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大學化學論文
作者:王桂仙 張啟偉 單位:麗水學院
1化學實驗考核評價的分類
化學實驗活動本身是一種復雜的活動,其中既有操作活動,又有思維活動;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知識經驗成份,又有技能經驗成份等。是很難通過幾次考核對學生在整個課程實驗的技能、能力和習慣等作出合理、有效的評價。因此,從考核評價的全面性考慮,考核應是階段性和經常性的[3-6]。鑒于上述特點,將化學實驗考核評價分類如下:
首先,根據考核時段分類,我們將實驗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專題考核和綜合考核。平時考核是指在平時的實驗過程中對學生的實驗綜合情況作考核評價,此類考核在整個課程實驗教學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也是將考核與管理相結合著重考慮的內容;專題考核是指根據實驗教學需要或在完成某一板塊實驗內容后所組織的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如無機化學實驗可分為五大部分:基本操作、基本化學原理、基礎元素化學、無機化學物制備和綜合設計實驗。可按上述板塊內容組織相應的專題考核。綜合考核是指課程實驗結束之前組織的實驗綜合知識、技能的考核。如期終的實驗理論考核。
其次,根據考核內容的側重點不同來分,可分為:實驗技能考核、綜合能力考核。其中實驗技能考核以考核學生完成化學實驗的實際專業操作技能水平。如,考核學生對實驗操作要領的掌握情況、基本操作的規范程度、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實驗習慣是否符合要求等。綜合能力考核主要是通過一些設計性、綜合性實驗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否獨立完成實驗課題。
第三,從考核方式上分可分為過程測評和結果測評,過程測評的方式是考核教師要對一組學生(人數不能太多,一般是4~8個)的實驗操作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與評價,要求教師通過直接觀察記錄操作的全過程評定學生的操作水平;結果測評的方式,是教師只需根據學生的實驗結果對學生實驗進行評定。值得一提的是:過程測評內容較全面,所得信息比較直接準確,但需要對學生逐個觀察、記錄和評價,耗費人力、物力、時間較多;結果測評則省時省力,但有時不夠準確客觀,但能反映出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判斷和描述能力及對實驗結果分析歸納能力。但二者可進行合理的搭配,如,實驗技能的考核一般采取過程測評為主,輔以結果測評的方式。而綜合能力考核一般以結果測評為主,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巡回觀察記錄、提問的方式進行過程測評。
2平時實驗考核評價的原則與方法
2.1實驗考核評價的原則
平時實驗考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考核這種手段來強化實驗教學管理。它是保證化學實驗教學順利、高效、高質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化學實驗考核評價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定量化原則、合理性原則、經常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定量化原則:就是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是定量的。我們認為定量化原則也是合理性原則的基礎,定量化能賦予實驗考核更強的可操作性,因此有利于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實驗進行考核。此原則要求構建一個實驗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并規定每個量化評價指標所應完成的具體任務、要求以及各指標的權值。以便在實驗教學中對學生各指標的執行情況作出定量的考核與評價。合理性原則:所謂合理性原則,是指對學生的考核評價要做到合理、公正,各項考核評價是學生可接受和可行的,符合實驗教學規律和要求的。各項評價指標應該明確可測,便于執行。合理性原則與定量化原則是相輔相成的。量化指標的明細化,可操作性強,更有利于考核評價的合理與公正。量化指標的確立,同樣應考慮指標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實驗教學規律和要求等。經常性原則:是指實驗定量考核評價應貫穿于整個學年或學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化學實驗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實驗教學管理,是保證化學實驗教學順利、高效、高質的有效手段。達到此目的是一長期的過程,通過經常性的考核評價這種外部教育和督促作用,影響學生的行為動機,使之進一步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并逐漸積累轉化為學生的各種實驗能力和良好的實驗習慣。發展性原則:考核評價不是目的,只是實施有效管理和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良好習慣形成的一種手段。因此考核評價手段的應用,考核方法的實施要對學生的能力提高和良好習慣形成具有指導作用,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2實驗考核的方法
根據上述原則,對平時實驗進行考核評價,首先需構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而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圍繞平時實驗教學的關鍵環節,抓住一般實驗教學過程的三個階段:實驗預習、實驗操作(分為實驗過程的中操作與行為習慣)、實驗結果處理,確定了四個一級指標,如果是合作性實驗,可增設團隊合作的一級指標。通過對實驗指導師的問卷調查方式分別確定每個一級指標的權值。如實驗預習(25%)、實驗操作(30%)、行為習慣(10%)、實驗結果與報告(35%)。對設計性實驗,因實驗準備階段需要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且此過程對整個實驗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因此增大了實驗準備(35%)指標的權值,其它一級指標的權值分別為實驗操作(25%)、行為習慣(10%)、實驗結果與報告(30%)。在建立一級考核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二級指標體系。二級指標的構建要體現可行、要求明確,可操作性強等特點,是根據不同實驗課程和實驗內容的特點來確立。二級指標分值加和為100分,并分為4個等級評分(90~100、80~89、70~79、60~69)。二級指標分值×一級指標的權值為該一級指標的得分。如實驗預習一級指標主要考核評價學生實驗預習情況。下設四個二級指標,滿分為100分。(1)實驗預習報告,在進實驗室之前應完成預習報告(基本分40分),如果預習報告規范整潔加10分。(2)明確實驗要求,能夠說出實驗目的(15分);(3)能夠說出主要實驗儀器和化學試劑(15分);(4)能夠說出主要實驗方法、原理和步驟(20分)。再如行為習慣一級指標同樣下設了四個二級指標:(1)不遲到(10分),不早退(10分);(2)實驗紀律情況:保持實驗室的安靜(15分),不做與實驗無關的事(15分);(3)試劑使用習慣:試劑取用后歸位與復原(20分),不亂倒廢水廢液和不亂丟固體廢棄物(10分);(4)實驗善后習慣:及時清洗儀器和整理好藥品(10分),清潔桌面(5分)。其次,運用量化指標對學生的整個實驗過程進行考核評價。在實驗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精講互動考核+巡回觀察考核+書面教學材料考核的實驗考核方式。所謂精講互動考核是對實驗內容不作過多、系統的講解,而是抓住理論、實驗及操作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講解,同時通過提問、設疑和討論等方式與學生交流互動,在互動中了解和考核學生的實驗準備情況;而巡回觀察考核是指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通過巡回觀察指導、適時提問、觀察評價學生基本操作和行為習慣等方式完成在實驗課中必須做好的考核與評價工作,學生實驗結束離開前,教師檢查考核實驗整理、實驗記錄情況等;書面教學材料評價是指教師認真批改實驗預習報告、實驗報告和實驗思考題等相關工作,對上述書面材料作出合理評價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