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混合式學習是當下教育領域內流行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筆者在同一學期就同一門課程的授受過程中,將兩個平行本科班級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隨機的分成傳統教學模式和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學期開始之初和結束時在兩個班級中發放學習策略問卷,通過問卷數據差異性分析,找到不同的教學模式和學習策略尤其是學習動機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學習策略,學習動機
《青蘋果》雜志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創造活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活力為宗旨,集指導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體,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圖文并茂。
一 問題的提出
課堂教學是教育領域一直都很關注的內容。在web3.0時代,很多新型的技術手段也滲入到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改變了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到教學效果。尤其互聯網+教育概念的提出,使我們的教學、學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種新型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悄然而生,并且快速的應用到各個教學階段,這就是混合式教學和學習。國內外對混合式學習的定義尚無統一的界定。國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漢姆(Graham)、辛格和瑞德(Singh&Reed)等。
其中格林漢姆認為混合式學習的本質是:集合面授教學和在線學習的優勢來重新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以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1]國內何克抗教授提到國際教育技術界在總結近十年網絡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利用Blending Learning (或 Blended Learning )原有的基本內涵卻賦予它一種全新的含義:Blending Learning 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 e-Learning (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 )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2] 李克東在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一文中提到,混合學習可以看作面對面的課堂學習(Face-to-Face)和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 ,或 e-Learning)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
學習策略的概念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Mayer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有目的地影響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動,是在學習活動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任何活動”。 [4] 也有人總結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就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5]本文的研究重點就是在課堂中運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策略的變化嗎?筆者通過一學期的課堂對比實驗來嘗試著尋找答案。
二 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本文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為西部某民族院校2016級教育技術學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共有62名學生,其中1班30名,二班32名。兩個班級為平行班,班上的同學由多個不同的民族構成。從以往的課程成績和課堂表現來看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上兩個班級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
2.研究平臺與工具
本文實驗班同學上課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選擇的網絡教學平臺為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運用問卷調查法來分析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習策略的差異性。采用的問卷為學習策略(Lassi)問卷,由Claire E. Weinstein, David R. Palmer(2002)編制,各分量表Cronbach a = 0.73-0.89。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該量表由10個分量表組成,分別是:ANX(焦慮)、ATT(態度)、CON(專心)、INP(信息加工)、MOT(動機)、SFT(自我測試)、SMI(選擇要點)、STA(學習輔助手段)、TMT(時間管理)、TST(考試策略),共80道測試題。本實驗選用ANX(焦慮)、ATT(態度)、CON(專心)、INP(信息加工)、MOT(動機)、STA(學習輔助手段)、TMT(時間管理)、TST(考試策略)8個分量表,共64道題,采用李克特五級計分法計分,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6-0.906。問卷回收的數據用Excel和SPSS軟件來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研究過程
2017到2018學年第二學期本人承擔2016級教育技術學專業兩個班級的《教學系統設計》課程內容的講授,在開學之初決定做本項實驗,所以將這兩個班級隨機的劃分,把1班定為實驗組,2班定位為對照組。1班同學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2班則依然在教室里面開展傳統教學。本課程正式開始之前,要求1班的學生下載泛雅平臺的手機APP學習通,筆者將實驗班的學生全部拉進平臺《教學系統設計》課程。
第一節課給學生們介紹上課要求和平臺界面,完成線上小組的創建,讓學生們基本上能夠熟練操作使用電腦及手機終端平臺。具體課程安排為一周在傳統教室學習,一周在泛雅平臺中在線學習。教學內容和進度在課程說明里有所描述。學生可以在泛雅平臺里面找到課程說明。在教室里面學習時課前需要學生依據平臺的學習內容自主學習,并根據平臺內容的學習情況及學習中存在問題和老師溝通交流,課后依然需要學生在平臺上自主學習,完成平臺內的學習任務。
而泛雅平臺上的在線學習則需要老師實時輔導,老師和學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討論學習的存在的問題,學習的難點等。類似于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6]。2班學生所有的課程內容在教室里面完成,采用的是傳統的多媒體教學,課堂以老師講授課程內容為主,課前學生需要自主學習,課后需要學生自主完成教學任務。
在開始正式上課前用問卷測試了學生們的學習策略,在整個課程結束后用同樣的問卷測試了兩個班的同學。研究假設為:不同的教學模式會帶來學生策略的不同。其中自變量為教學模式的改變,因變量為學習策略的變化。而控制變量為教師、教材和教學設計。兩個班的學生除了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上的改變,其他基本沒有變化。具體的研究架構圖見圖2。前測發放問卷62份回收62份,回收率為100%。后測共發放問卷62份,回收62 份,回收率為100%。因在課堂上發放和回收問卷所以問卷的回收率較高。
三 研究結果
1.樣本說明
參與此次實驗的同學共有62名,其中男同學22人,占總人數的36%,女同學40人,占總人數的64%,樣本基本情況見表1 。其中學業評價為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的學業成績是失敗的嗎?1-5分別代表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但是從前測和后測的數據來看,在本學期教學內容正式開始之前選擇完全不同意自己的學業成績是失敗的人數是7人,11.3%。而學期結束后完全不同意自己學業成績是失敗的人數上升到16人,25.8%。這足以說明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獲得了學業的成就感。
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的性別也會帶來學習策略上的差異,見表2 。
前測中Att(態度)和Sta(學習輔助手段)兩個維度男女生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成績高于男生。說明在本課程學習之前女生比男生的焦慮水平更高,同時女生更傾向于尋求學習輔助手段幫助學習。而課程開設之后女生的學習焦慮水平顯著下降,沒有出現性別差異。而課程教學模式的改變對于男生女生來講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
2.學習類型與學習策略的關系
經過對混合式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數據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之后發現不同的教學模式還是會帶來學習策略的差異性改變。尤其是學習動機的變化。具體見表3不同教學模式的學習策略的差異比較、表4 不同學業評價的學生學習策略的差異比較、表5 不同學業水平不同教學模式的學生學習策略差異的比較和表6實驗前后學習策略差異的分析。
前測中Mot(動機)維度不同教學模式班級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傳統教學模式的班級成績高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班級。而在課程開設之后開展混合式教學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顯著性提高,說明平臺課程的開設,這種混合式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積極的作用。
通過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學業評價的學生在前測中Att(態度)、Inp(信息加工)、 Mot(動機)、 Tmt(時間管理)、 Tst(考試策略)等維度存在顯著性差異。 Att(態度)后測和Inp(信息加工)后測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在課程學習之前學業評價低的學生更傾向于焦慮,而在信息加工能力、學習動機、時間管理、考試策略等方面學習評價越高的學生得分越高。也就是說,學業評價高的學生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對于考試策略的運用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更強,也更善于管理學習時間。而在課程開設之后不同學業評價的學生除了在學習焦慮和信息加工能力方面仍存在差異以外,其它方面的差異消失了,也就是說混合式教學對于提高學業評價低的學生的學習動機、時間管理、考試策略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通過多因素分析發現學業水平的主效應顯著,教學模式的主效應不顯著。但學業水平和教學模式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效應。也就是說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學習策略的差異在不同教學模式上的表現不同。如圖3、4、5所示。
通過配對樣本的T檢驗,發現Mot(動機)維度在實驗前后出現顯著性差異,其它均無差異。說明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會影響學習策略的改變,但是若想通過策略的改變影響到學習效果那還需要教學過程的改進。
四 結論
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改變會引起學生學習策略的改變,那么學生學習策略的變化會對教學帶來什么新的變化及要求,是否能夠通過策略的變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將會成為后續的研究問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1.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促進了教學策略的提升
根據數據分析如其表3所示,我們可以得出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學習策略的改變,尤其會引起策略中的學習動機的變化。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其頭腦中的反映。[8]國家開始高等教育擴招以后,大學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現狀也令人堪憂。而大學生學習動機普遍較低也是不爭的事實。通過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運用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改變學生學習現狀,提高學習效率是我們教學改革的目標。
2.課堂活動設計是策略提升的有效保障
從教學模式的變化除了引起學習動機的變化而學習策略的其他方面差異并不明顯這個結果來看,學生的學習策略的改變除了教學和學習形式上的變化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設計的改變。成功的教學的原因更多地應該歸功于良好的教學設計和充分的教學準備[9]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不足,對課堂不感興趣應從分析課堂教學缺乏魅力的原因入手,要使課堂教學具有活力和實效,應該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重構。[10]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形式的改變都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是改變了教學形式,把傳統課堂的內容照搬到在線學習平臺中,那么也未必能改變學生的學習策略。只有提前做好混合式在線課程的教學設計與網絡資源開發,按照課程內容先后的邏輯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才能依托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學習策略繼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Graham CR. 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Definition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M]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 , local designs.2006:3-21
[2]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4(03)
[3] 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 李克東;趙建華. 電化教育研究. 2004(07)
[4] 現代遠程教育環境下的學習策略研究[J].應真箭.教育與職業.2005(01)
[5] 胡忠光主編.教育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6] 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大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J]祁蕓;張世輝;段金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
[7]王淑麗.混合式學習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7
[8]潘寂,主編.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 高校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研究_基于設計的研究_. [J] 張偉平;楊世偉.電化教育研究.2010(01)
[10] 課堂教學內容重構的原則與方法[J]許馳;陳慶章.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