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市場營銷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以及我國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企業在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那些逃避責任、違法經營、違背社會公眾期望的企業行為,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企業營銷活動中的道德失范現象如假冒偽劣產品、虛假廣告等,不僅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損害了消費者及社會利益,也損害了企業自身的利益和形象。因此研究企業營銷社會責任,分析企業營銷社會責任的成因與對策,對于促進我國企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企業營銷社會責任缺失在現實中的體現
(一)企業對消費者責任的缺失
1、假冒偽劣產品橫行,侵犯消費者利益這種現象近年來比較嚴重,尤其是食品、飲料及醫藥行業較多,影響較大的像三鹿奶粉事件,廣東“毒大米”案件,安徽“阜陽奶粉事件”,“瘦肉精”豬肉中毒事件,“蘇丹紅一號事件”、地溝油、塑化劑事件等,這些行業的產品與廣大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企業不負責任的行為給社會及廣大消費者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據有關方面測算,近年來,我國年均假冒偽劣產品的產值在1300億元左右。國家年均損失稅收250多億元。有關部門曾統計過283家名優企業填寫的問卷數據,這283家企業有16類650多個品種的名優產品被仿冒,制假企業遍及490個縣市。讓企業重視和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非常迫切的問題。
2、利用消費者的盲目消費,發布虛假信息欺詐消費者由于個體消費者無法擁有比較充分的商品知識,,在消費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在產品技術復雜、產品型號規格多樣化的情況下,使消費者越來越依賴企業提供的信息,而有的企業恰恰利用了這一點,發布一些虛假信息欺騙消費者,獲取不義之財,主要表現為:欺詐性價格,虛假的特價、減價、打折;故意安排托兒,制造商品緊俏的假象;廣告中過分夸大和片面強調商品或服務的優點,或者名不副實,設置圈套誤導消費者;包裝上采用易于使人誤解的標示及文字,夸大商品內容和包裝容量;濫用、真皮、純羊毛標志,給消費者正確判斷商品的質量和檔次帶來困難;向顧客作空頭承諾,商品有問題直接推給售后服務部門等等。
(二)企業對員工責任的缺失
有的企業唯利是圖,侵犯職工健康權和生命權。超負荷勞動、工作環境惡劣、缺乏安全保證等現象在中小企業屢見不鮮,致使職工身體健康受到危害,甚至失去生命。再就是企業克扣與拖欠員工工資、不為員工解決社會保險以及婦女權益保障問題等。
(三)企業對行業責任的缺失
有的企業違法經營,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侵犯知識產權、做假賬、偷稅漏稅、官商勾結等違法經營現象在我國企業界時有發生。
(四)企業公共責任的缺失
很多企業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取掠奪性措施占有和使用資源,或者以犧牲公眾利益的方式造成環境污染來謀求企業發展,將企業發展成本轉嫁給社會。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浪費社會資源,污染環境,奉行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價值觀,唯利是圖,權錢交易,敗壞了社會風氣。
二、我國企業營銷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經濟利益的推動和營銷觀念的落后
長久以來,企業所奉行的是以企業為中心的營銷觀念,經營原則是利潤最大化,往往重物不重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將利己性的獲利作為行為的主要動機和衡量行為價值的唯一尺度。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而忽略了企業的長遠的生存和發展。有些企業把追逐利潤當成了企業一切工作的唯一目的,只見“錢”不見人,只見利潤不見社會責任,在“一切向錢看”的指導思想下,一些企業不惜損害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不惜承擔違背道德和法律可能帶來的風險。
(二)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自身保護意識還不強
在我國商品市場日益豐富的今天,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需要有著同步的提高,才能更好地規范企業的營銷行為,使消費者的自身利益受到保護。從目前的市場情況看,問題的存在已經相當嚴重了,可消費者仍然在買,商店也仍在出售,不能不說明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有待加強。目前我國存在著消費者教育的不足和消費者本身的知識文化層次不一樣,以及消費者投訴機制不健全的狀況,很難統一成一種社會力量來約束企業的營銷行為,從而也就助長了不負社會責任的營銷行為的蔓延。
(三)信息不對稱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消費者的許多潛在需求不是以自己為中心主動地提出來,消費者往往被動接受著信息,產品生產者和經銷商處于銷售渠道的上游,對產品的有關信息掌握的比較全面,而一般的消費者很難去理解或評判產品的質量與信息,尤其是一些高科技產品,消費者在信息上明顯處于劣勢,這從客觀上加大了消費者搜尋產品和評價產品的難度。
(四)市場經濟體系以及與之配套的法律體系建設還不完善
市場經濟必須以法律為保障,由于我國實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時間較短,很多企業還處在發展時期,與社會責任體系相配套的有關法律保障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還大量存在。人情風、關系風使企業不良行為和社會腐敗現象同時存在,嚴重惡化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這種情形必然給部分企業投機經營、違法經營留下空子,同時給社會發展帶來很多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
(五)社會誠信氛圍缺失
作為一個企業來說,誠信經營是實現其長遠發展的法則,在我國,由于公民德育教育的長時間偏失乏力,加上法制不健全以及道德監督體系沒有真正建立,使我國的誠信體系建設長期沒有取得進展。道德風險降低,當企業不講誠信獲得的收益大于成本時,企業營銷不道德甚至鋌而走險的現象自然就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