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國家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提高,藝術對人們生活及內心的影響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貧困藝術在鄉村生活和藝術的發展中帶來新的思考方式。
《理論與創作》是湖南省唯一正式的文藝理論與批評專門刊物,創刊20年來發表了不少在文藝界、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積極反響和受到普遍好評的理論文章,形成了厚重的理論品格和高雅的文化品位。現今已成為一種社會各界眾多文藝愛好者和高校廣大師生必讀、愿讀、愛讀的作者關心、讀者舒心、專家放心的極具湖湘特色的文藝理論刊物。
藝術與貧困,若是將他們組合到一起可以組成“藝術貧困”與“貧困藝術”這樣兩個詞匯。
先來看看“藝術貧困”,這讓人想起了傳統觀念中因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而與現實相抗爭或與社會脫節以致窮困潦倒的保守藝人的形象。但就當代藝術的現狀來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藝術的接受與需求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藝術家擺脫了窮酸的形象,逐步為社會接受,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
接下來是“貧困藝術”,它通常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是由意大利藝術評論家切蘭在1967年提出的。以撿拾廢舊物品和日常材料作為表現媒介,用最廉價、最樸素的廢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20世紀60年代的意大利正處于“黃金年代”,在這種語境下誕生的“貧困藝術”看似突兀,實則表現了藝術家們一種藝術不分高低貴賤的藝術理念。
世界的豐富性促成了當代藝術形態的多樣化,藝術界出現了各種形式的作品,作品的形成離不開資本的支持,但是目前有不少作品重點表現出一種資本的堆積。藝術品的消費者通過藝術品來顯示資本,藝術家則通過藝術品來追求資本。在全球化的語境下,藝術形態的多樣化和藝術思維的多級化,是防止全球化變成單一化的重要思想提示。所以說當代藝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給這個世界以陌生的、多樣的視覺體驗與思維方式。雖然貧困藝術早在后現代藝術時期便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就筆者看來,貧窮藝術的思想與實踐對發展中的中國藝術仍有重要的提示和引領作用。貧窮藝術不僅僅在思想上強調了藝術的非等級理念,更在實踐中可以為較落后的鄉村生活和藝術的發展帶來新的思考方式。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發展生產、消除貧困的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貧困人口已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貧困地區文化落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農村的孩子到城市里發展,常會遇到難以克服的阻力。他們無法真正融入城市,始終是城市的邊緣化人群,這往往導致了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向兩個方向發展,或因急功近利誤入歧途,或因自卑逃避而重返農村,從而影響了我國提高全民素質的進程。這些問題來自于地緣性文化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對農村人的評價“俗”。人們也許覺得藝術與農村建設沒有任何連接點,但實際上貧困藝術的理念正是這兩者的粘合劑,貧困藝術可以就地方的地緣性特征,將所謂的“俗”轉化成為世界提供一種陌生的地緣化生活方式,并引導人們去接受和傳承這種中國地緣化特色。
2015年1月,受省扶貧辦的邀請,筆者來到省級貧困村獻縣大張村設計制作文化墻,盡管有心理準備,但這里的村容村貌還是出乎意料,街道的墻上除了偶爾見到的舊標語什么都沒有。有些角落甚至可以用“殘垣斷壁”來形容,雖然這是貧困村的普遍現象,但是從貧困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破舊房屋更能表達大張村的本土特色。比起只注重形式而無任何實質內容的普通文化墻,筆者認為該村可以在保留原貌的同時進行創作,并且操作的主體不應是單個人,而是要這個村子的村民共同參與。
開始幾天我在村里走著看著思考著,一月份的冬天冷風一吹直打冷戰,村民們出門的很少。筆者注意到一面瀕臨倒塌的破墻,它的上半部分橫七豎八地擺放著一些舊磚,這讓筆者瞬間聯想到了需要整理的圖書,農村的落后與農民文化低有著必然的聯系。殘缺的斷壁象征著村民們面臨倒塌的陳舊的思維習慣,而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認識到要通過知識的汲取來填補他們認知的盲點。這面墻就是我們的媒介,筆者發動圍觀的村民在磚頭上涂上了不同的顏色,并召集村里的孩子們在上面寫上了想要閱讀的書名。這面墻的創作將筆者的理念通過新奇的體驗傳遞給村民,他們在和孩子一起做畫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繪畫的樂趣,在搜集書名的過程中體會到了知識的匱乏,有了對知識的渴望,一面真正意義上的大張村文化墻就這樣形成了。通過這種方式,村民和孩子們開始更多地聚集到筆者的身邊,他們眼里充滿好奇,在筆者的鼓勵下更多的孩子積極地參與了進來,我們又一起創作了幾幅作品。看到幾天后還有孩子在磚頭上寫自己希望的書名,筆者認為這幅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村民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之后筆者拜托扶貧辦的工作人員將書墻的照片發到網上并將書墻上的書名記錄下來,向社會征集舊書,不久后就有一批舊書寄到了村里。
在創作書墻的過程中筆者得知,孩子們在學校沒有美術課和音樂課,他們甚至沒見過畫筆,這說明孩子們平時接觸的藝術教育極少,這樣的他們很難將自己的地域化特征表現出來。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