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病理學論文
統計結果與分析
1.B超檢查總體情況概述
886名教職工B超檢查表明,正常為704人,占總人數的79.5%;異常為182人,占總人數的20.5%。與韋曉英[1]、傅家娥[2]、楊俊香[3]等曾經報道的結果(B超檢查異常率為35.38%)相比較,低于他們的統計結果,體現出我院教職員工的身體健康水平較高。但是,在B超檢查出的疾病中,脂肪肝檢出率最高,達到8%,處于古萍[4]、孫曉潔[5]報道的7.14%和10.16%二者之間,真可謂有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意。其次為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腎囊腫等疾病,這些與文獻報道情況基本一致,肝囊腫B超檢查異常率最低。脂肪肝(fattyliver)查出率高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1)肥胖(obesity)人群:肥胖是誘發脂肪肝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肝組織活檢資料研究發現,約有50%的肥胖癥患者有合并脂肪肝,可見控制體重在一個比較適當的范圍之內,會對預防脂肪肝產生重要影響。控制體重的途徑是多樣化的,如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控制食物的攝入量、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等。(2)營養過剩者:營養過剩,尤其是偏食葷菜、甜食的人,由于過食高脂、高糖食物,使肝臟負擔增大,干擾了對脂肪的代謝,使平衡狀態發生紊亂,造成營養過剩性脂肪肝。對于營養過剩而導致脂肪肝的應對措施就是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酗酒等),控制飲食攝入量,科學合理搭配膳食。(3)營養不良者:營養過剩可以導致肥胖,容易誘發脂肪肝;但是如果一味節食,導致營養不良同樣可能會誘發脂肪肝。人為地節食、長時間的饑餓、神經性厭食、腸道病變引起吸收不良、熱能供應不足、蛋白質供應低下,導致脂肪動員增加,大量脂肪酸從脂肪組織釋出進入肝臟,使肝內脂肪蓄積而造成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因此控制飲食攝入量與科學合理搭配膳食是對立的統一體,不可顧此失彼。(4)活動過少的中老年人:進入中老年之后,由于生理機能減退,內臟功能退化,代謝功能下降,若活動及體育鍛煉減少或者嚴重不足,體內脂肪轉化為能量隨之減少,過剩的脂肪易于堆積肝臟而形成脂肪肝。中年人是教學科研的生力軍,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如果忙于工作、埋頭科研,忽視參加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導致工作與鍛煉嚴重失衡,也會誘發各種亞健康帶來負效應。因此無論是中年學術、科研骨干,還是離退之后的老年教職員工,積極參與適合自身特點的各種體育鍛煉活動,對于預防疾病,保持健康體魄意義重大,不可小視。(5)其他:患肝炎、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疾病,藥物中毒、化學物質中毒、孕婦及某些家族性代謝性疾病均有可能導致脂肪肝。可見脂肪肝的誘發因素有多種,需要我們根據自身實際進行積極預防,如果機械照搬或者一味模仿都是不科學的。
現代醫學認為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一般而言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常可恢復正常。結合高校職業的特點,我們認為脂肪肝檢出率高可能與職工的工作性質和生活方式有關,如高校職工特別是教學科研一線的教師,工作和家庭生活負擔較重,生活幾乎是典型的教室(實驗室)-家庭“兩點式”,體力和體育鍛煉活動較少,容易造成營養過剩,脂肪堆積。2010年發布的《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顯示,作為近九成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知群體、高校青年教師都是高壓人群,72.3%的受訪者直言壓力大。有青年教師自嘲為“工蜂”、“知識民工”,他們坦陳現在身心“不堪重負”。中山大學法學院37歲副教授谷德近在家墜樓,其在墜樓前夜寫下的辭職書提及“工作壓力太大”[6]。新近又有社科院杰出青年學者張暉36歲病逝[7]。同事對其評價“干活確實是個拼命三郎,……平時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平時我們打球,他都基本上不參加。”張暉畢業于南京大學,是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編輯部的副研究員,是個杰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但是學術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的身體嚴重透支,不堪重負,最終導致英年早逝的悲慘結局。無獨有偶,37歲的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副研究員張哲也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人世[7]。對于此類不幸事件,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教訓,注重和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必要的相互走動,禮尚往來,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應該加以區分,不能因為請吃請喝在犧牲休息和運動時間的基礎上,又為損傷肝臟增添了濃濃的酒色,少量適度的飲酒有助于健康,但是酗酒或者飲酒過量對于肝臟帶來的損傷不可小視。高校中的管理人員除了坐班時間長、活動少之外,你來我往的應酬在所難免,喝酒更是應酬中少不了的一個環節。根據現代醫學調查研究發現,酒是脂肪肝的最大禍首,長期飲酒,導致酒精中毒,致使肝內脂肪氧化減少,慢性嗜酒者近60%發生脂肪肝,20%~30%最終將發展為肝硬化。高校教職員工絕大多數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知識層次較高,應該對酒文化的傳承和理解與時俱進,賦予更多保健的新意。
2.不同性別教職工B超檢查結果
對于B超檢查結果而言,按照性別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2)顯示,男性教職工B超檢查異常比例明顯高于女性。如果對于異常情況進行深入研究會發現,男性B超檢查異常主要為脂肪肝。對于其誘發和影響因素在前面已經有所介紹,但是作為男性還有另外其他影響因素,例如作為一家之主,工作和生活重擔的雙重壓力與女性相比較,自然會更大一些,加班熬夜,睡眠休息不足、參加體育鍛煉有限。如果再加上為了應酬社會交際、或者是為了緩解工作壓力,通過一些不科學、不適當的方式方法來應對,如經常性過度飲酒、吃夜宵、吸煙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誘發脂肪肝。作為男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一家之主的重要性,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面對一切,只有以健康為基礎的一切活動,才是構筑未來美好家園奠基石,以健康透支為代價的速成之路,未來未必會通向更遠的前方。女性作為家庭成員也應該了解男性的艱辛,協助男性共同分擔家庭生活負擔,會對減輕男性壓力有積極作用。
3.不同年齡教職工B超檢查情況
對于867名參與體檢的教職工,其B超檢查結果按照不同年齡段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年齡越大,B超檢查出現異常的比例越高。如20~29歲和30~39歲年齡段的教職工出現異常的比例分別是9.4%和9.6%;但是40~49歲年齡段的教職工B超檢查出現異常的比例上升到23.3%,是20~29歲和30~39歲年齡段出現異常比例的2.4倍多。60歲以上的教職工B超檢查出現異常的比例更高,是20~29歲和30~39歲年齡段出現異常比例的4倍左右。詳細統計結果見表3,圖1使B超檢查異常與年齡的關系展現的更直觀。這種隨著年齡的增長,B超檢查異常率顯著升高的現象,究其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會隨之下降,內臟各功能也隨之衰弱,易受入侵毒素的影響,導致各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易引起疾病的發生。此外30-50歲之間的人群,B超檢查異常率出現快速增長之勢,顯然與這一人群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狀態等密切相關。他們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教學科研的主力軍,也是出成果的高峰期,社會責任重大、家庭責任同樣不可推卸,經濟負擔和工作壓力等多重疊加作用,是導致這一結果的直接因素,與其它文獻對中年知識分子人群的調研結果基本保持一致。因此,作為管理者要重視這一人群的工作環境改善,提高待遇,加強運動鍛煉指導,尤其是要鼓勵他們注意勞逸結合,強調心身健康是勤奮工作必備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