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護理人員是預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人員,消毒隔離是護理人員的必要操作,所以要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對護理人員定期進行素質考核,提高對感染的認知水平,加強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強化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了解院內感染的危害,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使護理人員自覺做好預防措施,控制發生院內感染的各環節,同時也要做好自我防護,日常工作中佩戴好帽子、口罩,穿好護士服,進入重要科室穿好隔離衣和防護服。
關鍵詞:護理,預防, 院內感染,醫藥前沿
本文選自《醫藥前沿》是國家新聞總署正式批準創辦的國家醫學類綜合期刊。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致力于醫學理論與醫療實踐的新發現、新突破,竭誠為各級醫療機構、醫學研究單位、醫藥管理部門的醫務人員、科研人員、管理人員服務,為其總結實踐經驗、發表學術研究成果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以促進中國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本刊容量大,發表快,具有學術權威性。
引言
探討在護理工作中預防院內感染措施,以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幾率。方法:回顧我校門診部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發生院內感染的患者21例,其中手術切口感染12例,呼吸道感染9例,對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的進行分析,總結預防控制院內感染的措施。結果:我校門診部通過對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的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制定了相應的預防措施,院內感染的發生幾率明顯降低。結論:護理工作是預防院內感染重要環節,加強護理工作,能夠有效地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預防和控制醫源性感染越來越被醫療所重視,已經成為醫院衡量管理水平以及醫療治療的重要標志,院內感染在我國的發生率約為5%—18%,其中肺部感染為59%,占首位,其次為創面感染和泌尿系感染[1],不僅增加了醫務工作者的負擔,影響醫院的聲譽,更為患者增加了身體的痛苦以及經濟的損失,甚至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因此,要加強護理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在護理工作中預防院內感染十分重要,本文總結了校門診部控制院內感染采取的幾點措施,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校門診部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發生院內感染的患者21例,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31歲,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均為院內感染,其中手術切口感染12例,呼吸道感染9例。
1.2 預防措施
1.2.1 健全的制度
院內感染涉及醫院各個科室,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完善制定有關制度和方法,制定可行性計劃,并且有自查自檢項目,建立強有力的領導組織,做好監督、檢查、指導、培訓和示范,預防措施落實到個人,相互監督,提高全體人員的素質,堅決落實相關制度和法規,增加相關必要的設備,定期監測指標,將院內感染幾率控制至最低。
1.2.2 加強人員素質
護理人員是預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人員,消毒隔離是護理人員的必要操作,所以要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對護理人員定期進行素質考核,提高對感染的認知水平,加強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強化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了解院內感染的危害,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使護理人員自覺做好預防措施,控制發生院內感染的各環節,同時也要做好自我防護,日常工作中佩戴好帽子、口罩,穿好護士服,進入重要科室穿好隔離衣和防護服。在使用刀、針等銳利物品和接觸體液、排泄物時要戴手套,避免赤手接觸,注意護理工作中的清潔和消毒[3]。
1.2.3 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執行
無菌技術在預防院內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具有侵襲性的操作做好器械消毒滅菌,檢查無菌物品是否過期,有無潮濕,加強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使用前檢查一次性用品包裝有無破損、失效,熟悉各項操作,盡量一次成功,減少創面,在護理工作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做到“一人一帶一針一管一消毒”,對使用過的聽診計、溫度計等要嚴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2.4 嚴密觀察病情
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觀察與護理,尤其是重癥患者,對臥床行動不變的患者要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患者床單和衣物干凈整潔,防止發生褥瘡,保持患者口腔清潔,對昏迷患者用棉球擦拭口腔,關心體貼患者預防院內感染。
1.2.5 室內管理
由于來往的人較多,從室外帶來很多細菌,因此,室內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采取濕式清掃地面,每日拖地2次,地面有污物時要使用含氯消毒劑拖地,對室內的用品做好清潔工作,保持室內的通風良好,減少室內微生物的含量,防止發生院內感染。
1.2.6 護理人員手部清潔
醫護人員每日都要接觸各種各樣不同的患者,因此手是各種細菌病毒的傳播媒介,所以護理人員要注意手部清潔,防止發生交叉感染,在進出病房前、接觸干凈物品前以及污染物品后、接觸感染患者等都要進行手部清潔一般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15S左右沖洗,用消毒毛巾擦干,可清除大部分暫住細菌[4]。
1.2.7 消毒滅菌管理
在護理工作中常常要進行消毒和滅菌,因此,護理人員要對《醫院消毒技術規范》熟練掌握,對物品的洗滌、包裝、消毒、滅菌、儲存和發放等環節都要嚴格檢查監督[5],對高壓滅菌要了解滅菌要求,對滅菌的物品要放置指示卡,嚴禁使用滅菌不合格的物品,定期監測空氣、器械、無菌物品、醫護人員的手部、消毒液等,并定期進行總結、分析。正確合理使用消毒藥物和消毒方法,了解消毒劑作用、配制濃度以及使用方法,針對不同病菌選擇有效的消毒劑,掌握消毒時間和有效濃度,達到滅菌效果。做好消毒、滅菌的工作。對重點科室要每日使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使用時要注意輻射強度,照射時間以及照射的有效距離,保持室內清潔,減少人員流動,嚴格執行無菌和隔離制度,降低感染幾率。 1.2.8 醫療廢物的處理
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處理醫療廢物。醫療廢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是傳播疾病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及消毒方法分類收集,放入專用桶,貼好標識運送至指定地點,并登記,避免回收流向市場[6]。
2 結果
我校門診部通過對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的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制定了相應的預防措施,院內感染的發生幾率明顯降低。
3 討論
院內感染來自自身感染、環境感染以及交叉感染,除自身感染外,其他感染都是人為感染。院內感染嚴重影響醫院聲譽和醫療質量,同時也為患者帶來痛苦和經濟上的負擔,甚至導致患者死亡,院內感染是一個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護理工作是預防院內感染重要環節,與是否發生院內感染密切相關,因此,加強護理工作,能夠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提高醫療護理質量。護理工作預防院內感染首先要從護理人員素質抓起,提高對院內感染重要性的認識,對護理操作時要規范化,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做到“一人一帶一針一管一消毒”,預防感染[7],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的幾率。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護理工作,加強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手部的清潔,防止交叉感染;對患者加強護理,防止發生褥瘡、吸入性肺炎等院內感染,保持病房內清潔,保證日常消毒,空氣流通;對《醫院消毒技術規范》熟練掌握,了解滅菌要求,正確合理使用消毒藥物和消毒方法;對醫療廢物正確處理,避免傳播疾病。護理工作是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重要環節,加強護理工作管理能夠預防院內感染,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1] 程艷春,白世巖. 強化無菌定員有效遏制護理工作引起的院內感染[J].中國實用醫藥,2008,10.29(3):202-203.
[2] 江萍,熱陽古麗?沙塔爾.淺談院內感染的控制對疾病防治的重要性[J].新疆醫學,2007.(37):218.
[3] 高翠芳. 淺談如何做好院內感染預防工作[J].基層醫學論壇,2009,1. (13):77-78.
[4] 李少玲,賀彩菊. 醫護人員手部衛生消毒與院內感染控制[J].現代醫藥衛生,2007.3 (23):448-449.
[5] 楊鶯,鄭志芳,鄔云華.強化供應室管理防止院內感染[J].中國現代醫藥衛生,2006,9.9 (8):3.
[6] 張東英,楊永忠.護理管理在院內感染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8(13):310.
[7] 李淑君. 護理工作感染問題的探討[J].中國臨床醫學雜志,2006,3.3(7):114-11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