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代文學論文
1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現狀與可能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也是其他專業大學生審美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在其教學方面,尤其是作品教學方面,存在著很多僵化的教學觀念。這使得文學作品的教學變得枯燥乏味,也缺乏個性,也使得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接受感覺遲鈍,從而導致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的貧乏。這也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相悖。究其原因,這一現狀源于以“作品意義”為中心的文學教育模式,從而造成了學生對文學作品思想的單一化理解,文學作品的審美因素無法呈現,作品的意涵無法內化成學生自身的思想與情感體驗,更無法創造新的審美體驗。
隨著教學觀念的變化和技術手段的提高,教學中已廣泛運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這為“互文本”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創造了必要的和有利的硬件條件。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中,豐富文本的樣態,營造良好的教學語境成為一種必然,而不能只拘泥于單一的文本或作品及其意義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互文本”的教學理論模式與經驗模式,以改善舊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使中國現當代文學真正成為思想教育、審美熏陶和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領域。
2互文本教學:一種理念
所謂“互文本”教學模式,是基于“互文本”的特點來講解和討論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并從實踐中總結出相關理論與經驗模式,改進該課程教學中陳舊的模式和手段,最終使文學作品內化為學生(包括教師)的認知與體驗。但“互文本”絕非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如已廣泛使用的多媒體文本。更確切地說,它應該是一種新的教學觀念、模式、方法或經驗。“互文本”是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相關的一個概念。所謂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處于許多其他文本的交匯之處,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文本總是或多或少地與其他文本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它是這些文本的再度闡釋、集中、延伸、變異、轉移或深化,也就是說,各個文本之間相互指涉,構成了相互解釋、相互考辯和相互碰撞、交流的意義網絡或“話語場”。因此,“互文本”是與作品文本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其他文本,與此同時,教師的課堂講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師生的對話,乃至課堂的情景,這些因素也構成了另外形態的“互文本”或話語。也因此,“互文本”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即教師和學生以文本為中介的教、學、閱讀和理解活動的綜合過程。也就是說,在“互文本”和“對話”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文本及相關文本的理解、對話與批判,從而真正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不同作家的作品不管是在題材、主題、還是在社會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諸多方面,可以說都處于一種“互文性”的關系中。比如說,魯迅的“鄉土小說”盡管與沈從文的“鄉土小說”存在很大差異,但其中的問題卻有著相關性,那就是:這些作家是如何想象“鄉土”和“農民”的?他們為什么要這樣或者那樣想象和敘述?他們各自的想象意味著什么?追問這些問題,能給學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啟發,從而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不同作家和不同作品的意義。這恰恰也是“互文本”教學模式要呈現的可能性效果。互文本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對“互文本”的閱讀并在互文本之間進行“對話”,這既是為了實現知識的傳授,信息的傳遞、價值的實現和觀念的改變,更是為了實現思想和意義的共享、審美經驗的獲取和分享、心靈之間的融通,以最終達成一種主體間互相對話和共鳴的教學效果,實現一種“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換言之,也就是要使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多重語境、多重體驗和多種形式去理解并掌握文學作品內在的思想、情感和意蘊,同時營造“對話”的教學語境,并使學生能真正從中得到思想的教育、審美的熏陶和文化素質修養的提高。
3互文本教學的幾個向度
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形成了單純以作品意義分析為旨歸的教學模式,然而,這并不能真正使學生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內在思想、情感與意蘊。互文本的教學模式,恰恰要解決的正是這種“意義中心主義”的教學模式和“單向度”的刻板的教學語境。因此,“互文本”教學的基本原則是選取與作品相關的多種形式的文本互相參照閱讀,從而喚起學生對作品的多重體驗和多重理解。具體而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互文本教學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發展向度:一是與同類題材的互文本進行對話,這既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也能使某一文學作品有比較和參照的文本。二是與相同文體形式的互文本互相參照閱讀,這可以從文體、體裁的角度把握某一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三是將某一作品和與其內容相關聯的互文本對話。這可能會出現跨體裁、跨文本的情形,但這可以增強信息的廣泛性,如相關電影文本、音樂文本、圖像文本,甚至其他知識領域的文本,如歷史文本、政治文本、新聞文本等。四是與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展開互文本對照,對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和內部比較,從而加深對某一作品的理解。五是與同時代其他作家作品進行互文本的對話,這可以橫向考察某一作家作品的特殊性,從而加深對該作家作品的理解。六是和與作品文本中某人物或某情節相關的互文本進行對話,這可以使文本內在的因素和其他文本內在的因素發生關聯,從而進一步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另外,在課堂的語境中,教師與學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也構成了互文本,也需要在這些互文本之間建立起“對話”的關系。
總之,互文本教學的特色是能夠使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處于一種“對話”的狀態,即是在課堂上,在教師、學生和作品之間達成一種互動而且充滿爭鳴的“對話”關系,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文學作品的思想提升和審美再創造。也就是說,將文學作品放置在一個意義和情感的多維網絡中進行闡釋和理解,以改變以往單一的、線性的教學模式和理解模式。
4互文本教學的預期效果和可能性
所謂互文本教學,其預期效果是將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一個充滿“對話”和“交流”的場域。在這一場域中,既有教師和學生的現場交流,也有同一時代和不同時代的作家和作品之間的思想與情感交流,更有現實和歷史跨越時空的對話和交流。因此,它是所有主體之間、所有文本之間的意義交流。總之,互文本教學能使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能在充滿“互文性”的意義和情感網絡中去把握作家的思想和作品風格,并能從多種角度、多重體驗去理解某一作品內在的思想、情感和意蘊。可以說,互文本教學是實現思想、情感、意義和審美經驗的再生產和增長的有效途徑。因此,“互文本”教學,是從作品的“互文性”,最終走向一種人與人、人與作品、人與環境的“主體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