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理論論文
作者:王一川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一、改革開放30年藝術理論的三次轉向
探討改革開放30年藝術理論的變化,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角度,這里從研究者在藝術理論探索中所處的角色狀況去看,可見出大約三次轉向:1978年至1989年為啟蒙論轉向,1990年至1999年為專業論轉向,2000年至今為素養論轉向。
第一次轉向可稱為啟蒙論轉向。藝術理論家自覺地充當藝術變革的思想者,以人性與美的光芒去啟蒙公眾。這主要表現為藝術理論的美學化、人學化和方法化等理論熱潮,顯示了藝術面向審美的廣闊原野開放的趨向,要求把人性、人道或異化等內涵重新植入藝術理論體系中,在學科上則演化為藝術學學科中的人文學科自覺以及獨立的藝術學自覺。那時理論家持續高漲著思想者意識,相信自己就是藝術理論變革中的新思想者。但這里的新思想者不同于通常在書齋沉思的思想者,而是思想著理論如何變為社會實踐的專家加政治家,準確點說是藝術思想家加理論家。這種藝術思想家角色意識中有著更深的知識型預設:藝術理論能憑借新思想去指導藝術創作、批評和閱讀,同理,藝術理論家必然地是藝術運動、藝術生活的指導者。
第二次轉向可稱為專業論轉向。藝術理論家們不再以面向公眾的啟蒙思想者自居,而是甘做退回書房的藝術研究專家。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進程相應,藝術理論家從思想斗爭前線退回到專業探究園地,從啟蒙思想家蛻變為學科專家。這時的學術探討與論爭多局限在學院墻內,無法傳遞到專業藝術家和公眾耳邊,與他們的創作和欣賞過程逐漸疏離乃至疏遠,再也無法像以往那樣輕易撥動全社會的高度敏感而同一的政治神經了。如果說,啟蒙論轉向時期藝術理論曾力圖以思想家姿態去指導整個藝術界的學術研究,那么,到了專業論時段,思想家身影已漸行漸遠直至淡隱了。而此時的理論家不得不接受新的變化:藝術理論只是成為專業化的學科———藝術學,理論家本身轉變為藝術學專家。這事實上構成啟蒙論轉向及思想者角色的一種反題形式,反映了不以理論家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回歸現代性主流的理性化選擇。這樣的結果是必然的:藝術理論成為理論家自身的遠離公眾的專業技術園地,與藝術家創作和觀眾欣賞的距離愈來愈遠,相互聯系的紐帶趨于斷裂或至少似連實斷。
第三次轉向可稱為素養論轉向。藝術理論家充當起藝術素養的教育者角色。來自上一時段的藝術理論專業化和理論家專家化進程還在延伸,但新的動因在悄然滋長。這取決于兩方面的推動作用:一是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藝術理論被要求承擔數量愈益龐大的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任務;二是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高速增長或持續發展,特別是當前消費文化和大眾文化潮流的迅速擴張,越來越多的普通公眾渴望了解藝術鑒賞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以便充實自己的人文或文化素養。這兩方面對藝術理論分別提出了提高和普及的要求。藝術理論提高是指對各層次高級專門人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各類職后培訓人員)實施藝術知識與技能的專門培養,也就是藝術專門知識的精英教育;藝術理論普及則是指對社會的普通公眾實行藝術專業知識的廣泛普及,即藝術專門知識的公眾教育。
這兩方面的推動導致藝術理論走上前所未有的藝術素養培育道路,直到出現藝術素養論轉向。藝術素養論轉向,是指藝術理論的職能從藝術思想啟蒙和專業探究向著更基本的國民藝術素養教育轉變的過程。近年來藝術理論界研究路徑的變化正突出地顯示了這種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的興旺:一方面,理論家們更加用心地深入鉆研藝術理論專業問題,不斷提升各層次年輕學子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又設法把自身的專業研究成果加以通俗化,面向更廣泛的社會公眾普及。前者如藝術專業論著、叢書、論文等,后者如各種藝術理論與批評教材、名家講演錄、經典文本解讀、理論讀本、理論隨筆等通俗讀物。在這種素養論轉向情勢下,藝術理論家面臨新角色的轉變:更多地不再是原來的藝術思想者或藝術專家,而是藝術教育者。他們面對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全國藝術思潮所需的藝術思想指導,專業建設所需的學術探究,而是“和諧社會”建設所需的國民藝術素養的養成,包括精英和普通公眾的藝術素養的養成。他們的角色也相應地從藝術思想的傳播者或藝術專家,變成了藝術知識與素養傳承的教師,也就是成為增強國民藝術素養的教育者。這就意味著知識范式預設的轉變:藝術理論轉變成為藝術知識的代際傳承或養成的課堂。
二、通向藝術素養學
回望改革開放30年藝術理論研究者的角色轉變,可依次浮現出三重身影:遠行的藝術思想者背影、輪廓分明的藝術專家雕像和更為清晰而活躍的藝術教育者身姿。套用黑格爾三段論式模型看,從政治思想家到不問政治的專家再到國民素養的教育者,這三者之間大致構成正題、反題和合題之間的邏輯關系。這里的正題與反題的內涵稍微容易理解,但合題則需略加解釋。合題是指藝術理論家作為藝術素養的教育者,意味著有限度打破專業化界限而在新的層次上重新回歸于非專業化公眾群,從而似乎重新獲得30年前藝術理論曾享有的公眾普及性和統一的權威性。但事實上,這里的分別仍然是明確的:藝術理論在啟蒙論轉向時的確享有來自過去年代的政治、思想的統一權威,但如今在素養論轉向年代,在歷經此前專業論轉向年代的學科化或專業化規范的過濾后,往昔統一的政治、思想權威已被稀釋、變形,轉化為仍舊面向公眾但卻政治色彩趨淡、專業色彩更濃的藝術素養的養成過程。這種藝術素養論轉向過程已不可逆轉,屬于當前“和諧社會”建設需要的國民素養教育的一部分,從而有著毋庸置疑的必然性和積極性。我們今天面對著承繼古今中外多重藝術遺產的重任,如古典性、現代性和外來性藝術遺產,甚至還有后現代性遺產。它們肯定既不能全盤照搬也不能盲目拒斥,而需予以反思、批判、分析、甄別或篩選,在此基礎上尋求創造性轉化。這時,需要借鑒來自媒介學與傳播學的“媒介素養”(medialiteracy)理論。在藝術素養學的起步階段,適當的吸收借鑒是必要的。媒介素養理論把媒介看做人為的非透明的復雜構造、機制和關系,致力于探求其規律,對國民實施媒介素養教育。這種理論面對電子媒介時代復雜多變的媒介情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對數量最廣大的社會公眾群實施必要的媒介素養教育,并在提升他們對媒介系統的認識、識別、破譯和運用等素養方面,扮演著活躍而有效的角色。藝術素養可以說是當前國民綜合素養之一種。在國民的生理素養、安全素養、文字與文化素養、道德素養、情感素養、理智素養、審美素養、社會尊重素養、自我實現素養中,藝術素養屬于審美素養之一種。它主要是指國民的藝術及相關的認知與體驗素質及其養成。與藝術啟蒙更多指藝術的認識現實與改造現實的功能相比,藝術素養則側重于體現藝術對個體素質的養成功能,著眼于藝術如何服務于國民的自幼至長乃至終身的人格涵養。這時,藝術學或藝術理論可以實際地成為藝術素養學,正像美學和文藝學可以分別成為審美素養學和文藝素養學一樣,藝術素養學的研究重心在于國民藝術素養的養成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