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科學論文
尊古而不泥古的教學理念
云南醫學堂仍延續了尊經崇古教學觀,儒家文化教育貫穿教材全篇。在《醫學正旨擇要》開篇序中便提及“醫學之有《內經》《難經》,猶圣學之有四書六經,凡一字一義都不可不精,求其解須以全力及之。”此后又云:“夫《靈》、《素》、《難經》、《傷寒》、《金匱》既當全記思索是書……學者以經旨為本。”這種尊經重儒的教學觀念延續至今,它與中醫特有的連續性緊密相連。比如,學習理工科的可以不明白《周髀算經》、物理假說;學習西醫的也不一定要從希波克拉底、蓋倫開始。但是,習中醫者一定要從《內經》、《難經》讀起。在歷代中醫教育中,對于經典著作的學習,經驗的繼承,始終被大多數醫家所認同并沿用至今。雖倡導尊古但不拘泥于定法。在教材卷二中提到“善學者,必靜思古人立意之精,而得當日之心法,主治何意,佐使何功,方方透徹,證證相宜,遵用其方使病情之絲毫不爽,即自制其方亦與古人之精心相符,施治中竅不謬于表里虛實之情,順逆相生,各達其寒熱溫涼補瀉之用,庶非粗工其宜慎諸。”體現出醫學堂執教者思求經旨,演其所知的中醫思想,要求“諸家更隨時而變通其方書,神而明之,不難矣。”
多次提到“圓機之才,變化由物,權衡在心,何物見而執一,何所往而不靈活哉。……茍其精心以求之,常者固常,何可執以為變。變者亦常,轉能宰乎其變。故不在有形者之萬萬不常,亦達乎無形者之一一有條而有理也。”“其操是術也,役萬物而不為物役,用萬物而不為物拘,形與神運,法隨道轉……學者其先自信且自治,自信以治人者殆,造乎精微之域而不止者哉!勿謂可以輕心而謝,不遑則貽誤不小。”
這對中醫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中醫學不同于別科,涉及哲學、天文、地理等諸多方面,執教者認為習醫人臨癥時務必做到“舉一反三,前變昭著乃知”,“勿惑于其所似也,而務求真實也夫”,“活法無窮,妙用無方”。這對于儒家出身的醫學堂創辦者陳雍先生,倡導尊經而又不拘泥的教學觀點,突破了傳統教學方法,著實對現代中醫教育觀有所啟示。
多學科融合的教材編排
教材設置上采擷群言,由淺入深,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整體觀念教育。陳雍先生在以經旨為本的基礎上,“外擇課本,古之人發《蘭臺》之秘旨,闡《金匱》之微言,河洛紀運,《甲乙》有經,《中藏》渡世,《外臺》活人,《千金》傳方,《十書》立說,圖書設命《儒門事親》《格致余論》《政治準繩》約計二百家,編成二十卷。……各有治要,無不收采,取精棄?,刪繁就簡,總核足資,會通分用,斯無偏倚。”體現了醫學堂的教材編寫理念,認為中醫學是一門集哲學、地理、天文等多學科且極具有繼承性的學科。“人稟健順五常之德,大無不包,細無不備,顯于陰陽,藏于氣血,而各有神焉”。將人體的生理結構、病理表現與當時社會的仁、義、禮、智、信等聯系起來,以儒醫思想強調了人、天、地相應的整體觀。整部教材二十卷,分列本草卷、方劑卷、臟腑卷、經絡卷、診法卷、五運六氣卷、內科卷、婦兒科卷、外科卷等,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體現出由淺及深、絲絲環扣的編寫特點。
小結
清代云南醫學堂中醫教學觀充分體現出中醫學體系的三個層次即哲學思想、中醫專業、多學科知識結構。第一,堅定了在中醫學哲學思想中自然觀、唯物論、整體觀等科學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并且這些觀點巧妙的融合在醫學堂教材《醫學正旨擇要》中。第二,教學內容不僅以經典著作《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構成學術核心,還收羅歷代中醫百家理論,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既強調了經典醫著的傳承性,也表明廣泛涉獵中醫各家醫書的重要性。第三,教學內容中集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識交叉運用,彰顯出中醫學自身多學科融合的特點。以上所述醫學堂中醫教學觀,為筆者整理研究清代云南醫學堂及其教材《醫學正旨擇要》中初步歸納所得。希望以史啟智,從中醫自身的發展中尋求教育根本,振興中醫藥教育事業。
作者:李夢華 李平 張建英 楚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