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鑒賞論文
作者:趙勇 單位: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設計學院
引言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發端于19世紀初,富國強兵的功利追求促進了中國新式美術教育的誕生,當初建立起來的現代藝術教育思想及實踐,經歷了多次社會動蕩而幾易其旨。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進入國民經濟全面恢復和提高的時期,面對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我國八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的高等教育在經歷了持續的擴大招生和辦學規模之后,步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目前正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因此,學校的藝術教育成為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的重要途徑。
一、高校藝術教育歷史和價值
西方普通藝術教育始于19世紀,1844年,柏林大學開設藝術史課程,1868年牛津、劍橋和倫敦三所大學分別開設美術講座,到19世紀末,美國共有47所高校開設了多種形式的公共藝術課程。當時,視覺藝術主要是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進入歐美高等教育體系的,這也是當今藝術教育的價值所在。現代形態的中國美術教育已歷經百年,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倡導者王國維認為:“教育之宗旨”在于“培養完全之人物”。蔡元培接受了西方美學思想,認為世界由現象界與本體界構成,在蔡元培看來,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和德育主義,都屬現象界的范圍,滿足的是人的現世幸福,而無法使人的情感得到慰藉,滿足不了人的終極關切——對死亡的超脫。教育的世界觀和“實體觀念之教育”,只有通過美育才能完成。蔡元培先生不僅從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包含美育的國民教育思想,而且身體力行,在其倡導下,成立于1918年的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成了我國最早的高等學校學術研究與美育實踐的重要陣地。在20世紀之初,我國一批又一批學生留學海外,引火傳薪,在系統學習西方美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美術教育模式,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人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探索中國美術教育發展道路。從20世紀前半葉對歐洲美術教育模式的引進和對日本美術教育的吸收,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政策主導的對蘇聯美術教育體系的移植,中國學校美術教育體系逐漸走向成熟。
進入新世紀,在普通學校藝術教育領域,國家教育部門提出了“探索以素質教育為目的,大中小學相互銜接,普通學校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協調發展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學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的發展思路。2002年教育部下發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則具體規定:“所有普通高等學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開設藝術類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并逐步納入教學計劃,計入學分。”大學階段是學生的自我意識、人格發展構建的時期,也是理智與情感高度發展和審美人格的形成時期。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能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欣賞力,促進學生人文修養和道德情操健康發展。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塑造大學生的理想人格。大學生在校期間,盡管要面對比較沉重的學業負擔、充滿挑戰的就業形勢,但是,作為一代新人,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精力充沛,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相當便捷,對藝術也充滿渴望與期待。學校教育必須通過優質藝術教育加以引導,選擇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藝術教學內容,傳承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人文精神,陶冶學生高尚情操。
藝術素養是一個不斷接受美的教養的過程,它是個體人格素質與生存質量的外在體現。一個有較高藝術修養的人,能夠自主、深遠、恰當和理智地應對各種錯綜復雜的事物,個人素質提高的最終結果是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審美教育,是對個體的審美情感體驗與認知力及審美知覺敏感性的培養與陶冶,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層面,致力于人的精神上的平衡、和諧、健康、愉悅,是激勵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視覺文化語境中的藝術教育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和影像時代,后現代媒介文化、電影、電視、網絡、電子游戲等媒體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巨大的視覺虛擬空間,進而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這種非文本的視覺文化甚至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當代青年常常以一種虛擬游戲化方式獲取快樂和逃避壓力。大學生常處于一種“淺顯”與“通俗”的視覺文化語境之中,他們享受著時尚文化的盛宴,然而更需要主流人文精神的引導。學校藝術教育應是一種成熟的藝術學意義的教育活動,是對人類文明進程中發生的足以代表某一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一種藝術形式(繪畫、音樂、雕塑、建筑)的傳播和弘揚,學習藝術就是在與這些偉大思想文化進行交流。對學生而言,藝術教育的過程應是一次重要的人類知性的補益,也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和道德的升華,是將善性美德注入學生心靈的教育活動。對學校藝術教育而言,伴隨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而產生的視覺文化應成為當今藝術教育可利用的教育資源。現代教學技術為藝術鑒賞教學提供了高清視圖和影像,縮短了人們與經典藝術作品的距離,信息技術中的網絡技術為大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藝術鑒賞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網絡教學以及利用信息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展開協作討論合作學習等,是教師必須認真研究的新課題。
三、藝術鑒賞中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在本質上具有傳播、延續和批判的特征。對受教育者而言,人文教育是科學、人文、藝術全面素質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宗旨。中國古代美術博大精深,我們在研讀作品時會發現中國古代思想基本精神和審美理想的深刻內涵:傳統美學范疇的“貴中尚和”,孔子的中庸、中和、適度、節制、不激不厲、溫柔敦厚。中和思想也是一種天地自然之和、內容與形式之和、情思與理性之和。這種情感與理智的陶冶和調適,對于當代藝術教育是一種豐厚的精神文化資源。在中國古代繪畫中,不乏文學藝術珠聯璧合之佳作,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取材于曹植的名篇賦作《洛神賦》,畫家以巧奪天工的妙筆,把一篇精美的傳世佳作用圖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曹植的下筆成章、辭采華美,顧愷之的“傳神寫照”、“遷想妙得”。筆者認為,通過這樣的美術作品鑒賞,學生可以體會到蘊含其中的廣博的人文思想,獲得一種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也是其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在西方,藝術的概念應該包括繪畫、雕塑、舞蹈、音樂、詩歌等經典樣式,通常人們把藝術看成是實現真善美價值的最佳途徑。今天,作為對西方藝術的解讀和鑒賞,當我們嘗試把西方印象主義繪畫、表現主義繪畫特征當作是一次學術追問時,會發現這種以光影明暗和強烈色彩對比為特征的藝術流派有其復雜的美學背景,它們最直接的美學追求是一種科學態度和自然主義理想,但從深遠的文化承接層面看來,則可能與基督教文明的光色美學有著某種關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藝術家對光進行過細致研究并將其成功運用,如達•芬奇、拉斐爾、提香、凡•埃克、丟勒、拉圖爾等人,他們的作品常見一種不可知的發光光源,對象的受光部位明亮,背景深褐,明暗對比強烈,畫面具有一種崇高的精神性,流露出一種神秘動人的氣氛。這種虔誠而神圣的藝術追求,正是他們超越時代、引領時代的偉大之處。藝術鑒賞教學中的這種學術追問本身也是一種人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