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通識教育實施的困境
(一)大班授課,質量有待提高近來,各大高校擴招使得校園的各類配套設施處于高負荷運行狀態,在沒有足夠的場地與設施的情況下,往往采納大班授課,由于是大班教學,學生人數過多,無法提供合適的教室空間學習,無法展開針對個人的個性化輔導或者課堂討論,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明顯減少。此外,公共選修課授課對象為來自不同專業的在校生,由于跨學科學習,學生往往自覺性不高,到課率低,影響任課教師授課積極性。
(二)傳統選課機制,無法滿足個性需求有些學生在選課前并不了解該課程內容,也不了解該教師的教學效果或教學風格,往往只能根據課程名稱或課程簡介等的“一面之詞”,哪個有吸引力就選哪個,對所選課程往往沒有任何了解,選課的隨意性強;同時,學校開設的通識類選修課不多,學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選擇,可選性不強。有的學生存在“搭便車”式的選課方式,從眾性思想較為嚴重。一旦正式接觸課程,發現了其中的差距,不免多了些許落差,便又開始以消極的態度來對待所選課程。
(三)授課時空單一,缺乏主動性大學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大量的專業課、實驗和實踐學習占滿了學習時間,游離于主修和副修專業教育以外的通識課程,往往讓位于專業課程。顯然,通識課程的課時量有限,在時間安排上抑或受到了限制;很多公共選修課只能在晚上或者周末進行,而這些時間段往往是學生社團活動、課外活動的多發期,這就容易導致一些學生以參加活動為借口逃課,而這種嚴重的逃課現象不僅挫傷了教師授課的熱情,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二、慕課——拓展通識教育實施的途徑和空間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又稱慕課,即成千上萬人共同學習一門課程,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它的靈活性、開放性與完整性不僅對于學生擴大知識面并形成整體的知識觀有著極大的推動性,而且通識教育培養“全人”的目標也在這里得到了體現。正如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認為,“從目前來看,這類共享課程更適合通識類的課程。”
(一)網絡信息化,學習方式靈活多變有不少學校統計發現,課堂上手機流量消耗的程度驚人,尤其是非專業課的公共選修課堂,整個教室里的上網流量明顯增多。一旦教師授課較為無趣,他們的注意力便轉向網絡,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已經超乎想象。“慕課”采用教師網上講解、學生在線參與的教學形式,雙方如同親臨課堂,可以得到與面授課堂相同的感受。學生既可以通過“慕課”平臺直接與教師、同學交流,也可以通過各種學習社群參與互動討論,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管理。當然,借助“慕課”風暴席卷全球的契機,可以嘗試著把高校共享網絡課程推向量大面廣的通識課,充分利用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的特點,進一步推動大學教學模式的改革。
(二)開放式教學,優質課程資源多名師、名著、名課,在這個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今天,學生對課程的要求也普遍較高。有研究表明,課堂上教師授課的精彩程度與這個教室里的上網流量明顯成反比。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游離于主修和副修專業教育之外的通識教育,師資力量的薄弱無可厚非。例如,公共選修課的標準與專業課的標準不一致,它要求教師“用淺顯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引導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顯然,它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針對優質的教學資源分配不均,“慕課”共享的優質課程主要來自全世界一流大學。集結大師講堂,匯集百家名著,開放優質課程。通過某一個共同的話題或主題,將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授課者和學習者聯系起來。無論你身在何處,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手機與網絡聯接,就可以免費或者花最少的錢享受全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同時,將這些課程作為一種學習資源,有效促進跨校、跨國高校課程共建與知識共享。此外,任課教師的平均水平高,課程可選擇性強,又沒有限制選課人數,學生無須被迫選擇平庸教師的課程。一旦建成這樣的課程體系,就容易將學生吸引進來,尤其是作為通識教育的公共選修課,其目標正是注重情操優美、識見通達、知識博雅的培養。古語言:“德不孤必有鄰”,“有教無類”,廣泛涉獵多方知識,知識的無界性在這里實現。
(三)教學模式完整,課程標準嚴格“慕課”以“討論式”代替了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有研究顯示,傳統“講授型”教學模式,學生只掌握課堂內容的5%,低于學生自主學習及視聽結合模式;小組討論模式下,學生可掌握50%,而實踐練習或向別人教授等立即運用形式,效率可達到75%乃至90%。此外,它有一套合理的課堂安排和時間劃分,所有的慕課會以每周研討話題這樣的形式,提供一種大致的時間表,其余的課程結構分布也較簡單,往往包括一周一次的講授、研討問題、以及閱讀建議等等。有些學生還自行成立了網上學習小組,或就近組成面對面的學習小組,以此增加相互溝通的機會。“從學生的反饋來看,能堅持上完共享課的學生普遍對這種新型的授課方式反響較好,特別是討論課,能讓學生在互相思想啟發中有所收益。”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表示。
三、以慕課形式開發通識教育
鑒于慕課在拓展通識教育實施的途徑和空間的諸多優勢,我們期待通過慕課來解決通識教育實施的困境。顯然,國內教育領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積極開發適合通識教育的課程。不管是各大高校,還是自媒體,紛紛進入此領域,掀開一場有效促進跨校、跨國高校課程共建與知識共享的互聯網運動。
(一)各大高校探索縱觀目前慕課的幾大主要平臺,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發起或者提供課程。例如,edX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創立,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師建成。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宣布推出MOOC網站edx,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均宣布加入edx。隨后,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首批名師慕課亮相Coursera平臺,精品課程《數學之旅》、《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與全球學習者見面。慕課之風開始席卷,各大高校紛紛加入其中。據悉,華中師范大學正在聯合有關高校共同研發“慕課”,試圖將通識課程作為突破口,并正式引入正規日常教學,實現學分互認,跨校積累學分,進而獲得相關學位證。據悉,2012年起上海市教委率先創建了上海市高校課程中心,第一學期嘗試為全市30多所高校的學生首推7門共享課程。“試行一學期下來,教學效果顯著,50%的學生期末獲得了A,同等條件下比以前獲A學生的比例提高了20%”陸?P教授表示。
(二)自媒體研發作為新興的互聯網活動,國內通識教育一片空白。當然,自媒體也不示弱,紛紛研發相關課程。其中,值得提及的是超星慕課。超星爾雅通識課,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匯集國內通識教育知名學者,專注于通識教育課程研發。深入探究通識教育的發展以及實踐,借鑒港臺通識教育體系,吸取國內外通識教育精華,以港臺通識課程為藍本,設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它的課程設計摒棄傳統單一的學科性,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強調通識課程的內容不單純以教學目的出發,更看重與不同的知識領域相關聯。透過四個范疇,即“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及“自我與人生”的研究和思考,以期讓更多的學生具備生活常識,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借助“慕課”的平臺,通識課程體系日益完善。從原先的四個范疇擴展到現在的十大范疇,即增加“經濟與管理思維”,“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軍事理論與國防教育”,“社交禮儀與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規劃與指導”。隨著對通識教育內涵的深入,爾雅通識課不斷地豐富課程體系,并形成通識教育數據庫:如通識教育數據庫之一:打造100個思想家,100個文學家、100個科學家,100個企業家,100個藝術家等等課程,逐步形成自有特殊體系的通識課程模塊,試圖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傳承,更好地進行通識應用,進而擴展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廣泛閱讀,發展自主學習……;通識教育數據庫之二:匯集X個思想問題,Y個科學發現,Z項技術發明,w部人文經典,V部文學名著,U件藝術作品等。通過課程的學習,擴展好奇心,廣泛閱讀,積極思考歷久彌新的課題,培養表達、溝通及批判思考所需的態度及能力,探討智性追尋與個人在工作、家庭及生活的聯系。慕課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完整性賦予學生更多的自覺性以及給予其更多自我展示的機會,使其獲得一個全新的自我學習的路徑,從而形成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擁有豐富而高雅的情趣等??梢哉f慕課從某種程度上達到了通識教育的目的,還解決了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呼吁更多的社會力量注入通識教育,借助慕課的平臺開發更多的通識教育課程,使得通識教育,尤其是公共選修課自成體系,形成一個能夠獨立于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作者:陳麗娟 單位:漳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