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視論文投稿發表了環保影視作品對生態道德教育的優勢,環保影視在當今生態道德教育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些影視作品有助于提供啊生態德育的實效性,具有德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環保影視作品還有利于發揮道德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功能。
摘要:生態德育的實效差已引起一部分專家和學者的憂慮和思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資源的匱乏使生態道德教育成為無源之水,從源頭上困擾著生態道德教育的開展。環保影視作品是目前教師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最簡便易行,又生動、形象的教育資源。
關鍵詞:影視論文投稿,利用環保影視作品,生態德育
生態德育的實效性差已引起一部分專家和學者的憂慮和思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應試教育的盛行,學習考試幾乎占據學生日常生活的全部,生態道德教育的時空幾乎為零。二是教師素質的影響,教師生態德育理念缺乏,專業技能不足。三是學校領導重視不夠,認為環境教育是丟西瓜、撿芝麻的不務正業。盡管如此,學校生態德育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和有效教育載體則更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因為任何德育都離不開德育資源的有效支撐,德育資源的開發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德育教育效果。由于缺乏教育資源,教師采用傳統的理論說教、大話套話,空洞而枯燥乏味,致使生態德育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感染力,因此,教育資源的匱乏使生態道德教育成為無源之水,從源頭上困擾著生態道德教育的開展。隨著生態危機和全球變暖的加劇,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迫切的今天,學校的生態德育等不得、慢不得。著名《崩潰》一書的作者戴蒙德指出:“由于當前的人類社會過著不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何種方法,世界的環境問題都必須在今天的兒童和青年的有生之年得到解決。”這警示之言無疑道出了當前學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緊迫性。
當今霧霾指數頻頻爆表,幾乎襲擊大半個中國;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垃圾圍城、癌癥村頻現。我們的生活距危險越來越近、離安全越來越遠,我們不能因為目前學校領導不重視,或教師缺乏專業的生態教育功底,或缺教材,就放棄我們應該承擔的教育責任。而應另辟蹊徑,探索出一條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時發表展要求的生態道德教育新路徑,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隨著十八大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一大批優秀的環保題材文學作品、宣傳片紛紛涌現,環保影視作品也呈現繁榮局面。環保影視全稱環境保護題材電影電視,具體包括環保電影、電視劇,新聞調查、新聞1+1及焦點訪談中的環保話題、環保紀錄片等,這些影視作品為揭露、反映現實或潛在的現實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進行拍攝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它承載著人類對生態保護的人文思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同時聲畫結合、亦動亦靜,情景性強,極富藝術感染力,因此,環保影視作品是目前條件下,教師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最簡便易行,又生動、形象的教育資源,將有助于提高生態德育的實效性。那么,環保影視作品在生態道德教育中的優勢何在?
1、環保影視作品有助于提升生態德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我們現在的教育對象是在電影、電視的陪伴、影響下長大的,被稱為“影像人”,他們對影視文化有強烈的依賴心理,對影視作品中的畫面、色彩有著特殊的興趣、獨到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事實證明,這些在影視文化熏陶下長大的青少年,他們對電影、電視等視覺影像的東西更感興趣,看影視作品比讀書學習更自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把環保影視作品與生態道德教育有機整合,那么生態道德教育就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要,更容易與學生同心共鳴,叩開學生的心扉,盡而提升生態德育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環保影視作品有利于發揮道德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功能
環保影視是影視文化的重要組成,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新語詞大詞典》中將“影視文化”解釋為以電影、電視為傳播媒介的文化現象。通過銀幕和熒屏形象,生動地展現世界文化,追覓時代足跡,是當代最有力的宣傳手段。我們常說一部好的影視劇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就是影視文化育人的深刻性與持久性。當前,青少年學生由于受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影響,校園中品牌消費、超量消費、餐桌上的浪費現象也不斷滋長,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江澤民曾指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想糾正青少年學生“物質幸福論”和“消費主義”的價值取向,環保影視文化的引領已成為生態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逃離現代化的陷阱和消費主義的魅惑,化解精神危機,需要社會組織、政府媒體和受眾等多方的合力參與。”[1]
3、環保影視作品有助于生態德育堅持以人為本,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環保影視作品與時俱進,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將社會要求的生態道德規范藝術化、形象化,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感知、想象、理解、評判、選擇的心理空間,沒有了老師的說教,在情景的支持下,學生自主領悟環保影視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真、善、美,直觀地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高尚思想情感,同時影視中人物的生態精神境界也對學生個體的倫理道德帶來全新的洗禮和震撼,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向生態道德的方向轉變,形成堅定的生態意志和信念。學生流出的是眼淚,凈化的是心靈,外化的是行動。
參考文獻
[1]蔣建國,姜燕.消費時代的價值迷亂與精神危機—以電視交友節目為例〔J〕.山東教育科學,2011(6):79
作者:楊英霞 張玉暖
推薦期刊:《電影新作》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版),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數據庫(ASPT)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來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來源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