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安徽蕭縣龍城鎮聚集著一群人文畫家,世人依地域稱他們為“龍城畫派”,當時當地最負盛名的書畫家吳作樟為創立人。該文通過對龍城畫派的界定、作品風格特點的分析及該畫派與蕭縣文化產業的相互成就三個方面,梳理龍城畫派的發展歷史;以龍城畫派的風格特點為依據,總結出其“真景入畫”“人畫合一”的筆墨寫實的藝術特點;以此藝術風格特色為依據,結合蕭縣長期以來的文化產業歷史分析龍城畫派的發展。
本文源自劉琪, 美術教育研究 發表時間:2021-04-25 《美術教育研究》從創刊之日起,便秉持著健康、積極向上、視野開闊、選題新穎、技法純熟的選稿準則采用稿件,為的就是鼓勵這些年輕的學子、畫家能創作出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提出有價值的觀點,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美術教育研究》作為一本新創的雜志,也希望能在追求滿含光明的真理征途中,創建出屬于自己風格的話語體系,成為大家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關鍵詞:龍城畫派 蕭縣 文人畫 吳作樟 蕭龍士
清代乾嘉年間,安徽蕭縣出現了一個地方性的畫派,即龍城畫派。龍城畫派以龍城縣這一地名命名,隨著不斷發展,在地方性畫派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龍城畫派代表畫家的風格及其藝術創作主張最能體現該畫派的藝術特點。該畫派的代表人物大多出自書香門第,他們以傳統的潑墨筆法為基礎,秉承著文人畫抒情寫意的宗旨。2014年,安徽蕭縣正式成立了龍城畫派藝術研究院。在蕭縣這個地靈人杰、富有深厚文化積淀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龍城畫派從開創、形成、發展到如今的繁榮盛況,經歷了一段悠久的歷史時期。
一、龍城畫派的界定
清代,蕭縣出現了一批重視傳統藝術、注重畫作中筆墨運用的新秀寫意畫家,他們有的習書,有的作畫,共同探討藝術真理。一時間,龍城縣聚集了眾多文人墨客,形成了以龍城縣為主要交流場所的書畫創作群體。這群人即世人所稱的龍城畫派。而后龍城畫派不斷發展,在書畫界嶄露頭角,并很快在當時的藝術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龍城畫派的開派人物要屬吳作樟。吳作樟從小便學習書畫,書法功底十分深厚,甚至自成一家,風格獨具,著有書法理論著作十二卷。其書畫藝術造詣之高,直接影響了后來龍城畫派的創立、發展,他本人也因此被稱為龍城畫派的開山祖師。一群畫家之所以能夠被相提并論且被稱為一個畫派,是因為他們的風格相近,創作手法相同,表達思想大體一致。正是古代有吳作樟、劉云巢、張太平、王為翰等,近代有劉開渠、蕭龍士、王肇民、朱德群等,現代有歐陽龍、薛志耘、鄭正、朱沛然等著名藝術家,才形成了龍城畫派這樣一個藝術風格鮮明的畫家群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蕭縣書畫逐漸向著大眾化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繼承并發展了龍城畫派,大規模的發展使龍城畫派延續至今,有大批傳人,且在書畫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蕭縣書畫創作日趨繁盛,跨入“光輝時代”,在這里,畫壇大家、新秀共放光彩。同時,龍城畫派也逐漸走進尋常百姓中間。龍城畫派形成于乾嘉年間,發展繁榮直至現在是歷史的必然。縱觀其發展軌跡,它的發展離不開蕭縣這片傳統文人畫成長的沃土。近現代以來,龍城畫派不斷發展,“中國書畫藝術之鄉”蕭縣也日益繁榮。
二、龍城畫派的風格特色
龍城畫派起源于明朝末期,基本形成于清代乾嘉年間,在繪畫上繼承傳統的文人畫特色,在運用前輩傳統技法的同時,也吸收同時期優秀書畫作品的精髓。該派作品以寫意花鳥畫為主,畫家在筆墨中展現自己的生活情趣,作品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文人畫作為中國傳統畫的一種類型,十分重視畫家的修養和學識,追求作品的氣韻和意境。畫家在畫作中要實現筆墨相通、情景交融、物我統一。但其藝術風格不拘泥一種類型,或豪放或婉約,都以筆墨抒發心中意氣。龍城畫派作品尤其強調筆墨,線條的粗細、長短、疏密,用筆的剛柔、疾徐、頓挫,用墨的焦濃重淡對比都是畫作的重點考量因素。畫家在創作中不重視形態相似,而重視作品傳達的氣韻、個性以及內心感受。
同時,龍城畫派拓展了繪畫的題材內容,除傳統的牡丹、荷花、梅蘭竹菊、松柏、芭蕉、鶴、鷹等題材外,畫家加入了大量生活中人們身邊的事物,如絲瓜、辣椒、葡萄、南瓜、大白菜、雞、鵝、鴨、魚等[1] 。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鄉村之物出現在龍城畫派的畫作中,既將文人書畫引入民間生活,又為傳統文人畫增添了親切的特點。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龍城畫派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1.人畫合一,交融傳承
蕭縣位于皖北,靠近齊魯地區,古稱蕭國,有著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各類古文化的發祥地,擁有金寨文化遺址、花甲寺遺址等新石器晚期遺留的文化遺址和隋唐時期的蕭窯遺址。蕭縣人杰地靈,素有“文獻之邦”的美譽,是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2] 。人文地理特色對吳作樟等人的繪畫風格產生了直接影響,塑造了龍城畫派“心有天下,觀照自然”的獨特藝術靈氣。生活在此的畫家性格大多質樸敦厚,體現在作品中即畫作風格樸實無華,秀雅灑脫。畫家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他們多出身于書香門第,擅長書畫藝術,同時也受到當地濃厚的生活氣息的熏染,他們的畫作展現了家鄉的草木山水,筆下的形象經藝術加工和提煉無不繪聲繪色。萬物皆有情,他們賦予了景物無限的生命力,令人回味無窮。
2.真景入畫,不斷創新
以真景入畫是龍城派創作風格的一大特點,也是該派畫家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對客體形象的真實描繪,在清代作為與摹古思想相對立的美學思想,被當時的龍城畫派重視。山水自然在客觀世界中的形態并非固定不變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事物更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這些真實場景應用在畫作中更具表現力。龍城畫派的畫家做到了用真實的自然之態表現自己的情感。傳統的文人畫多為寫意畫,龍城畫派在傳統的章法布局基礎上積極創新,配合多樣性的畫面安排,直接傳達出畫家的內心感受。
三、龍城畫派與蕭縣的文化產業發展
明末至清代乾嘉年間,蕭縣聚集的大批文人墨客,形成了著名的龍城畫派。四十年前,全國第一家縣級畫院——蕭縣書畫院成立。后來蕭縣也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龍城畫派的成立、發展與蕭縣的發展互相成就,其書畫藝術特色發展脈絡與蕭縣的發展息息相關,從孕育發生、形成到發展,傳承關系清晰可辨,風格獨具。近現代以來,龍城畫派不斷走向輝煌,同時也帶動著蕭縣不斷發展。
1.自成一家,享譽中外
20世紀前二十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均開始創辦藝術學校。當時蕭縣就有許多人進入藝術學校學藝。在龍城縣當地教授繪畫的王子云輾轉至杭州后,將自己在蕭縣的學生推薦至杭州學習作畫,當時在杭州藝專主持工作的蔡元培鼓勵劉開渠到法國交流學習。之后,龍城畫派的畫家也多次赴海外交流,他們既學習西方的繪畫思想,又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所學融合,將知識融會貫通,這使他們成為當時畫壇的風云人物,正是這批博學多才的畫家,為龍城畫派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藝術與民間,融合相通
中國傳統藝術與民間藝術的融合一直以來也在不斷發展,特別是文人畫往往具有濃厚的風土人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學習繪畫。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改變,傳統藝術逐漸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在蕭縣便誕生了一批土生土長的畫家,其中有著各類職業的畫家成為龍城畫壇崛起的新秀。蕭縣作為典型的書畫之鄉,其民間的書畫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在農家村落里,幾乎家家掛著滿墻的書畫作品,書畫也成為他們人際交往的禮物。
當前,龍城畫派作品既繼承文人畫的優良傳統,又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發揮兩者的優勢,將書畫作品從文人書房帶入了現代生活,打破了書畫藝術與平常生活的界限。蕭縣傳統的書畫藝術積極融入現代工藝產業,當地開辦的各種手工制品廠都以文人畫為原型制作精美的手工藝產品出售。
3.人才輩出,發展壯大
龍城畫派人才輩出,依據時間可劃分為三代。第一代以吳作樟、劉云巢、張太平、王為翰等為主,第二代以劉開渠、王肇民、朱德群、蕭龍士等為主,第三代以歐陽龍、薛志耘、鄭正、朱沛等為主。其中,百歲老人蕭龍士承前啟后,跨越了幾個歷史時期。他曾在蕭縣當地執教,他的畫作集眾家之所長,融合傳統又創新突破,自成一派,他畫的墨蘭甚至遠送英國展覽。蕭龍士以蒼樸之筆墨,描繪時代之真、善、美,他所作之荷(圖1)與蘭皆筆簡氣旺、情趣盎然、恬淡清遠、意境清幽而又神采飛揚[3] 。在蕭龍士這樣的前輩的傳授下,一時間龍城畫派人才崛起,他們都是以傳統的潑墨畫為基礎,汲收他地之長,獨樹一幟。不斷發展中的龍城畫派,既博采眾長,又力求創新,享譽海內外。
近年來,蕭縣依托“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品牌優勢,緊密圍繞書畫行業,采取多項舉措推動縣域內書畫產業的發展,以龍城畫派的書畫作品為實體,打造了集畫材經營、美術創作以及書畫裝裱、展示、銷售等于一體的書畫產業集群模式,不僅有力地推動了蕭縣文化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擴大了其“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文化品牌影響力。蕭縣書畫的發展模式對于打造皖北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品牌,促進皖北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借鑒作用[4] 。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