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酒店管理論文
一、廣東省酒店業人才需求
(一)知名國際品牌酒店陸續搶灘廣東,國際化人才需求增加
從酒店品牌來看,廣東省是國際聯號重點投資的區域,洲際、萬豪、希爾頓、雅高、喜達屋、凱賓斯基、香格里拉等國際品牌飯店管理集團均已在廣東接管或投資了多家酒店,且均在102家五星級酒店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廣東地區酒店市場空間巨大,為酒店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同時也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規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得中國本土文化,又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為需求主流。
(二)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尤缺復合型的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酒店管理行業將全面應對國際的競爭,因此培養高素質復合型酒店業人才對滿足社會和行業的發展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星級酒店緊缺的前線服務類職位中,有兩類人才,一類為技能級別較高的餐廚、服務等技能型人才;另一類為具備較強補位意識的服務型人才,這類人要能彌補酒店各個部門之間的服務空白點。而在高端人才中,有酒店行業工作經驗,熟悉中國市場,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強的國際化本土酒店管理人才嚴重短缺。
二、廣東省酒店業人才能力需求調研
為了更深入、更詳細地掌握酒店對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筆者于2012年4月,對廣東省20家星級酒店(含三星、四星、五星),采用走訪、面談、調查問卷等方式進行行業人才需求調查。共發放問卷110份,有效問卷為98份,有效率89.1%。此次調查旨在把握酒店業對一線服務員、基層管理者的能力與素質要求,以及兩種崗位類型在能力與素質需求上的差異,從而來分析酒店業對專業人才能力與條件的需求規格,為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指導性建議。調查問卷結合行業企業高層管理以及院校專業研究權威的意見,將酒店工作人員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分為工作態度、專業理論等20個因素。
(一)被調查者基本信息
被調查者有60%是基層管理者,28%是中層管理者,其余為一線工作者。被調查者中56%有大專學歷,23%有本科學歷,18%有高中或中專學歷,其他為高中以下學歷。
(二)基層管理崗位與一線服務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
由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對領班或者主管來講,最為重要的能力和素質是工作態度,后邊依次是團隊合作、溝通交流、職業忠誠、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實操技能、品格意志等;對于一線服務員來講,重要的能力和素質依次是工作態度、團隊合作、職業忠誠、學習能力、溝通交流、實操技能、協調能力、品格意志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格外注意培養重要程度排在前面的能力和素質,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入工作狀態,并順利完成工作。
(三)基層管理者與一線服務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對比
1.基層管理者與一線服務員的能力與素質重要性排序上有差異。工作態度、團隊合作能力對基層管理者與一線服務員重要性排序一致。而對于基層管理者來講,溝通交流、培訓技能、營銷能力、財務知識、寫作能力等能力更重要;對于一線服務員來講,學習能力、實操技能、英語表達、外貌身高、形象氣質、職業證書等能力更重要。
2.基層管理者對同一能力素質的要求高于一線服務崗位。一線服務人員的能力與素質折線位于領班、主管折線的下方(如圖所示),明顯顯示出在同一種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上,領班、主管的能力與素質要求明顯高于一線服務員。如以團隊合作為例,雖然重要性都排在能力與素質的第二位上,但是對于領班、主管來說,團隊合作這個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分為6.33,高于重要程度得分為6.11的一線服務員。這說明,要想培養學生從事基層管理者崗位,對任何一項能力與素質的要求都要高于培養一線服務員崗位。
(四)英語相關能力的要求
在調查中,每個酒店都強調英語的重要性。員工英語相關能力要求的重要程度排序是英語口語、英語聽力、英語語法、英語閱讀、英語寫作、英語過級證書。是否擁有證書并不重要,酒店注重的是英語的應用能力,特別是英語口語和聽力,這是酒店管理專業日后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加強的重要方面。
三、增強專業與產業適應性的要求
酒店管理專業的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需以廣東省經濟的產業政策、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規格為依據,科學合理調整和設置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與酒店業人才需求相契合的專業人才,以更好地適應和服務廣東的地方經濟,與社會需求更加協調一致地發展。增強專業與產業發展的適應性要求需做到五個契合。第一,專業的設置與行業發展背景相契合;第二,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人才需求規格相契合;第三,專業課程設置與崗位核心能力相契合;第四,專業人才成長規律與職業發展路徑相契合;第五,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發展要求相契合。四、適應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產業適應性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是以構建“校企合作”為依托,根據產業發展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以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目的的課程體系,通過典型崗位工作任務分析,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專業建設與發展始終適應產業的發展。
(一)以產業發展為坐標,明確人才培養定位高職培養的學生被評價為“理論不如本科生,技能不如中專生”,在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養上,無法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層次性和遞進性。結合行業企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特征,明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定位是需首要解決的問題。廣東省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的專業人才是立足于廣東區域經濟、面向全國、輻射國際的核心技能突出、富有創新意識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力爭將高職教育打造成現代酒店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
(二)以職業分析為導向,設置課程體系通過科學的職業分析,將酒店行業中的崗位歸結為一個職業崗位群,將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與酒店業的職業崗位群相對應,根據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來設置課程內容;同時,將職業技能標準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做到“課、崗、證”三通,將“課程內容、崗位技能以及職業資格”三者結合。通過對酒店具體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分析,可以獲知順利完成這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模塊,而這些能力模塊如何能夠在學習中獲得,在哪些知識模塊的學習中能夠習得,這就是課程內容選取的依據,課程體系的構建則是對整個崗位群的職業分析得來的。以職業分析為基礎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構建,增強了酒店管理專業與酒店業的發展適應性。
(三)校企共建,加強課程建設與改革遵循職業崗位工作實際和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開展多方面的校企共融,與企業共同完成專業課程的設置和開發,雙方共建課程,共同開發教材、課程教學標準,形成“工學結合、校企共建”的課程資源庫,加強教學體系改革。根據上文行業人才需求的調查分析,要想培養基層管理者,需重點關注工作態度、團隊合作、溝通交流、職業忠誠、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實操技能、品格意志、培訓技能等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四)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雙方共育人才酒店行業是一個重視工作經驗的行業,員工隨著工作經驗和資歷的增加,不僅能熟練掌握崗位技能,而且與人打交道的經驗不斷積累,處事能力越來越強,其工作地位也會穩步上升。開展創新校企合作,本著“產教一體、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校企合作指導思想,依托重點校企合作項目,探索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以開拓更加廣泛、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保證專業發展的產業適應性。
(五)加大師資培養,構建專兼交替師資隊伍聘請行業專家、知名大師、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專業教學顧問或兼職教師,并承擔實踐課程的教學工作,建立專業兼職教師資源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年輕教師的培養,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酒店進行不少于半年的掛職鍛煉,培養雙師素質教師;鼓勵教師外出參加教學教改研討會,增強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結合行業崗位需求,給予骨干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素質教師。
(六)拓展生產性實訓基地,構建行業真實工作環境結合行業發展需求,針對職業崗位群能力要求,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設施設備和經營管理上完全與市場接軌,引入業界標桿企業參與指導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經營、管理。在教學過程中,直接以生產性實訓基地為課堂,師生共同進行產品研發與創新,以真實工作環境為學習對象,開展課程教學與實踐,實現教學過程與實際工作過程的完美對接。課堂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為學生畢業后直接勝任工作崗位要求鋪平了道路。
(七)依酒店企業淡旺季經營特點,實施彈性學期制以廣州酒店業為例,最大拉動力是來自以會展、會議等為目的的顧客,如每年兩次的“廣交會”是酒店業的經營旺季,也擴大了酒店對人才的需求量。酒店業明顯的淡旺季經營特色,決定了酒店的人才需求特點。本著校企合作各方“共贏”“多贏”的原則,酒店管理專業可依據酒店行業淡旺季特點,安排教學實踐活動與頂崗實習。充分利用標桿企業完善的培訓體系和管理制度,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實踐學習與頂崗實習的平臺。
(八)開展雙語教學,培養國際化人才從行業人才需求調查結果來看,外語能力強、具備國際視野、接受過專業培訓、有實戰經驗的人才尤其受到星級酒店的青睞。優秀的英語表達能力將會為學生贏得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而且學生的就業范圍已經由廣東擴展到澳門、新加坡等地,未來將向其他國家輸送更多的酒店業人才。因此,加大雙語教學力度勢在必行,建設3~5門核心專業課程,進行雙語課程教學,為培養國際化的酒店業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九)引入第三方,改革評價模式引入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家長、其他社會組織等第三方評價主體,構建多元化評價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各項校內生產性實訓及校外教學、頂崗實習流程和考核標準以及學期考核方案,靈活采用過程考核、項目考核等多種考核方式,實現對學生全部學習過程的評價。按學生的成長和認知規律,確定考核內容、考核標準,實現對學生職業素質、職業能力、通用能力全面、科學的評價,并完善第三方考核機制。隨時掌握行業用人需求動態,不斷更新觀念、明確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酒店業人才培養質量,將會促進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教育與行業的發展趨勢協調一致,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張春娥 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