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化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楊登峰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文化生產方式與媒體技術應用的雙重變奏——電化教育的生動實踐
顧明遠先生認為文化是指人類在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包括人類的活動方式(動態的)和活動所取得成果(靜態的)兩個方面。③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是人類自身再生產活動的結果,包括人與人在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生產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人類生存生活的理念和方式。不同的文化生產力水平決定不同形態的社會文化,也使文化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異。其中文化生產方式是文化生產力水平的決定性因素。④語言、文字、印刷術、影視媒體被認為是深刻促進人類文化生產方式變革的四種媒體技術,它們改變了人類保存、傳播和創造文化的根本思想和方式。在文字產生之前,人類通過口頭語言、體態語言或直接經驗進行交流,受到時間和空間局限,文明發展緩慢。人們根據觀察和經驗,創造文字或符號來指稱事物,用語言描述事物的屬性及變化特征,闡述事物發展的規律,語言中的字、音、詞、義以及豐富多變的語法結構,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符號化的客觀尺度,表達了人類經驗的全部范圍,能夠書寫的文字更是促進了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保存與發展。印刷術尤其是活字印刷術誕生后,突破了文字書寫速度慢、效率低的障礙,人類文化得以更好、更快、更廣泛地傳播。攝影術、電影誕生后,人類文化不再僅僅是被抽象地保存與傳播,更能直觀、生動地再現現實,使人類的認識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展了認識的眼界,更改變了認識的角度。電影不僅能有效地保存文化、傳播文化,還能生動地輔助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的效能。如孫明經先生在《中國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個小實驗中》所述,“有了文字,人類不必再結繩記事,獲得了記錄的自由。有了現代的影音工具人類可以不必再受文字的限制,獲得進一步的記錄自由與傳播自由。高度發展的現代文化,才得留真歷久,深入廣傳,拓破語言文字的隔膜,超出時間空間的限制。”⑤文化生產方式與媒體技術相互推進的中介是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需要促成文化教育中變革因素即媒體技術的理論與實踐。文化生產方式與媒體技術的發展呈雙重變奏的方式,文化與技術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向更高層次發展。通俗文化教育是電化教育最早實踐領域,現代傳媒的特點使電影教育在教育領域獨領風騷,成為生動體現文化傳承與文化創造功能的先進教育方式,引領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人們將目光集中投向引發文化變革的媒體技術時,對電影的研究熱情高漲,形成獨特的技術研究領域——教育電影。隨著教育電影的推廣普及,電化教育完整理論和實踐領域最終形成,當文化生產方式發生轉型,人們的文化觀念和文化生活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新時代宣告誕生。電化教育的生動實踐就體現在這種文化與技術的雙重變奏上。
新教育的理想——電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升華
中國電化教育是以現代媒體為條件,開展廣泛的新教育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促成現代文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體現了民主主義教育思想,也寄托著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理想追求。電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得到升華。民主主義教育極力批判教育與生活脫節、學校與社會脫節的不合理,認為兒童應該通過具體的活動,不斷思考并取得進步。成長是一個逐步習得、富有意義的思想過程,學校要為這個過程負責,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控制他們成長的過程。為了使兒童成長過程與社會發生聯系,課程應建立在相關社會作業的基礎上。為了使教學同生活、活動、經驗發生聯系,直觀手段的教學受到重視。電影、幻燈等媒體的誕生為這種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民主主義教育啟迪了人們新教育、新社會的理想,從而不斷進行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進,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電化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形式體現了民主主義教育思想。新文化運動后,中國在推廣普及教育時較多地使用了電影、幻燈等直觀教學手段。30年代后中國電化教育有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出現關于電影和播音教育的書籍。當時的中國各方面基礎還較為薄弱,電化教育發展缺乏充分的經濟和技術支持。盡管如此,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人們對民主社會與民主教育理想的追求,使電化教育發展擁有了持久的動力。教育現代化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早期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內容包括教育的世俗化、實用化和科學化。1921年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大力推動教育的世俗化、實用化和科學化。1923年陶行知等人開展平民教育、農村教育工作,力求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大學”的教育實踐,力求教育的實用化;中華教育改進社開展心理學研究,改進教育研究手段,力求教育的科學化。由于電影、幻燈等媒體的傳播功效,用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均有重大輔助和改進作用。關于電影、幻燈、播音等的系統研究,也逐漸形成了一門專業——電化教育。電化教育是當時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當時的教育現代化,追求教育世俗化、教育實用化和教育科學化,也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普及電化教育,就旨在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⑥
歷史研究對教育技術促進文化教育發展的啟示
通過對電化教育歷史發展過程中文化與技術雙重變奏過程的研究,對教育技術或信息化教育發展有以下兩點啟示。其一,教育技術或信息化教育要以傳承和創新文化為首要任務。民主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是社會進步和改造的基本方法”。為了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教育致力于發展新思想、新形式、新內容和新方法,并持續地通過教育自身改造新社會。電化教育正是中國新教育的重要內容。電化教育自誕生起服務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促進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進,不斷發展為廣播電視教育、學校電化教育和計算機網絡教育,為教育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大作用。當前社會文化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型,作為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的制高點和突破口,教育技術或信息化教育應秉承其傳播和創新文化的傳統,立足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依托信息技術在內的各種工具手段,使其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乃至于社會信息化的中堅力量。其二,教育技術或信息化教育的發展遵循技術與文化雙重變奏發展的規律。電化教育從手段發展到蘊含民主教育及教育現代化理想的教育形式,繼而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發展為教育技術或信息化教育,生動體現技術與文化相互促進的雙重變奏規律,在此過程中教育技術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正是在這種目的與手段、技術與文化的不斷雙重變奏中,教育技術不斷革新,教育技術領域不斷深化和拓展,也深刻促進了技術文化及教育文化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遵循技術與文化雙重變奏發展的規律,既要充分相信技術是文化生產方式和文化創新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也要認清技術應用只有扎根于傳統文化,在促進文化生產方式變革和文化創新過程中才能發揮其潛力,教育技術或信息化教育才會繼續在推動中國教育和中華文化發展和創新過程中表現出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