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學生創新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很多教師都認為這應該是數理化等學科的事,是學生在參加各種活動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而語文課堂教學則是為學生傳授各種語文知識,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對于這樣的看法,筆者不敢認同。培養創新人才,語文課堂教學不能置身事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創造力的形成固然離不開知識的支撐,然而首先需要的是意識的培養和基本素質的形成,諸如問題意識、自主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些都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得到培養。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創造的胚芽,為他們創造性的人生打好底色呢?筆者認為,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營造適合創造的氛圍
從教師主講、學生傾聽的一言堂模式,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和諧課堂,教師似乎已經從高高的神壇上走下來,并走到學生中間了。但事實上,更多的語文教師似乎棄“主導”之“導”,轉而行“導演”之“導”。在課上,教師從引導學生學習的向導變成了控制學生學習的導演,將課堂活動寫成了“劇本”,這樣的教師,徒有引導之名,而行操縱之實。這樣的課堂,其實質依然是教師權威主宰,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依然牢牢掌控在教師手中。試想,在教師權威陰影的籠罩之下,面對教師“高山仰止”,學生的思維又怎么可能突破教師的預設?又怎能打破常規局限的框子?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從何而來?因此,教師的姿態要低一些,真正的與學生平起平坐,做學生平等中的首席。
在課堂氣氛沉悶的時候,說幾句調侃風趣的話,像一縷春風吹過湖面,讓課堂重新煥發生機;在課堂波瀾不驚的時候,連連追問,以數言激起千層波,使學生的內心泛起漣漪;在學生產生爭論的時候,不妨適時地加入弱勢的一方,以達到均實力,促辯論的效果;當雙方勢均力敵,難解難分時,不妨推波助瀾,甚至煽風點火,以使課堂氣氛達到白熱化的程度……這樣的課堂,才算是教學平等、心理相容的課堂。
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的轉換為點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形成和諧的氛圍。
二、讓個性的旗幟在課堂上飄揚
曾出過81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芝加哥大學有句名言:明辨之路在于爭論,而非順從。由此可見,個性的言論是何等重要。此外,教育學指出:教育即發展人的個性,教育對人的個性化功能突出表現在它能為培養個體的創造意識,從而煥發個體的創造性服務。心理學也認為:個性化是指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過程。由此可見,個性是獨立創造的前提和基礎。總而言之,個性是促進人的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培養。
但是,反觀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生正襟端坐,認真聽講,期待而又忠實地接受記錄一個又一個的權威標準答案。長期以來,不斷地如此循規蹈矩,幾乎毫無自由思想的空間。學生不斷追尋著真理,而真理又是永遠掌握在老師的手中的。于是,學生總是揣度著老師的意思,思維便自覺不自覺地往老師的標準上靠。從此,課堂上沒有了不同的聲音,即使有,也便會馬上被教師極有課堂藝術的引導拉回“正題”。有時,如果稍有出格答案者,甚至會被叱呵,視為荒謬和無稽之談。于是乎,不同的學生在相同模式和一致答案的切割下,全成了規則的標準件。試問,如此被僵化和禁錮了個性的學生,有何創造力可言?
其實,給學生一個可以質疑的問題、一個可以瘋狂的思想空間、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環境和氛圍、一個可以發表個性見解的機會,遠比給幾個準確的答案和總結幾條規律重要得多。只有放開限度,學生的創造力才會跟我們所給他的自由的空間一樣無限制地擴張。把話語權交給學生,那樣我們的傾聽才會成為一種享受,因為只有更多的不同的聲音匯集在一起,才會譜成一曲動人的樂章。
三、課堂評價打破常規二元論
盡管教育部門早已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但事實上,現如今的課堂仍然是以知識教學和技能傳授為主的;語文課堂上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依然是對與錯的二元論;對價值的評判,依然是重結果、輕過程。這些現狀都顯示出忽略學生思維過程含金量的可怕事實。長此以往,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必然會大受影響。
對與錯的二元論的評價,損傷的不僅僅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更可怕的是,它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對錯的條條框框里,扼殺了個性的創造。建構主義者所認為的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也許這句話有些過激,但卻有一定道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知識技能的更替速度正越來越快。今天先進的,明天也許就落后了;今天正確的,明天也許就錯誤了。整個社會處在這樣動態的更新之中,而我們的課堂是永遠都不能將這些窮盡的,只有不斷創新的意識和方法才能與之相匹配。所以,我們不僅要用對錯來評價,更要以合理性來衡量。要知道,認知的局限可以逐漸改變,而僵化了的思維卻很難再次將之喚醒。
說到這里,不禁想到曾看到的一個美國課堂教學的實例。教師問學生:“你知道雞有幾只腳?”學生甲說:“一只腳,我看見雞是一只腳站著休息的。”教師表揚說:“OK!你能觀察。”學生乙說:“應該有三只腳,聽爸爸說三點確定一個平面,三只腳才能站得穩。”教師表揚說:“OK!你能學習他人的經驗。”學生丙說:“有四只腳,因為小貓小狗都有四只腳。”教師表揚說:“OK!你聯想很豐富。”學生丁說:“有許多只腳,我與媽媽到超市,看見有數不精的雞腳。”教師表揚說:“OK!你進行了推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有學生的答案都是錯誤的,但美國教師對所有學生的回答都給予了肯定,因為所有學生都說出了各自的理由,而這些答案是他們依據各自生活常識和認知創造性的結果,所以都得到了老師的稱贊。據此,筆者以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肯定學生所有符合邏輯的答案,不以對錯論英雄,以包容的心態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論他的結論和觀點看起來多么標新立異、離經叛道甚至荒誕不經,只要他們有依據,能自圓其說,這對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是多么的重要。
創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遠非是以上所說幾點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有責任立足于課堂這塊不斷耕耘的土壤,給學生播下一粒粒創造的種子。相信他們一定能不斷地茁壯成長,長成參天大樹,撐起一方可以讓自己自由揮灑的天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