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1994年,張藝謀在一篇《文學馱著電影走》的短文提到:“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見過哪一位導演能真正地自編自導而同文學界徹底‘斷交’的,相反,無數出色的影片和電視劇莫不是從小說改編而來。”當年,張藝謀改編自作家余華同名作品的《活著》在國際上贏得了空前的榮譽———獲法國第四十七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而他之前的作品則來自莫言(《紅高粱》)、蘇童(《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當代著名作家。
但是到了21世紀,大師已經不再談“文學馱著電影走”的調調了,他先后拍攝了《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他去搞視聽盛宴的拼貼,為了影片視覺效果不惜大量投資,他不再從作家的完成作品中找靈感,而是找了李馮來攢故事,用觀眾愛看的噱頭去組織情節,甚至已經到了逆轉季節、因人設崗的地步。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張藝謀電影的票房是越來越高了。
2002年上映的《英雄》是中國電影史上首部票房達到2億元的商業電影。為了開發《英雄》的票房,張藝謀和他的團隊舉行了一系列的商業活動來進行推廣:首映式、話題人物、鋪天蓋地的宣傳等。在這些活動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張藝謀聯合香港漫畫的領軍人物馬榮成推出了電影《英雄》的漫畫版。而馬榮成的漫畫作品《中華英雄》則早在1999年就被改編成了電影并獲得成功。
在《英雄》上映的年份,好萊塢也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電影《蜘蛛俠》。這部電影的意義在于重新開啟了漫畫改編電影的閥門。2002年后,隨著《蜘蛛俠》票房的持續升高,好萊塢仿佛打開了一扇大門,漫畫中的英雄人物每年都要出現在銀幕上:蜘蛛俠、蝙蝠俠、超人、超膽俠、綠巨人、鋼鐵俠一直到今年的美國隊長。
在娛樂電影飛速發展過程中,由漫畫改編的電影似乎成為一種新的盈利增長點。漫畫改編電影成為電影界不可忽視的一股熱潮。
電影是時空連續的藝術,而漫畫是靜止的藝術,看上去有著本質差別的表達形式。但是事實上二者的血緣關系很近:都是用畫面來講述故事,用鏡頭(漫畫分鏡)結構整體。我們通過弗蘭克米勒的漫畫版《300》和電影版《300》就可以發現二者的相似性。在電影版的《300》中,每一個鏡頭都能在漫畫版中找到對應的分鏡,連景別、角度都完全一樣,實際上,電影版就是漫畫版的深入與細化。
弗蘭克米勒作為導演的目的僅僅是讓漫畫動起來以滿足自己嗎?關于電影和漫畫的關系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求。
一、漫畫與電影的觀眾分析
根據國內電影市場調查,我國電影觀眾年齡以青年人為主,平均年齡為29.2歲,中位數為28歲。在年齡的分布上,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趨勢,即以18~30歲的人為主,占總數的近2/3(63.5%),而18歲以下和40歲以上的分別只占總數的7.6%和9.8%。20~35歲,是消費領域的主力軍。[1]
另一份關于國內漫畫閱讀人群的調查則顯示國內漫畫閱讀群體在年齡構成上,13歲及以下群體約占11%,14~17歲約占59%,而18歲及以上約占30%。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漫畫群體年齡明顯小于電影群體,但是仍有部分交集存在。
我們再來看群體的廣度。中國電影市場持續火爆,2009年全國城市的電影票房收入達到62.06億元,在2008年電影票房增幅30%的強勢基礎上,同比增幅達到42.96%。市場的火爆意味著電影觀眾的增加。但是,和美國電影市場相比,我們仍相形見絀。2008年,美國人均看電影的時間、金錢及觀影次數分別為11.83小時、38.16美元和5.55次。我們再以加菲貓作為漫畫的樣本來看漫畫傳播的廣度。《加菲貓》在2600家報紙連載,1300萬冊漫畫銷量,讀者數量超過2億6000萬。[2]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作為現代藝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與漫畫都具有相當大的觀眾群體。
而作為現代娛樂業的兩個重要部門,電影與漫畫都擁有強大的吸金能力。雖然二者的觀眾群體稍有不同,但是漫畫建立起的龐大受眾市場正是為電影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基礎。
二、從經濟角度看電影與漫畫的關系
對電影業者來說,投入與產出永遠是一個矛盾,是一個解不開的命題。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電影的制作費用愈來愈龐大。而巨大的投資并不總能帶來利潤,如《未來水世界》投資超過2億美元,卻只帶來了8千萬美元的北美票房,雖然后期通過全球上映以及周邊產品的開發勉強收回了投資,卻使電影制片方環球影業險些破產。[3]所以在預計產出近似的情況下,投資風險必然越小越好。
而漫畫巨大的讀者群為電影提供了一個價值連城的既存市場。有了既存市場的保證,電影制片方可以放心大膽地把資金投入電影制作中。我們看美國近幾年拍攝的幾部漫畫改編電影,哪一個不是在漫畫市場上叱咤多年的老英雄?
三、漫畫的優勢
漫畫改編電影的第一個優勢體現在編劇上。一個好的劇本必定是既難以預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同時還要濃縮故事,講一段多長的故事都要壓縮在90分鐘以內。所以編劇難,講故事難。而漫畫改編則全然沒有這些苦惱,所有的漫畫角色必定是耳熟能詳的,其性格、能力都已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而成熟了。提起蜘蛛俠,大家都會知道他是一個忙碌于生存的大學生,而超人和克拉克•肯特的關系瞞不過任何人,蝙蝠俠、鋼鐵俠等都在劇本寫出來之前就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了。
正是如此,才能讓編劇和導演能夠放棄普通電影的前情介紹式的開頭,直接讓觀眾進入電影的核心內容。
第二,漫畫本身的制作要求。現代漫畫大多采用連載或單行本,連載有周刊或者四格,長篇連載每一輯也絕對不超過40頁,每周推出一本。所以漫畫家要想吸引讀者,就需要在最短時間內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漫畫的世界里,矛盾對立被空前放大,沒有任何廢話,人物性格特點也被抽象為一種標志,成為漫畫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一個重要標示。漫畫改編電影,應該將其繼承下來,在劇本編寫和電影的節奏上多向漫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