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程亮 常蕊 單位:安徽科技學院科研處
地方農業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意義
高等學校是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的社會組織。但目前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特別是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如何解決?實踐證明,產學研結合能融科研、生產、教育為一體,通過三者的一體化,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企業和社會適應的人才,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因為學校只有通過產學研合作才能把握行業產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才能根據行業產業發展的需要,改革辦學體制,優化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適應性。此外,產學研合作對提升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機制,產學研合作是通過工讀結合和研讀結合的途徑,以崗位和研究項目為結合點,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統一起來,他的最大特點是利用了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程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效結合起來,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培養的人才素質高、能力強,可以直接上崗,而且深受企業和社會的歡迎,從而大大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深入推進產學研工作,是提高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服務地方,建立與區域地區互動發展的模式是農業院校獲得生存基礎、增強辦學活力、實現自我價值的保證。隨著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高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眾多的競爭要素中,科技創新能力無疑是一個核心競爭要素。高校如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實踐表明,閉門造車不行,必須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很多大學科技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都得益于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具有典型意義的有浙江大學模式、華中科技大學光谷模式、西北農業科技大學“農家大院”模式、廣東省部產學研合作模式等,因此只有積極深入地推進產學研合作,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才會顯著增強。
地方農業院校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的實踐探索
作為一所具有60多年本科辦學歷史的農業技術師范院校,長期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安徽科技學院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和地方有關科技創新政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科研服務經濟建設”的宗旨,本著“發揮優勢、體現特色、創新管理、服務三農”的思路,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時,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以產學研結合為主要載體,開展扎實有效的科技服務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產學研合作成果。探索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以鳳陽縣小崗村為試點,將小崗全國首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建設與學校的教學生產實習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及大學生創業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把大學生創業融入產學研合作,構建了“產學研創”的合作新模式。在安徽科技學院科研人員的指導和創業大學生的帶動下,小崗村雙孢蘑菇生產基地已具有一定規模,為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學校立足于學科和科研優勢,為地方培養了為數眾多的扎根基層、服務新農村的優秀人才。調查顯示,安徽省縣(區)以下基層農業部門17%的技術人員和全省職業中學15%的專業課教師是安徽科技學院畢業生。同時學校主動承擔起安徽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訓任務。為周邊市縣村支書舉辦科技培訓班,積極推進滁州“一村一名大學生”人才培養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搭建與地方市縣科技合作平臺。學校分別與滁州、蚌埠、懷遠、鳳陽等市縣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蚌埠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生產力促進中心”也在安徽科技學院掛牌成立。校地圍繞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領域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全面構建產學研戰略同盟。學校依托“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崗位專家”、“農業科技專家大院”、“企業科技特派員”科技平臺,培養高層次技術和管理人才,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高校院所為技術依托的產學研戰略聯盟,為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政府和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安徽科技學院與懷遠縣聯合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目前已升格為“安徽蚌埠科聯技術轉移中心”。學校還先后與相關企業共建了“安徽省精準施肥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安徽省有機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糯米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甜葉菊育種與栽培工程技術研究技術中心”等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和研發中心,開創了校企科研齊頭并進、互惠雙贏的新局面。與企業聯合開展項目申報與研究。近年來,安徽科技學院與企業聯合申報并承擔了167項應用性項目,這些項目的研究不僅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為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而且帶動了相關學科發展,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長期以來,安徽科技學院建立了兩類示范基地:一是集教學、科研和推廣于一體,以試驗研究、技術集成和成果展示為主的技術集成型示范基地;二是突出實用技術示范與推廣,以科技普及為主,依托面上重點科技推廣項目建立的技術示范型科技推廣基地。基地的建設和運行,有效整合了地方政府、學校和基層農技三支力量,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和升級。近年來,以這些基地為依托,精心培育出玉米、飼草等作物新品種10個,產生直接社會經濟效益達5000萬元以上。
積極投身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安徽科技學院以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為契機,與蚌埠市政府建立合作創新、共同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雙方圍繞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決策咨詢、資源共享等主題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廣泛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安徽科技學院設立扶貧專項課題基金,用課題研究成果形式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并選拔一批學有專長的優秀青年教師到地方掛職,把學校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當地,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安徽科技學院在省內率先創立大學生到基層掛職鍛煉制度,已連續10年共選派339名優秀大學生擔任村科技副主任和企業經理助理,有效促進了學校人才和技術向農村、基層的順暢流動。⑩為區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決策咨詢服務。安徽科技學院充分發揮在人文社會科學、農業經濟管理、村鎮規劃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針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研究,為政府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建議和政策咨詢,為地方政府當好高層次的參謀助手。近年來,學校在農村扶貧、農業經濟政策、農業與農村法律、農村合作組織、明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