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急診論文
作者:劉詩怡 辛莉 紀曉棟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
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從書本理論學習向實際工作的過渡階段,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院校的醫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以中醫為主,而急診科危重病人多、急癥多,診療過程中運用的西醫知識也較多,故而造成大部分學生對急診科實習望而生畏,實習時產生畏難情緒,感覺所學中醫理論無可用之處。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掌握中醫理論與急診臨床的結合辦法?有同道提出了“三步教學法”[1],包括充分了解古代名醫典籍對急癥的論述和貢獻、掌握常見急癥證治文獻匯要、了解和掌握中醫急癥證治研究現況。也有同道總結經驗[2],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貫穿強化“急診臨床思維”、培養“強烈事業心”兩條主線,圍繞主線采用多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臨床教學手段和方法。
筆者認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在于找好切入點,通過講解、示范,令學生充分體會到,中醫理論對指導急診臨床實踐是很有作用的。學生們覺得學有所用,自然逐漸產生興趣;同時,一些中西醫所共通、相類似的知識點,用學生們更熟悉的中醫理論表達出來,學生們更容易理解掌握。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切入:
1診斷思維與技能方面
1.1整體觀念三因制宜整體觀念,三因(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是中醫學最重要的特點。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人與環境、社會也有密切的聯系;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診療疾病要考慮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的不同。在急診科臨床教學中,可通過舉例向學生說明此思維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一個突發意識障礙的病人,若發病季節為盛夏,發病地點為室外,則需注意中暑;若發病季節為冬季,發病地點為室內,則需警惕煤氣中毒;若所在地點為大城市,則應留意藥物濫用;若為農村,則農藥、鼠藥中毒必須小心。另一方面,人體是一個整體,一個突發腹痛的病人,既可能是腹腔臟器的病變,也可能是胸腔臟器的問題,還可能是全身系統疾病。通過以上例子,讓學生體會到中醫理論在急診的診斷思維中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學生易懂易記。
1.2七情致病中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感情,一般情況下不會使人發病,但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刺激,則可能使人體臟腑氣血失調,進而導致各種疾病發生[3]。現代醫學模式也已從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成“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非常關注社會和心理因素在患者個體的影響。由于各種情緒刺激過大而致病的病人在急診科并非鮮見,最典型者為情緒刺激造成的癔癥,也有因為七情刺激導致自殺自殘的。引導學生牢記中醫七情過甚皆可致病的理論,隨時注意觀察患者及其家屬的情志、情緒,充分運用中醫七情致病理論,對學生提高急診觀察力、判斷力,提高診斷水平,很有幫助。
2治療方面
2.1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中醫學治則的重要原則之一,是指在各類外感性疾病的初、中期階段,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或其他疾病的病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或繼發病癥時,由于病情急重,則應先治、急治。在西醫理論中則常表述為“對癥支持”治療和“首先穩定生命體征”。在急診臨床教學中,可以運用中醫標本緩急的理論教育學生。急診科常有不少危重病人,原發病因尚無法明確時就已出現危及生命的情況,此時就應牢記“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也即中醫常說的“留人治病”,將對癥支持治療、針對生命體征進行治療放在第一位。學生通過此理論,比較容易掌握急診科把握主要矛盾、優先處理危重情況的治療原則。
2.2辨證使用中醫應急針劑隨著中醫劑型的改革進步,出現了不少中藥針劑,其中包括不少搶救時的應急針劑,如參附針、參脈針、麗參針、醒腦靜、清開靈等。在急診臨床教學中,應教導學生,臨床運用中藥針劑也應盡量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平時了解各種中藥針劑的組成成分,急救應用時盡量辨明患者證型,對證用藥。
3病情危重度判斷方面
對急診病人病情危重度、預后的評估,是目前急診醫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西醫針對不同的病種,建立了大量的評分標準,但在實際應用中均有不足之處。對于工作多年的急診醫生尚感困難,學生們在急診臨床實習中則更為害怕,總是感覺無法快速準確的判斷病情危重,進而無法建立自信心,心理上永遠依賴上級醫師、老師的幫助。這樣的依賴心理對于學生畢業后獨立從事醫療工作是極為不利的。臨床教學中,應該教導學生,充分發揮中醫理論中各種對病情判斷的方法,從而逐步對急診危重病的判斷掌握方法。中醫理論中對各種危重病證的判斷方法非常豐富,且具有快速簡單,易行,可隨時重復的優點。例如望診中的“望神”、“望態”、“望形”、“望舌”,聞診中的“聞聲”,觀察病人的出汗情況,觸摸病人四肢厥冷的發展程度等等,均包含了大量判斷危重病證的理論和方法。中醫院校學生的中醫理論較為扎實,故而上述方法在臨床教學中學生容易接受,臨床運用起來也容易掌握。以上所談各點,是筆者在中醫院校急診科臨床教學中總結出來的,有助于幫助學生將中醫理論與急診科臨床實踐相結合。只有將二者良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進而幫助他們掌握好急診的思維方法,取得臨床教學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