫面的編輯質量
編制電視新聞節目時,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播音員的解說要長于畫面的長度,解決辦法一般都是重復使用畫面。這種捉襟見肘的情形嚴重影響了節目質量,會令觀眾產生一種厭惡情緒。一組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有其自身的要求和限制,因此,要盡量做到量體裁衣。這樣,才會使節目內容與內容之間、結構與結構之間的銜接自如,從而使新聞報道的表達更加完美和準確。這里應注意兩點:一是要選擇與報道內容相符的、真實生動的畫面。二是要注意選擇的畫面質量一定要清晰。兩者缺一不可。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畫面選擇,不僅在記者拍攝鏡頭時要用心處理,后期在編排制作節目時還要進行復選復查。這樣才能使節目編排風格真實、自然,達到和諧統一。
總之,電視新聞編排是一種綜合藝術。要使電視新聞辦出特色受觀眾喜愛,編排人員需要下功夫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善于總結經驗,把握時代的脈搏。惟有不斷地創新和改進新聞編排,才能使新聞節目更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成為大家喜歡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