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機械基礎”課程,專門培養機械專業的基礎技術能力,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形象思維與產品設計、動手能力。“機械基礎”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中職學生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承接作用。其中包含零部件結構特性、零部件工作原理、零部件維護與設計運算等內容。該課程涉及的點多面廣,同時包含較多公式。對于中職院校學生來說,他們的基礎知識薄弱、綜合素質不強,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加快實行教學改革,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具有重要意義。以下結合筆者多年教學工作經驗,對“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一、“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效果
1.重視新課的引入
導入新課是教學的基礎環節,教師采取各種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與教學效率,讓“機械基礎”課程順利進入主題,引導學生開拓思維、積極思考,獲得更多知識。
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應盡量列舉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2.實行任務驅動教學法
利用教材分層設置任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將課堂主體地位讓給學生,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加入到課堂學習中,由傳統的被動聽課轉變為主動參與,而教師的任務則是引導、啟發、評價為主。在課堂中,形成以題目為導向,師生共同探討分析的氛圍,最終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法。在學生自己發現、自主探索、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并應用知識,提高學生團結協作能力。
3.直觀教學法
在“機械基礎”教學中,應用直觀教學法,可采取實物、模型、掛圖等方式。將原本抽象的理論和視圖,更加直觀化、具體化、生動化,爭取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例如,在講解“齒輪轉動”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組裝一個齒輪減速器,進行裝拆試驗。這樣,就可以根據齒輪減速器的組裝過程,來講解有關內容,提高學生對齒輪的直觀、具體認識,提高操作技能與學習興趣。
4.多媒體教學法
(1)課件應用
計算機輔助教學法,與傳統的黑板板書相比,更能呈現有聲有色、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課件不僅作為教師表達教學內容的工具,也可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載體,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加快樂地加入到學習中。在“機械基礎”課程中,涉及到很多概念或圖形,學生難于理解和記憶,對于存在關系網的內容,可以在教學課件中分層顯示,引導學生深入淺出,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發揮融會貫通、提綱挈領的作用。例如,在講解“聯軸器”時,教師可以將固定式聯軸器、安全聯軸器、可移式聯軸器以及萬向聯軸器放到同一層,如果需要介紹安全聯軸器,只需要將其點擊進入第二層即可,這樣就可在第二層明確列出安全聯軸器的分類、具體內容等。這樣便于教師操作與學生理解,也助于學生課后復習與總結。
(2)動畫演示
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圖文并茂處理功能,教師可以在網絡中下載典型運動機構,在多媒體中播放,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能力。例如凸輪機構、齒輪傳動、鉸鏈四桿機構、鏈傳動等,都可以通過動畫演示出來,讓學生產生直觀的認識與豐富的聯想,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于機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因此教師也可到應用現場拍攝一些加工零件的過程,給學生觀看。例如,在加工齒輪工藝中,讓學生認真觀察齒輪的根切現象,并合理避免;教師也可直接為學生播放相關光盤,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把握知識。
5.工廠教學法
通過工廠教學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自觀察,體會機械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提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時發揮合力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細心記錄,注意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改正,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自主解決問題。
另外,教師還應注意小組總結的作用,教師統一講解問題,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強調重點與難點。
經大量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實行課堂與工廠交錯,更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室、工廠車間等場所,組織學生做好實驗教學與操作訓練,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
二、開設“機械基礎”實踐課程的意義
1.增強教學的感知性、直觀性
在《機械基礎》(第三版)教材中,涉及很多與實際生產生活相關聯的工具,例如千斤頂、發動機、螺旋傳動、鏈傳動、機床變速箱齒輪、液壓缸、液壓泵等。通過開展實踐性教學,引導學生拆裝機械零件,通過觀察機械相對運動,分析物體運動的基本規律,從中發現機械運動的原理、結論,更加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可避免灌輸性說教,減少了對復雜、枯燥公式的推導,學生通過觀察就可獲得知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在“常用機械傳動裝置”一課中,講解齒輪傳動類型與特點,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齒輪,讓學生自己辨別齒輪類型,總結應用特點,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觀察能力與創新能力,將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感性化、直觀化,更利于接受。
2.更好地引導學生就業
通過開展實踐教學,在學生拆卸、安裝、裝配機械設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感受未來就業環境的過程。由于機械設備的組成,都是與零件或機構相關,因此其工作狀態可一目了然。例如,在《機械基礎》第三版第六章的6-3“聯軸器、離合器、制動器”一課中,教師在對基本部件做了簡單介紹之后,就可帶領學生來到機械拆裝車間,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拆裝訓練。在拆裝過程中,學生自己摸索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以及有關使用、維護的知識和技巧等。在拆裝減速器時,由于學生已經對滾動軸承的原理及結構特點有了初步了解,而具體的拆裝辦法,必須通過動手實踐才能解決,這也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