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語言文化
教師的語言在教學中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先來看一看美術課堂里的語言常出現的一些問題。
1、提問帶有盲目性。在小學美術課中,教師首先示范或欣賞范畫后提問最多的話就是:“這幅作品好看嗎?”學生不加思考地回答:“好看”。教師緊接著問:“喜不喜歡?”學生答“喜歡”。教師又問:“想不想學?”學生的回答不說大家也就全明白了,“想學”。這樣的對答表面上很熱鬧,卻帶有明顯的暗示性,問題也過于簡單。
2、語言的模式化。多年來,“第一步先干什么……第二步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示范語言成了模式。學生在“你講我聽”、“你問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生機,呆板地被老師牽著走,扼殺了感受美、創造美術的機會。
3、以教師為主的語言設計。在課堂上,美術教師仍然扮演著傳統的教書匠角色,盡情地“演示”著“教”,學生無法主動來“學”,從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
4、語言的表述像“語文課”。講授法是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經濟的教學方法之一。如果在美術教學中不恰當地使用此法,容易形成毫無生機的“滿堂灌”,失去了美術教學的獨特魅力。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
5、語言評價的單一化。中學美術課堂中,教師給予肯定評價往往是:“好的”、“很好”、“非常好”……類似的語言如果總是重復使用,學生是否能在其中真正受到激勵呢?
新的美術課堂強調教學語言的藝術性,通過語言交流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幫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喚起和保持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興趣。
一、從興趣入手,在“自然”中體現學科的特點
古人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美術的關鍵是學生的參與,只有參與,才有實踐,才有體驗,才有收獲。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自己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團結合作的學習氣氛,并采用適當的評價機制,產生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提問必須立意鮮明,語言簡練,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歡歡喜喜過新年》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手提一串裝飾性的鞭炮,上面吊著一串串“恭喜”,高高興興地走進教室,做出給孩子們拜年的模樣,說“孩子們,祝你們新年快樂!”面對孩子們疑惑的眼神,筆者立即說:“今天,我們一起在課堂上過新年!”一時間,同學們興奮了,這時,《新年好》的音樂響起,隨著音樂,筆者帶著大家邊唱邊舞了起來。等音樂結束后,筆者提出問題:“你曾是怎樣過的新年?”“你設想過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新年嗎?”學生熱情很高。有同學說:“我在新年里沒有拿到一分壓歲錢,但我知道了爸爸媽媽的辛苦,還知道了面對生活的挫折時,要想辦法解決。”我馬上讓這位同學說說家中的情況,并給予了及大的表揚,其他學生也受到了觸動。同學們的作品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趣味盎然,都有自己生活中的故事。這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培養感情、增強價值觀的要求。
(二)要考慮問題的難易。提出的問題要注意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適合于不同的學生。在設計《會動的線條》一課時,在欣賞過“動畫”課件以及范畫作品后,老師如果說:“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用‘會動的線條’畫一幅你喜歡的畫好嗎?”學生會覺得這么復雜的畫難以下手,或者千篇一律,跟老師畫的一樣。但如果換一個說法:“你能畫一根會動的線條嗎?”“這根線條像什么?”“自然界中有哪些會動的線條”“你想用這根會動的線條表現什么呢?”學生畫出了風吹動的小草,大樹,火焰,海浪,女孩的長發,等等。這樣就使學生很有興趣地通過自己的嘗試來達到目的。
(三)語言的設計要用“減法”。美術課堂是一個享受美的殿堂,美術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藝術和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美術課與其他學科有著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靠視覺來完成的,這種視覺依賴美術本身。美術在很大程度上說是“只能會意,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學生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美術教師要力求做到語言明確、條理分明、難點重點突出。比如說,欣賞作品前,教師常常會把繪畫作品的背景和內容都講得很詳細,這樣往往抑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學生受教師講解的影響,把自己的感受硬往上拉,失去了興趣,想像力無法發展。所以,美術教師的語言設計應該是減法,少講,甚至不講。
二、從情感出發,在“自在”中重視審美體驗
新課標中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美術課程目標的首位,顯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對于中小學生來說,美術教學主要還不是知識傳授,而是一種審美體驗。情感是藝術的生命,美術教育也可以稱為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不僅要帶著良好的情緒、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學生,而且要用適當的語言引導學生在自在的氛圍中學會理解、體驗美術作品的感情。要做到“動之以情,深于父母;曉之以理,細雨如絲”。以此激發學生健康而豐富的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的審美體驗。
(一)語言要富有感染力。美術教師要想用語言感動學生,引起共鳴,必須對教材、教學、學生富有感情。針對不同的年級和不同的教學內容調整好語調、語氣和節奏等。教師用強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點燃學生的感情火花,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