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香港電影論文
作者:郭子棟 單位:上海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
說起香港電影的北上,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當時影片非但在河南嵩山實景拍攝,導演張鑫炎更是大膽啟用了內地演員和武術指導,這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香港"中原影業"拍攝的影片最終獲得了兩岸觀眾的一致好評,造成了舉國轟動的少林寺現象。《少林寺》的成功催生了香港內地合拍片的熱潮,之后徐小明的《木棉迦裟》和華山的《少林寺俗家弟子》都取得了成功,并培養出了于榮光等內地動作片明星。九十年代初,徐克掀起了新武俠片熱潮,《新龍門客棧》和《黃飛鴻》系列屢次刷新兩岸票房紀錄,內地電影大廠也在與香港片商的合作中得到了實惠。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香港電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東南亞和臺灣市場的不斷失勢和本土票房的持續低迷使香港電影人開始思索港片的未來。內憂外患之時,他們開始寄希望于中國內地這個尚待開發且有著無限潛力的市場。然而大量急功近利的粗制濫造之作在攪亂了市場的同時也打壓了港片的口碑,香港電影的沒落趨勢仍在延續。二零零九年是港片北上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年,《十月圍城》、《竊聽風云》、《游龍戲鳳》等誠意之作標志著港片質量的全面回歸,而這一系列影片成功的背后和香港電影人事業重心的進一步北移是分不開的。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創辦公司、成立電影工作室,或者加入內地電影公司、與內地電影公司合作拍攝影片等在零九年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以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作品為例,《十月圍城》出自陳可辛在內地與保利博納合作成立的“人人電影”;《竊聽風云》由香港導演莊文強和麥兆輝合導,主要出資方為內地的幾家電影公司;《游龍戲鳳》由華誼兄弟和香港寰亞電影合作出品,導演是香港著名電影人劉偉強。
事實上,二零零九年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今后的幾年間將會有更多的“北上港片”由那些曾經在港片黃金時代呼風喚雨而現在已將重心移至內地的香港電影人奉上。除了陳可辛與內地名導黃建新、精于市場的于冬同組的“人人電影”,曾經在九十年代初期稱霸香港影壇一時的“永盛影業”投資人向華勝也已于二零零九年宣布正式進軍內地市場,他的合作者是出品過《畫皮》的“21世紀威克影業”總裁肖凱;而香港娛樂圈大鱷楊受成則選擇了和上影集團的合作,他們共同組建了“上影英皇”和“上影寰亞”,誠邀張國立等兼具經驗和人脈的內地圈內人士加盟,不但決心在電影上大有作為,同時將觸角伸展到了影視劇制作和藝人經紀上。此外繼陳可辛、徐克之后,香港導演馬楚成也于零九年在內地成立了“星光國際馬楚成導演工作室”并憑借年末上映的影片《花木蘭》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今后的幾年,中國影壇有了這些資深香港電影人的全情投入注定會是異彩紛呈的。“人人電影”的初步計劃是3年拍15部左右的電影;“永盛”和“21世紀威客”有一個更宏大的“5510大電影計劃”,即在五年時間內,以五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拍出十部大電影,首先上映的將會是由黃曉明、任賢齊、周立波等人加盟的《唐伯虎點秋香2》,試延續永盛黃金時代的經典。“上影寰亞”誓在成立后的兩年內完成“五個一工程”,即團結一批導演、打造一班明星,一部作品能獲國際大獎、一部作品進軍億元俱樂部及創作一部傳世之作。目前計劃內的重量級制作有陳嘉上監制、劉偉強執導的《夜行俠陳真》和杜琪峰監制、賈樟柯執導的《在清朝》;而徐克的《狄仁杰》和馬楚成的《花木蘭2》也必將在2010年引發影迷們的集體關注。港片的集體北上值得我們去期待,然而北上了的港片真能輕易適應內地市場嗎?其實從合拍片這個概念誕生開始,歷史的教訓就早已不勝枚舉,港片在內地的水土不服每年都發生著,有的片子甚至慘到血本無歸。北上的香港電影人要想在內地獲得成功必須要有面對一切可能遇到之困難的思想準備。
首要的困難是制作方式的矛盾,眾所周知港片的一大特色是善于抓住觀眾當下的觀影熱點,選題大膽,制片靈活,反應迅速。而內地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電影審查制度程序繁復限制多,這往往會直接影響到項目進展的速度和結果。受制于此的失敗很多,其中最夸張的例子當屬幾年前古天樂主演的《天羅地網》,此片原名《豪情》講的本是兄弟友情攜手一同創辦色情雜志的勵志故事,由于尺度過火無法通過內地電影局的審查,最終竟生拉硬扯重新剪輯成了掃黃打非的警匪故事,后來倉促上映的結果可想而知。
其次,如果對內地觀眾的審美口味和喜好缺乏足夠了解,再成功的香港電影人出手也注定會以失敗收場。2009年就有兩個這樣的失敗案例,其一是匯集了兩岸三地優秀演員的愛情片《七天愛上你》,影片的導演是曾執導過《表錯七日情》的張堅庭,在影片中,他選擇的浪漫之地居然是長城,最后再到壩上草原,這位以編劇功力見長的香港導演顯然缺乏對內地年輕人生活狀態的基本認知,票房自然是慘淡收場。另一個不幸案例是吳鎮宇執導的《追影》,影片題材緊扣山寨這一內地網絡熱點,又選取了廣受歡迎的武俠片作為外殼,然而吳鎮宇并沒有抓住山寨精神的內核,只山寨了形而沒有山寨到神,于是反而遭致了內地觀眾的厭煩。
第三,如果影片老橋段充斥,一味自我重復,北上的香港電影也無法得到觀眾的認可。任何片種都需要創新,港片也是一樣,去年年初的《家有喜事2009》看似題材老套卻也透著新意,最明顯的是加入了郭濤、姚晨等內地當紅的演員,使這個20年前的經典系列重新煥發了青春,在成為香港年度國產片票房冠軍的同時也在內地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而《大內密探零零狗》、《機器俠》這樣的電影則未能挖掘出題材的新意,更像是導演對于自己過往作品的簡單重復,觀眾自然也就不如以往那么熱情了。
香港電影的北上給中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成熟的技術和理念,香港電影人若能擺正自己的心態,進一步熟悉和了解內地的市場和國情,憑借多年累積的豐富經驗一定能在這個廣闊的市場上大有作為。我們欣喜得看到了香港與內地電影人深入合作的開始,我相信未來的中國電影必將會在兩岸影人的攜手努力下共譜新的絢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