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信用管理論文
一、國內信用管理專業教育狀況
(一)專業開設情況
中國的信用管理專業教育開始于2002年。迄今為止,經教育部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批準開設信用管理專業的高校有18所,包括上海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工商大學、浙江財經學院、山東財政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京審計學院、廣東金融學院等等。其中,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吉林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學校已招收該專業碩士研究生,上海財經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已招收該專業博士研究生。另外,有部分高校經當地教育部門批準招收信用管理的高職和成教學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信用管理專業教育已初步形成包括高職、成教、本科、研究生在內的多層次的教育體系。
(二)課程開設情況
中國各高校的信用管理專業定位各有特色,課程設置相應有區別。以最早開辦信用管理專業且發展較為成熟的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吉林大學來說,前兩所高校的專業定位偏重于培養學生掌握金融機構信用風險分析和控制技術,培養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人才,其核心課程包括:信用管理學、銀行信用管理、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投資學、保險學、國際金融、金融計量學等。吉林大學的專業定位偏重于信用風險量化分析和征信相關法律,為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和中介機構培養信用人才,其核心課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統、市場調查與分析、國家信用管理體系、信用和市場風險管理、企業和個人信用管理、征信數據庫應用開發、資信評估等。
(三)教材建設情況
因為中國的信用管理專業是一個新興的專業,國內相關的教材比較缺乏,權威教材更少。目前只有上海財經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編寫了《信用管理系列教材》和《經濟管理類課程教材信用系列》。2011年廣東金融學院編寫出版了該專業國內第一本實驗教材《企業應收款管理實驗教程》,該校其他的系列實驗教程《消費者信用管理實驗教程》、《企業信用評級實驗教程》、《信用擔保實驗教程》和《征信數據庫管理實驗教程》正在編寫中。由于中國的信用管理專業教育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從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來看,各校各有特色,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課程設置來看,也沒有統一的模式,并且各校的課程尚處于不斷變化和完善之中。從教材建設來看,正處于探索階段,理論教材相當缺乏,而實驗教材更是難得一見。
二、信用管理專業定位和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課程之間的分工和配合構成了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體系。課程是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學科專業建設的基礎,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信用管理專業定位
課程體系是為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信用管理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決定了課程體系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之前必須明確:1.為誰培養人;2.為什么崗位培養人;3.培養怎樣的人。信用管理專業,是一門融合并涵蓋了包括法律、財務分析、金融、數理統計、管理、信息技術等眾多學科內容的經濟類應用型交叉學科,具有極強操作性和技術性,其職能就是為社會的經濟發展提供信用風險管理政策、信用制度以及相關的操作和技術,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為企業、金融機構、信用中介、政府及事業單位提供有信用管理技術水平的,具備創新能力的,集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多學科知識于一身的復合型專業化高級技術型人才。中國目前信用管理專業的建設仍處于不斷摸索當中,是一種教育創新活動。各高校的信用管理專業建設,從專業定位到人才培養目標,到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實驗實踐等,都是開創性的,并無統一模式及成熟經驗。當前,中國的信用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體現如下。(1)專業課的穩定性、連續性不夠,一些專業課程時而開設,時而不開設,有些課程時而在必修中出現,時而在選修課中出現。(2)專業課的系統性不強,課程之間缺乏前后科學的邏輯順序及內在的銜接性,一些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存在知識重疊或相互割據等問題。(3)專業理論比重較大而專業實訓比較欠缺,實驗教學嚴重滯后。這種格局是不能適應信用管理職業應用性、實踐性很強,行業服務范圍越來越廣,以及行業業務創新層出不窮的現狀和特點的。
(二)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在構建信用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專業素質和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的密切聯系。由于信用管理專業的技術性、應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強,所以應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的教學培養模式,體現“基礎理論+基本內容+必要操作”的教學特點。首先,在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的課程設置上,要堅持“必需+夠用”的原則。其次,在專業理論課的課程設置上,要堅持“應用+適度”的原則。再次,在專業實驗實踐課的課程設置上,應該以“強化實務”為原則,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構建“課堂實踐環節+實驗環節+校內外實訓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最后,在專業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堅持“科學性+實用性+邏輯性+系統性”的原則,對相關專業課程的知識內容進行重組和優化,并將信用管理師職業資格證考試的內容有機地融入到課程中來。
三、財經類院校信用管理專業科學合理的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
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需求,在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上,應該構建具有信用管理特色、突出專業技能教育和實驗實踐特點的科學合理的應用型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理論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以及專業實踐課程模塊的構建。
(一)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就業崗位群分析
信用管理專業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其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所以課程設置應該與就業崗位的職業標準相吻合。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中,應力求達到與實際崗位的有機結合。所以,首先要對該專業的職業崗位進行調研和分析,從調研收集到的就業信息來看,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就業崗位群如下。1.企業信用管理部門:在企業的會計審計部門和風險控制部門從事客戶資信管理、授信管理、合同管理、賬款管理等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工作。2.金融機構:在各大銀行以及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擔保公司、財務租賃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信用卡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從事相關的信用管理和風險控制工作。3.信用服務中介機構:在征信局、資信評級公司、資產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信用中介機構從事客戶信用調查、信用分析、信用評價等信用風險管理工作。4.政府和經濟管理部門:在工商、財政、海關等政府部門從事信用征信、信用監管及信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5.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從事相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二)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在就業后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生基本素質的課題,包括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學科基礎課程模塊。
(三)專業理論課程的設置
專業理論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從事信用管理工作必備的專業技能,體現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技能的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程模塊和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其中的專業理論必修課程包括:信用管理概論、國家信用管理體系、企業信用管理、消費者信用管理、金融機構信用管理、信用風險管理與度量、信用評估學、財務報表分析、金融計量經濟學、管理會計等。而專業理論選修課程應該根據上述信用管理專業人才就業崗位的要求,不斷擴大專業選修課的范圍,形成以下幾個具體的模塊。
(四)專業拓展課程的設置
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在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反映學生的適應能力、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提升和全面發展。信用管理專業的拓展課程,包括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財經應用文寫作、公關與禮儀、管理學原理等。
(五)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
根據信用管理行業發展和專業實踐性極強的特點,在保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完整穩定的同時,應該加強實踐教學,構建“課堂實踐+實驗教學+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的遞階式實踐課程教學體系。(1)課堂實踐指講授完理論知識點后以該知識點的內容展開實踐,實踐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習題講解和角色扮演等。(2)通過招標購買或校企研發等途徑加強網絡環境下的專業實驗教學軟件建設,開發《企業信用管理系統》、《消費者信用管理系統》、《資信評級系統》、《信用風險定量分析系統》等實驗課程,通過仿真的實驗環境,提高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3)建立實時在線的遠程實習實訓平臺,拓展實踐環境,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能。(4)校外實習就是在最后一個學期安排學生到校外教學實踐基地進行定崗實習,在實習中鍛煉提高專業素質和操作技能。
四、小結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構建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也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所在。信用管理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財經類院校應該堅持“育人為本”的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基礎,深入挖掘課程體系內部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探索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之路。
作者:蔡賽男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信用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