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拉進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基本能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教師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這種教學模式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自主學習意識沒有得到有效培養(yǎng)。在本節(jié)課對聾生的數學教學中,鑒于學生聽不到聲音,但對直覺感覺較為靈敏的特點。我提前安排學生從家里帶來鐘表,上課時讓每個學生親自感知鐘表的形狀、結構,結合自己對教材的閱讀,學生通過手語討論學會了辨別時針以及讀數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愿意接受抽象的數學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技能,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數學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形象直觀的教材情境,提高學習效果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數學知識基礎較差,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新知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學到手。這就要求教師要科學合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聾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數學教材情境,給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數學素材。通過感官刺激,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比如,在進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教學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實物的圖片,有長方形的黑板、書桌、課本、電腦液晶顯示屏等物體的圖片;有正方形的魔方,板凳、地板磚等物體的圖片;有三角形的三角板、自行車的支架、空調安裝用的支架等物體的圖片;有圓形的籃球、足球、乒乓球、鉛球等物體的圖片。學生在形象的圖片中,感知了不同物體的圖形,從而在頭腦里建立了各種圖形的概念,以便在生活中看到相應的圖形能夠進行準確的鑒別。新課結束后,教師利用Flash課件進行游戲式復習,教師點擊要測試的圖形序號,出現圖形之后讓學生在紙上畫出相應的圖形,看誰回答得多、回答的正確率高。這樣教學,通過互動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游戲中感知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通過分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數學教學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對聾生的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以來是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利用學具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效果很好,讓學生在游戲中、在玩中學習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感悟數學本質,理解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比如,在進行“解決問題”專題教學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設置問題:小明要買5個乒乓球和1個羽毛球,每個乒乓球2元,每個羽毛球4元,那么小明要想把這些東西買回家需要支付多少錢?本題是比較基礎的題目,很多學生能夠用基本的方法做答:2+2+2+2+2+4=14元。為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踐技能,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利用學具探索其他解決方法。學生利用自己拿來的乒乓球、羽毛球等學具進行組合式計算,經討論得出很多方法。如:2×5+4=14元,或者把4分成2個2,2×7=14元。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傊?,教師應優(yōu)化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發(fā)揮學生先天的優(yōu)勢,整合優(yōu)質教學資源,努力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使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走向社會也具有相應的運用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作者:祁立杰 單位:河北省遷安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