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掌握舞蹈表演。因為舞蹈表演并不是單純的動作重復,而是一種富有感情的形體美感呈現,是一種符合情景的情感宣泄。文章以學生舞蹈表現力為切入點,總結學生舞蹈表現力的現狀,分析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力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探究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學生表現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舞蹈教學 表現力 舞臺效果 樹人論文發表網
一、當今學生舞蹈表現力學習現狀
當前的舞蹈教學一般注重肢體協調性的訓練及動作的規范性訓練,因此,一般學生都可以熟練掌握舞蹈的技術及動作,且可以完整地呈現給觀眾,但是舞蹈表演中缺少了一定的神韻。比如,讓學生換上藏族服裝去表演藏族舞蹈,雖然動作看起來非常到位,但總感覺與藏族人跳出的舞蹈不是一個味道,這就是舞蹈表現力匱乏的表現。由于當今的教育較重視形式化的東西,對于舞蹈者的領悟力、理解力、情感的培養相對較少,因此,很多學生根本無法理解舞蹈動作所蘊含的意義,更別提個人的思考,這樣跳出的舞蹈往往缺乏一種與受眾的共鳴,也就是缺乏一種表現力。
二、舞蹈教學中學生表現力的影響因素
舞蹈表現力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元素,雖然不能脫離舞蹈而存在,但因舞蹈者個人閱歷、學習能力等不同,相同的舞蹈動作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力,因此,舞蹈教學中需要注重學生表現力的培養,這種培養可以從舞蹈表現力的影響因素入手。
(一)先天的影響
遺傳及環境會和教育發生一定的相互作用,這是在心理學界公認的,特別是在舞蹈教學中,遺傳造就潛力,而社會環境決定了這種潛力的開發程度。在我國的舞蹈教學中,一般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學生舞蹈基礎相對較好,這就是先天因素的表現。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決定了其是否更加適合舞蹈學習、適合哪種舞蹈學習。而高校的舞蹈教學一般不需考慮前者,而注重根據學生的先天條件,決定其學習舞蹈的種類,這種分類并不是單純地看學生熟悉哪種舞蹈,而是需要通過觀察學生的氣質去研究其更適合學習什么舞蹈。這樣可以更大程度上強化學生學習舞蹈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培養學生用心去跳舞的能力。
(二)后天的訓練
雖然舞蹈需要一定的先天基礎,但并不是人一生下來就能成為舞蹈大師。無論有著多么優秀的先天條件,都需要后天的進一步培養訓練,這也正是高校教學的關鍵所在。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具備很強的先天能力,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培養中不斷優化其舞蹈能力,特別是在表現力方面。一套舞蹈動作的學習,對于專業舞蹈練習者來說并不難,而讓這套動作傳神就很難了。可見,后天的訓練對舞蹈表現力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且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三)自身的限制
當今的大學生相比于以往的學生,其個性更加明顯,且學習目的性更強。首先,學生已經逐步認識到,舞蹈演員并不是唯一出路,這樣會讓其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瓶頸,就習慣性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出路上,從而導致學生厭學甚至棄學,使舞蹈動作更加流于形式;其次,很多學生更喜歡借助自己的興趣去學習舞蹈,對教師的指導并不是完全信服,而是取舍性學習;再次,就是舞蹈系學生相對家庭條件更好,平日的嬌生慣養導致其內心更加脆弱,叛逆心也更強。
三、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學生表現力培養策略
綜上所述,舞蹈表現力受到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自身條件的影響,其中先天因素主要是舞蹈者個人的性格、氣質等,這些是通過后天的舞蹈學習逐漸形成的,而學生自身的限制同樣可以借助教學不斷糾正。可見,舞蹈教學對于舞蹈表現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夯實基礎能力,增強舞蹈情緒控制力
衡量一個人的舞感水平,關鍵是看其動作的規范性、準確性、協調性以及速度反應能力。在這些要求中,良好、扎實的舞蹈基礎是根本前提。在培養舞感過程中,規范標準的訓練極其必要,通過基礎能力的鍛煉,可以提高個人對舞蹈技術的掌控能力,以及個人的身體素質。舞蹈感覺的練就,既需要舞蹈技術,又需要自身動感準確性的形成,是身心結合的完美體現。細節決定成敗,透過舞者的一個指尖動作、肢體轉向動作,對動作點線面的把握,就可以看出這個舞者表現力的優劣。舞者要用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把握好每一個舞蹈細節,將自身心靈與情感完全賦予到舞蹈動作中,通過反復練習,提高自身舞蹈的情緒感染力。
(二)生活即舞臺,透過生活豐富藝術想象力
舞蹈是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生活的點點滴滴。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展現生命魅力的大舞臺,只要學會并且懂得生活,才能透過生活提煉、升華出豐富的舞蹈想象力,創造出優美的舞蹈來打動觀眾。高校舞蹈教學,除了要把握課堂時間,更要讓學生積極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其將對生活的領悟引入到舞蹈表演中,以此來豐富舞臺表現。舞蹈創作者與表演者要深入生活當中,細致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特別要仔細揣摩各種人物心理,采擷人物情感,并將這些領悟融入到舞蹈創作當中,豐富舞臺深層次的表現力。教師要鼓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放開課堂,放飛學生的想象力,讓其創作出的作品更深刻、更生動。
(三)舞為樂之容,準確的樂感至關重要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沒有音樂的伴隨,舞蹈會變成干涸的河床,即使再優美的舞蹈,也無法傳遞動人心弦的情感。高校教學一定要加強學生的樂感訓練,培養其正確的音樂節奏感,讓其掌握各種音樂節奏所表達的情緒,熟知各種音樂風格,以便其能盡情、自如地展現舞蹈動作。教學實踐證明,樂感強的學生的舞蹈動作表現力與流暢性都要更勝一籌。因此,加強樂感培訓與教學至關重要,教師要增設音樂課程,要進行更詳細的音樂節奏講解,加強對音樂理解力的培訓,從而提高舞蹈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四)拓展學生的綜合藝術修養
舞蹈是一門藝術,是一個反映社會文化風俗的窗口,更是文化歷史的入口與載體。通過舞蹈可以展現不同時空下人們的生活、觀念及風俗等。在舞蹈教學中,除了必備的基礎知識與舞蹈技能外,培養學生綜合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教師應要求學生學習廣泛的藝術科目,如音樂、舞蹈、美術、影視等,還要涉獵更廣泛的歷史文化、人文科學等知識,同時應掌握舞蹈編排能力,善于應用自己的特長,加強舞蹈創新與創作,提升舞蹈表現力,要讓學生多參與社會上的藝術實踐活動,鍛煉其舞臺經驗,增強其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曾珍.高校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力的研究[J].大眾商務,2009(6).
[2]李亞棟.高校舞蹈教學中學生舞蹈表現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2(12)
[3]李罡.論高校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力的培養[J].青年文學家·教育論叢,2013(2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