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經濟論文
作者:李正升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面源污染又稱為非點源污染,是各種沒有固定排污口的環境污染的總稱。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磷等營養物質和農藥、重金屬等有機、無機污染物及土壤顆粒等沉積物,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漏,對環境尤其是水域環境造成的污染。[1]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于化肥、農藥的不合理應用,以及畜禽糞便、水產養殖、農作物廢棄秸稈、農業廢棄塑料薄膜、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等的不合理排放。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得到重視并取得明顯效果的同時,農業面源污染不但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政府不合理干預市場,對農藥、化肥、地膜等進行補貼,導致農藥、化肥、地膜的大量甚至過量使用,農業面源污染逐年加重,已成為中國流域性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2]據2010年2月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中,化學需氧量3028.96萬噸,總磷42.32萬噸,總氮472.89萬噸;其中,農業污染源中,化學需氧量1324.09萬噸,總磷28.47萬噸,總氮270.46萬噸,分別占全國總量的43.71%,67.27%和57.19%。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我國環境污染控制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加強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環境管理既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必然選擇。
一、農業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市場失靈”
(一)農業面源污染的特征
第一,排放主體的分散性和隱蔽性。農業面源污染的污染源眾多,其污染源的分散性導致了污染物排放的分散性,其空間位置和涉及范圍不易確定;第二,污染發生的隨機性。農業面源污染受降雨時間、降雨量、溫度等隨機變量的影響,決定了農業面源污染具有較大的隨機性;第三,污染負荷的時空差異性。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個污染者,在給定的區域內他們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并且污染問題的顯現時間與污染行為發生的時間存在一定差距。同時,農業面源污染物會隨地表徑流發生流動,此地的污染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周圍地區,因此很難具體監測到單個污染者的排放量。
(二)農業面源污染的“市場失靈”
農業面源污染的上述特征說明:第一,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它表現為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排污者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排污者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所確定的產量高于按照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確定的產量,這種偏離就是資源過度利用、污染物過度排放、有污染的產品過度生產的低效率產出。相反,在環境保護方面,農業生產者的私人收益低于社會收益,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確定的環保投入也低于按照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確定的環保投入。第二,農業面源污染存在不確定性。農業面源污染的分散性、隨機性和時空差異性,使得污染排放具有相對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也就使得規制者很難在有效率的成本范圍內進行監督,無法確定誰應該對污染負責,以及每一個分散的污染源應該承擔多大程度的責任。第三,農業面源污染的非對稱信息。由于面源污染監督成本高,規制者無法直接觀察污染者的排放情況,受個人經濟利益的驅使,污染者往往會隱瞞生產過程、生產技術、排污狀況、污染物的危害等方面的信息,從而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價格機制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上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充分的作用,從而出現“市場失靈”。
二、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環境規制
農業面源污染的特征決定了其污染控制的復雜化,由于規制者和排污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規制者不能全面掌握污染者的污染控制成本,對污染者的排污水平也不能有效監督。
(一)污染控制成本不確定
為了分析的需要,假設只有一個規制者(環境當局)和一個污染者(農業生產者/企業),他們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規制者不掌握污染者的污染控制成本,規制者希望通過環境經濟政策的實施,盡量減少污染者的“欺騙行為”。假設規制者按污染物排放量(e)征收排污稅(費),稅(費)率為r,對于污染者,他的目標函數就是:minTC(e)=C(e)+re(1)其中re為向規制者繳納的污染物排放稅(費)。當然,污染者將選擇污染物排放的邊際收益等于排放稅(費)率r時的排放量:-MC(e)=MS(e)=r(2)規制者的目標是制定一種稅(費)率,使得期望社會成本最小化。但規制者不知道污染者的污染控制成本。從圖1可以看出,如果規制者選擇了一個稅(費)水平,記為r贊,在邊際成本等于排放稅(費)率時,高邊際排放成本的污染者排放量是e'H,低邊際排放成本的污染者排放量是e'L,而所導致的社會損失分別為圖中的三角形A和B。圖1污染控制成本不確定條件下的環境管注:MD(e),污染排放的邊際損害;MCH(e)、MCL(e)為污染排放的邊際成本,其中下標H、L分別表示高和低。為了避免因污染控制成本不確定所造成的社會損失,規制者需考慮建立某種激勵機制使污染者如實表達其污染控制成本。例如,規制者可以為高邊際控制成本的污染者實話實說提高獎勵R,當滿足(3)式時,高污染控制成本的污染者就會告知其真實的污染控制成本。(3)(3)式中不等式左邊是高污染控制成本的排污者如實報告的凈成本,右邊是不如實報告的凈成本。除此之外,獎勵也不能太高,以免激勵低污染控制成本的污染者撒謊:(4)(4)式中不等式左邊是低污染控制成本的排污者如實報告的凈成本,右邊是虛報污染控制成本的凈成本。
(二)污染者排放水平不確定
面源污染中污染源眾多且分散,對于規制者來說,掌握單個污染者的排放水平是不可能的。假設污染者的排放量(e)取決于減少污染的措施(a)和努力程度(f),即e=e(a,f),由于排放量e無法掌握,規制者要選擇一種管制方式來控制污染者。當規制者規定了污染減少的措施a,如使用有機肥、采用綠色生產方式等。污染者將選擇努力程度f實現最低成本:(5)而規制者面臨的則是如何選擇a,使總成本最小化:(6)其中D[e(a,f)]表示污染造成的社會損失。由于規制者不了解污染者的努力程度f,污染者往往選擇最小努力程度fL,如圖2所示,結果是較低的邊際成本MC(fL)和高水平的污染及其邊際損失MD(fL)。也就是說,為了補償少付出的努力,規制者必須要求更多的減少污染的措施aL。注:MC(f*),最優水平努力時污染減少的邊際成本;MC(fL),最低水平努力時污染減少的邊際成本;MD(f*),最優水平努力時的邊際損失;MD(fL),最低水平努力時的邊際損失;a*,最優污染控制措施;aL,最低努力程度時污染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