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教學
一、引言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教育部,2011)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理念,將教師教育課程分為三大目標領域: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確立了三級教師教育的六大學習領域,其中小學教師教育六大學習領域為:兒童發展與學習、小學教育基礎、小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教育實踐。這些學習領域和相應的課程模塊,基本克服了學科化、學術化、理論化傾向,實現了教師教育課程的專業化、職業化、實踐化,將會引起教師教育領域的深刻變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及其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教育實踐課程不少于一個學期。筆者負責的2006年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課題——“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所具備的素質與培養”(課題編號JJWYYB20060730)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調整了初等教育(英語方向)專業的課程體系,精簡理論課程的學時,增加英語教學基本功的實踐學時,比如在已經開設的小學英語教學法的基礎上增設了小學英語歌曲教唱、簡筆畫與道具制作、課件制作等課程,以培養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簡筆畫設計和道具制作能力。
二、小學英語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我們構建“課訓一體、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地采取“課堂教學、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踐”互相交替的教學模式,把課程教學從教室延伸到實訓室,延伸到校外的實際工作崗位,極大地提高了v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為學生就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發展以“教學技能細化”為特色的教學模式。以教學技能為發展重點,將突破口設立在教學技能的分層訓練上。第一學年安排為期一周的實習,讓學生體驗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在第二學年開設英文書法、教師英語口語、課件制作、小學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微格教學等多項細化技能的課程和課程實訓。微格教室和教學觀察室為學生提供仿真的環境,進行英語教學微技能的訓練,學生不用在很短的時間內去掌握非常復雜的教學法和教學手段,而是分項學習,學習的時間更加充沛,實踐運用的機會更多,這樣既減少了難度,又保證了教學容量;技能內容夠用為度,務實且有新意;把握重要知識點,訓練有彈性。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了細化技能教學的確對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小學英語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
(一)課訓一體,能力逐步提升
只有通過學習與研究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并用以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才能更加規范化、合理化和現代化,廣大的英語教育者才能在遵循小學英語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巨大的潛能和創造力,保證教學質量(羅丹,2002)。我們以“小學英語教育行業發展”為指引點,以教學為著力點,以實訓為落腳點,注重行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展合作研究,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構建能力逐步提升的實踐訓練體系。以覆蓋全省各個地市實訓基地網絡為基礎,從認知實習到專業實習,再到頂崗實習,從見習觀摩與教育調查到專業實踐,再到畢業實踐,課程與實訓互相促進,“小步遞進專項訓練”與專業綜合實踐打牢小學英語教育基礎知識,建構實踐能力,保障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到位。學生的三年學習時期由在校學習專業知識、課程實訓、認知實習、校內專項實訓、專業實習、校外頂崗實習等主要實踐環節交替進行構成,切實做到校內理論學習、項目仿真演練和校外實習的有機銜接與融通,做到教、學、做合一,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我們有針對性地采取“學用結合,學以致用,項目引導,課堂與基地一條龍”的教學模式把課程教學從教室延伸到實訓室,延伸到校外的實際工作崗位,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為學生就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校校合作,課堂無縫對接
我們與漳州市實驗小學等多所小學簽訂了校外實訓基地協議書,與漳州雙語實驗學校簽訂了“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書,每年集中安排學生到各小學進行實習,各小學為我們提供實習場所及優秀教師作為實踐指導教師和兼職教師,同時,我們與各小學在課程開發、教材編寫、課題研究等方面長期合作。如與漳州雙語實驗學校共同開發教材《多媒體輔助小學英語教學》并共同研發課題“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所具備的素質與培養”。我們針對崗位能力每學期組織校內專項技能實訓,校外實踐安排了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等一系列的教學實踐環節。在從模擬到真實的小學課堂環境中,通過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交替扮演學生角色和教師角色,交替進行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技能演練與實習,學院微格實訓模擬課堂與小學專業實習、頂崗實習真實課堂的成功對接。
(三)實訓課程、項目的開發與設計
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應以就業崗位群對知識能力的要求來確定,教學內容要及時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和本專業的最新研究成果(董大奎,2004),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及實踐教學的要求,以及職業崗位工作綜合職業能力分析。我們的實訓是按照以能力為本、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的總體要求,突出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涉及職業崗位所需專業課程,有英語語音、板書、簡筆畫、英語課堂口語、教案編寫等英語教學微技能的分項實訓,還有認知實習、小學英語課堂模擬、專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等綜合實訓項目(見表1)。實訓的總體特點是以職業崗位任務實踐練習為主線的項目驅動。實踐體系的主要特色表現在注重職業能力培養,教學與就業崗位零距離,提出“語言實訓、教學技能實訓和綜合實踐”這一具有高職特色的漸進式實踐結構,搭建了由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微格教室和教學觀察室以及校外實習基地三大平臺組成的實踐教學硬件平臺,開發了具有高職外語師范專業特色的小學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微格教學、教師英語口語、英文歌曲教唱、簡筆畫與道具制作等實踐課程,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無論是語言實訓、教學技能實訓還是綜合實訓均瞄準就業崗位,進行有的放矢的實踐。使學生的主要技能能夠在循環中得到強化和提升。我們還增加課程實訓和專項實訓的時間。每學期安排一至兩周的校內外實訓,讓學生將課堂所學與實踐相結合,在具體工作中獲得切身體驗,增長經驗,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畢業論文提前到第五學期,與專業實習同步進行,讓學生結合工作實際,邊工作邊撰寫畢業論文。因此第六學期頂崗實習的時間增加到18周,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檢驗自己三年的學業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