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六要”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的評價體系。其中“視野要廣”,由思政課本身的特點、時代變化和知識更新的特點和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的特點所決定。通過融通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形成“融通型”知識結構,是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應然狀態。擴展縱向歷時維跨時代的歷史視野、橫向共時維跨文化的國際視野、交叉互動跨學科的學術視野,是“視野要廣”的“三跨型”路徑。構建“四信型”認知體系,是“視野要廣”的價值旨歸。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是打造具有“五力”、“五性”和“五度”之特征的思政金課的基本功。
關鍵詞:思政課;視野要廣;融通型;三跨型;四信型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3.012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9)03-0060-04
《教育革新》甘肅省教科所主辦,本著“立足教研,服務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教育改革創新”的宗旨,堅持求真務實的指導思想,開展群眾性研究和交流,構建教育革新的學術平臺,為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指導,為理論研究和教育決策提供參考,全力打造厚重深邃的教育期刊形象。
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思政課教師,習近平同志提出“六要”要求,其中包括“視野要廣”。應當承認,經過長期建設,我國的確形成一支既“樂為、敢為、有為”又“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但也應看到,在思政課教學中,確實存在熱情有余而能力不足、視野狹窄而眼界有限、知識儲備匱乏而教學心余力絀的問題,以至于配方陳舊、工藝粗糙、包裝不時尚,多常識性介紹而少學術性挖掘、多平面性鋪述而少立體化推理、多陳述性灌輸而少針對性啟發、多說教性講解而少理論性提升。固然,更新配方、改良工藝、優化包裝的方法不止一端,但持續擴展思政課教師的視野,形成寬廣而合理的知識結構,既是思政課教師的基本功,又是思政課教師的工作常態。從“為什么”角度分析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必要性,從“是什么”角度揭示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應然狀態,從“怎么樣”角度探討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實現路徑,從“往哪走”角度闡釋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價值旨歸,不僅是貫徹習近平同志思政講話精神的題中之義,也是思政課教師自我塑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環節。
一、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必要性
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所以必要,由思政課本身的特點所決定。思政課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多維性。在現有思政課體系中,雖然不同課程側重點不同,但其共性之處是內容經緯萬端,需要思政課教師擁有復合而寬廣的知識結構。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沒有左右采獲,就很難左右逢源。如果囿于某個單一學科,得出的結論勢必會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思政課的特點之二,是具有動態性。思政課的三個主要子系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都是不斷發展的,需要對思政課教材進行不斷修訂,也需要思政課教師擁有多元而開放的知識結構。發展的實踐,需要發展的理論指導。面對鮮活的社會變遷,思政課教師不可能也不應該馬耳東風、作壁上觀。相反,基于時代變遷所提供的理論創造和學術繁榮的強大動力及廣闊空間,做心慕手追、沿波討源的探索,才是思政課教師該有的職業狀態。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而且,這一桶水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死水,而是常變常新和守正出新的活水。思政課教師既要因事而化,又要因時而進和因勢而新。
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所以必要,由時代變化和知識更新的特點所決定。習近平同志指出:“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因為“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社會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1]時代變化和知識更新速度的變化,對生逢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提出新的挑戰與要求。思政課教師只有不斷擴展視野和更新知識,才有可能與時代同步,才有可能肩負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歷史使命。
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所以必要,是由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的特點所決定。信息化日新月異,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狀態呈現“多、快、亂”之景況。在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信息潮面前,處于世界觀正在形成的“拔節孕穗期”的青年,難免困惑迷惘,需要思政課教師踐行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的原則,將人格生產與知識生產有機結合,在“授業”過程中,通過“解惑”方式,發揮教育的“傳道”功能,肩負起立德樹人和培根鑄魂的歷史使命。
實踐表明,教育是最艱巨的工作。信乃服之基,接受的前提是信任和信服。如果教師沒有扎實的基本功、知識儲備不充分、運用的理論不徹底、不能對重大理論問題和歷史現象做出合乎邏輯和有說服力的解釋,如果教師所講內容沒有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沒有超越學生已有認知,沒有針對性地切中學生的困惑、沒有說出學生心中有而口下無的東西,那么,要想讓學生入耳入心,便無從談起,思政課也很難走出困窘之態。
二、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應然狀態
形成“融通型”知識結構,是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應然狀態。“融通”包括融通馬克思主義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2]雖然這是習近平同志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但更適用于思政課教師。思政課教師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具備教師和研究者的雙重素養。
傳道者要以明道和信道為前提,馬克思主義就是思政課之道。思政課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雖然不同類型和不同門類的思政課,名稱有別、側重點不同,但所有思政課都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馬克思主義貫通于不同思政課全過程,既是思政課的固有內容,又是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思政課的“壓艙石”,是思政課教師的“看家本領”。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系統把握,思政課教師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有信仰的人”,思政課也不可能講出信仰的滋味。因此,構建“融通型”知識結構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在本質上,“融通”就是在掌握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縱向融通、馬克思主義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橫向融通。 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縱向融通,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內涵所決定。通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被界定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代化變遷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事實上,完整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包括兩個子系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代化變遷實踐相結合,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次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不斷問世,就是這兩個結合的理論結晶。毛澤東圈點的二十四史,讓很多專業人士頗感汗顏。習近平同志通過用典展示文化自信,是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特點。
強調馬克思主義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橫向融通,由馬克思主義本身生發和傳播的邏輯所決定。馬克思主義包括兩個子系統:一是原滋原味的馬克思思想,即當年原本馬克思主義;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等成果,即當代釋本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學術資源,無論是當年馬克思主義,還是當代馬克思主義,都并非憑空而生,都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肯綮相連。就原滋原味馬克思主義而言,無論是長于馬克思的康德和黑格爾,與馬克思處于同一時代的費爾巴哈、施蒂納和鮑威爾,還是幼于馬克思的韋伯、海德格爾、馬爾庫塞與哈貝馬斯,他們的思想都為理解和詮釋馬克思思想提供重要參照維度。有鑒于此,有學者斷言:“要全面把握馬克思思想,還須將馬克思思想放到西方哲學演進的大背景中來理解”。[3]
當下中國社會,遠離馬克思談馬克思、遠離馬克思批馬克思、遠離馬克思否馬克思、遠離馬克思信馬克思,既是學術現象,又是思政課教師所面臨的困窘所在。破解這個問題,需要思政課教師踏下心來學經典和悟經典,在真學和真懂上下功夫,將用馬克思主義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作為自己工作之“常態”。如果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如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沒讀幾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發表意見”[4],如果只是快餐式和碎片化地閱讀,馬克思就將成為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恩格斯曾說:“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5]只有充分地和系統地學習研究,思政課教師才會擁有進行信仰教育的話語權,高校的信仰教育才不會流于無物的空洞和教條的形式。
三、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實現路徑
構建“融通型”知識結構,需要以“三跨型”路徑來支撐。“三跨”即“跨時代、跨文化和跨學科”。融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縱向歷時維的跨時代的歷史視野;融通國外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橫向共時維的跨文化的國際視野;融通馬克思主義,需要方法和內容交叉互動的跨學科的學術視野。
“跨學科”的實施條件和實踐路徑,是要求思政課教師擁有交叉滲透的知識結構,對歷史學、哲學、文學、法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經濟學、文化學、邏輯學、數字媒體技術等最新研究動態和成果,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把握和引介,既要在某些特殊領域成為鉤深索隱的“專才”,又要在更廣泛的領域成為博洽多聞的“通才”。
“跨時代”的實施條件和實踐路徑,是要求思政課教師擁有縱貫古今的知識結構,既了解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知曉傳承了170多年的近代以來的革命文化和傳承了60多年的建國之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展示思政課博大精深、茹古涵今的豐富內涵。
“跨文化”的實施條件和實踐路徑,是要求思政課教師擁有橫通中西的知識結構,既對與中國歷史對應的世界歷史有所了解和把握,又能客觀而理性地揭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展示思政課經天緯地、枝繁葉茂的豐富內涵。《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不僅提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托馬斯·莫爾、康帕內拉、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漢密爾頓、黑格爾、克勞塞維茨、亞當·斯密、馬爾薩斯、凱恩斯、約瑟夫·熊彼特、薩繆爾森、弗里德曼、西蒙·庫茲涅茨等學者,而且提到他們的著作《理想國》《政治學》《烏托邦》《太陽城》《政府論》《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聯邦黨人文集》《法哲學原理》《戰爭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人口原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學》《資本主義與自由》《各國的經濟增長》等。[6]這些學者及其著作,都是需要思政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進行融通的重要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
通過跨時代融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古為今用”,擴展思政課的深度和穿透力;通過跨文化融通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可以“洋為中用”,擴展思政課的廣度和輻射力;通過跨學科融通不同的學術資源,可以“它為我用”,擴展思政課的力度和吸引力。
實施“三跨型”路徑,需要思政課教師踐行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既通過讀書進行理論學習,又通過行路進行實踐探索。踐行使命有賴于實干,實干有賴于實力,讀書和實踐是獲取實力的兩種主要途徑。如果只讀書而不實踐,那不過是紙上談兵;如果只實踐而不博覽群書,那不過是一位盲目的游客。因此,需要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有機結合,通過讀書豐富思想,通過實踐開闊視野,增強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四力”——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7],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實踐力、辨識力、思考力和書寫力。
實施“三跨型”路徑,需要思政課教師踐行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原則,以教學促科研和以科研提升教學。實踐表明,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沒有終南捷徑,需要思政人摒棄浮躁之氣,沉下心和靜下心來,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執著與堅守,踏踏實實進行研究。天下之勢,以漸而成;天下之事,以積而固。沒有左右采獲,很難左右逢源。教學不是花拳繡腿,如果沒有扎實的科研做支撐,就不可能展示思政課的思想力量和理論力量。如果思政課教師隊伍中多有習近平同志所批評的“只想著走捷徑、搞速成”[8],“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9],那么,思政課教學“肌無力”的現象就將難以從根本上破解。 恰當處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關系、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學術傳承和學術創新的關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汲納其它文化的關系等,既是跨時代、跨文化和跨學科的題中之義,也是視野要廣的不可規避的課題。
四、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價值旨歸
固然,思政課更新配方、改良工藝、優化包裝的方法和途徑不止一端,但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確是最基礎性條件。時下,最時髦的表述是打造思政課“金課”。“金課”不是封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真正的“金課”至少應該具有“五力”、“五性”和“五度”等特征,即教學內容具有思想性、理論性、客觀性、針對性和時代性,教學效果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說服力、滲透力和接受力,教學過程具有歷史的深度、哲學的高度、知識的寬度、邏輯的力度、情感的溫度。雖然不能說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就能達至“五力”、“五性”和“五度”之境,但沒有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基本功,打造思政課“金課”就只能是秀而不實的口號。
“視野要廣”不是孤立的,其與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自律要嚴和人格要正一起,形成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的評價體系。“政治要強”指明了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方向,“情懷要深”指明了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旨歸,“思維要新”指明了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期許,“自律要嚴”指明了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要求,“人格要正”指明了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的定位。反過來,“視野要廣”既為“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提供矢志信仰和潛心問道的基礎,又為“思維要新”提供別出機杼、博洽多聞的學術空間,同時還為“自律要嚴”和“人格要正”提供立身行己和慎思篤行的守正支撐。
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必然會面對斗量筲計的信息。信息的運用,需要甄別和遴選,不能囫圇吞棗、不辨龍蛇。甄別和遴選信息,需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自律要嚴”和“人格要正”的支撐。歸根結底,思政課教師辨物居方、縈系于懷的落腳點,是構建“四信型”的信仰結構和認知體系。“四信”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信賴。[10]“四信”是思政課教師做到“兩個維護”、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的基礎,是思政課教師成為“有信仰的人”的保障。構建“四信型”的信仰體系和認知體系,既是“視野要廣”的要求和內容,又是“視野要廣”的方向和旨歸。偏離了這個要求內容及方向旨歸,“視野要廣”就會因迷失方向而變得有害無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3.
[2][6][9]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20-21,29.
[3]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等.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0.
[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
[7] 任仲文編著.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
[8] 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J].求是,2019(8).
[10] 徐奉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回溯提升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1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