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美術教育論文
一、樹立作畫的整體觀念
美術作品的好壞關鍵在于整體效果。一張畫整體效果表現(xiàn)的好,在于作畫時牢牢樹立整體觀念,形畫的準確與否也在于整體觀念知否強烈。整體觀念是指思想認識上,要明確畫畫是一個由點線面明暗塑造的各種各樣的形體構成的,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關系協(xié)調(diào)的的整體。一個物體的形雖然是由許多局部組成的,但是局部整體的正確是建立在整個形體比例、位置正確基礎上的。單個物體正確與準確又是建立在畫面物象關系的總體正確基礎上的。作畫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以及處理畫面的任何一個局部,都應從整體出發(fā),服從整體,是在確立整體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樹立整體觀念,作畫時才能正確處理好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二、培養(yǎng)正確的觀察方法
觀察是一種常見的用以具體把握事物細節(jié)特征和發(fā)展動向的主體性知覺活動。學生不會觀察寫生對象,也就不會觀察自己的畫面,繪畫訓練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方法十分重要,它決定作品的優(yōu)劣和學習的進步幅度,整個畫畫的過程就是改變中學生據(jù)不觀察的習慣,掌握正確觀察方法的過程。人的眼睛在觀察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觀察范圍,這就是視域,按照觀察活動的雙重性分析,視域具備有限性與無限性的雙重對立統(tǒng)一關系,即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之分。繪畫的觀察方法是整體與局部結合的觀察方法。也就是從整體出發(fā)在保持整體感的前提仔細觀察。例如,我們看一個人,由于觀察的心理習慣,首先被其五官相貌及體型所吸引,這就區(qū)分了主次,眼睛在順帶看一些其他的局部細節(jié),留下的是整體特征的印象,這便接近繪畫的整體觀察。但作畫時僅停留此還是不夠的,如此人的耳朵可能沒注意到,腳上的鞋子可能沒看清,以及衣紋特點沒注意等。而在畫此人的時候都要畫下來,這就要求我們局部也要觀察得到,而這些局部表現(xiàn)到何種程度視主體表現(xiàn)的如何而定。
三、掌握比較的作畫方法
觀察意味著比較,畫畫中的比較一般出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形體間的特征比較
通常一組靜物中會有一個大的主體物,旁邊有其他小的主體物,如一個矮陶罐旁邊有個啤酒瓶,常見的蘋果的造型跟梨的造型、橘子的造型有什么不一樣。初學者看到的往往都是圓的,怎樣讓他們區(qū)分出具體的細微差別,一個立著的蘋果跟一個躺著的蘋果有什么不同,一個盒子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呈現(xiàn)在畫面上的又是不一樣的盒子。這些都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仔細思考揣摩。
2.比例位置的比較
一幅完整的素描靜物既要考慮到每個物體的大小比例,同一大小的物體前后空間不同呈現(xiàn)在畫面上近大遠小的關系。對形體比例的觀察不應是機械、刻板地比較,應注意立體物像在一定的角度和透視變化中的比例關系。要致意在相互比較中抓住物像的比關系,特別是大的、整體形象的比例關系,而不應停留在局部去過分計較煩瑣細節(jié)的比例。初學繪畫可借助工具測量的方法去求得基本比例的準確,隨著觀察能力的提高,應逐步拋棄這種方法,著重憑感覺、眼力,*比較,訓練觀察能力的準確。
3.明暗色調(diào)的比較
明暗是素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描繪物像立體與空間效果的重要因素。任何物體在光的照射下都會呈現(xiàn)一定的明暗關系。光源的強弱,距離光源的遠近及照射角度的不同,都會使物像呈現(xiàn)不同的明暗。光是物體明暗形成的先決條件,也是物體明暗變化的外在因素在一定的光線下,明暗變化是由形體的機構起伏、轉(zhuǎn)折而產(chǎn)生的。因此,明暗在任何時候都只屬于特定的形體結構,回明暗的調(diào)子變化也就是在表現(xiàn)結構的起伏轉(zhuǎn)折變化。結構是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因素,明暗是外在的,表象的形式;形體結構需要通過明暗來表現(xiàn),而明暗關系中又處處體現(xiàn)著內(nèi)在的形體起伏和結構變化。。
4.虛實關系的比較
好的素描作品講究畫面的虛實對比,一般為近實遠虛,主體物實后背景虛,突出畫面的空間關系。綜上所述,美術理論的掌握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通過對技法的訓練加強對理論的理解。學生掌握了美術的基本技能才具有實際應用的能力。因此,對學生不要空泛的講美術理論,一定要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結合作品,結合到生活實際的運用中去。美術教育在于寓教于樂、潛移默化,通過對寫生的練習,讓學生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活動方式和新的認識世界觀察世界的方式,豐富課余生活,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和正確的美學觀念,提高學生欣賞感受美的能力,從而使他們成為一個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
作者:張晶晶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