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英語教學論文
一、模糊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使用的必要性
1.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倡導一定程度的“模糊性”
根據(jù)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教師在語音教學中不可一味追求學生單音的準確性,而應注意語義、語調(diào)和語流的相結(jié)合;在英語教學的初期,教師不能進行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同時教學,以防學生混淆其中,而是選擇性在傳授一種語音知識的基礎上,并保證學生掌握良好的情況下,使其適當?shù)亟佑|其他口音,為他們發(fā)展交際能力打下基礎。附錄的《技能教學參考表》指出,“聽力教學”旨在模仿語音、語調(diào),培養(yǎng)語感,獲取和處理信息;“說的教學”旨在培養(yǎng)說的準確性、得體性、流利性和連貫性;“閱讀教學”旨在了解信息、豐富知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閱讀技能,在篇章中學習語言知識;“寫作教學”旨在表述事實,交流信息等。由此可見,英語教學大綱在“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指導思想中,并不要求老師把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到某一個確定的程度,而是盡量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不一味地追求學生對語言掌握的“精確性”,而是“準確性”。這樣不但有利于更科學地指導教師進行合理的英語教學,也有利于照顧到不同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學生。
2.教學流派紛呈,使得教學方法具有“模糊性”
英語教學法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使得數(shù)十種教學流派紛紛呈現(xiàn),其中主要包括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認識法、交際教學法、合作語言學習法、任務型教學法、全身反應法、社團學習法、沉默法、暗示法、全語言教學法等。其中,最古老的“語法翻譯法”始于中世紀。盡管歷經(jīng)千百年,新的教學法層出不窮,但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在推崇和使用新型教學法的同時,并沒有將這些古老的教學法推出歷史的舞臺。此外,教學法之間沒有永恒且明確的分界線,一些教學法體現(xiàn)著承前啟后的關系,如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交際法;翻譯法→自覺對比法→認識法。一些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充當促進者,鼓勵學生進行獨立學習;一些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老師充當呈現(xiàn)者,為學生傳輸知識,但不排除師生在課堂中的互動。這樣的分類看似將教學法分成兩種相互對立的派別,但是沒有一種課堂會永遠呈現(xiàn)出單一的以老師為主導或以學生為主導的格局,教師應當根據(jù)不同的課堂情況、學習內(nèi)容、教學目的,使主客體之間適當轉(zhuǎn)換,汲取各種教學法之精華,交替使用。
二、模糊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教學題材選擇的模糊性
教材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大重要源泉,它籠絡了聽、說、讀、寫等綜合知識。但是,很多教師和學生往往拘泥于教材的內(nèi)容,把時間全部用于教材、背誦知識點甚至全篇課文與詞匯中,以為把教材、習題背得滾瓜爛熟便掌握了英語的真諦。但是,美國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Chomsky)在《句法理論的若干問題》一書中曾介紹過語言能力是指說話人或聽話人具有的關于自己的語言的知識,是指對語音、語法、詞匯及其篇章等語言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運用能力,而不是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要素的簡單綜合。它要求把相關的事物、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事物(或因素)都考慮進去。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過程中,要在抓好這三大要素的基礎上,廣泛獵取學習材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加強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加強英語的實際操練和運作,而非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做了試卷的奴隸。也不應該只強調(diào)單一的語言知識,而是“模糊”界限,使得各種能力相互貫通,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效果。
2.語言教學的模糊性
現(xiàn)代外語教學更加注重開放性和包容性,鼓勵和引導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教師在為學生傳授精確的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模糊性的應用,來倡導開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同一題材、同一問題,不同的學生不應該享受既定的千篇一律的答案,而應該有不同的見解。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多選用開放性的題目,鼓勵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盡可能給出更多的答案。以翻譯教學為例,同樣一句話,100個學生可能會有100種不同的翻譯方法,老師可以在提供參考答案的基礎上,挑選優(yōu)秀的翻譯案例,讓大家注意和學習語義的模糊性和譯文的模糊性等原理,使譯文最大程度地貼近原文。又以教授英語作文為例,傳統(tǒng)的英語教法是為學生提供優(yōu)秀范文,教師鼓勵學生多背范文,在考前為他們提供作文模板,例如“Firstly,secondly,furthermore,lastbutnotleast”,結(jié)果幾乎所有的學生所作的作文都只有同一種套式,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的思維永遠框在這種無形的枷鎖之中。而模糊性的作文教學倡導學生各抒己見,在合理安排文章結(jié)構(gòu)的同時,走出既定的條條框框,將英語作為一種表達工具,從而做到真正的運用自如。
3.使用模糊語言來創(chuàng)立優(yōu)質(zhì)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多種多樣,不管形式千變?nèi)f化,它的目的應在于促進評價對象的發(fā)展,應盡量排除對評價對象造成身心傷害的因素。對于學生學習成果以及學習態(tài)度的肯定與否,直接來自于教師給予的適時評價。恰當合理的評價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當、過于苛刻的評價是對學生自身的一種否定,不利于學生長期的自我發(fā)展。例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對于每一個勇于發(fā)言的學生,教師應當多用“excellent,good,notbad”等模糊詞對學生的學習精神進行肯定。對于不盡人意的回答,不能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而是應當先揚后抑,對其好的方面進行肯定,對需要改進的部分進行適當評價后,用例如“Youneedmorepractice,Ibelieveyoucandobetter”等緩和型模糊語進行鼓勵。學生一般比較注重老師的評價,對于一些學生來說,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就猶如圣旨,倘若老師對學生都失去信心,在其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火上澆油”,對于學生來說無非是一種摧殘。此外,評價機制中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等級評定。A、B、C、D或者優(yōu)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之間不應該有明確的分界,倘若90—100分之間為“A”或者“優(yōu)秀”,那么獲得89分的學生就屬于“B”檔或者“良好”了么?學生大多不希望被劃上等級之分的烙印,而希望被老師一視同仁。以此看來,教師應當將評價機制模糊化,也就是說,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分數(shù),但不把分數(shù)甚至學生明確地分成三六九等。
三、結(jié)語
模糊語言形象生動,具有委婉、含蓄、靈活等特性。將模糊語言的原理和思維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可以恰到好處地緩和教學上的一些矛盾,提高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靈活性。通過模糊語言與外語教學的結(jié)合,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安排英語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學習自信心。英國語言學家厄爾曼曾說,語言詞匯中的模糊性在某些情況下是一種障礙,在另一些情況下卻是一種優(yōu)點。英語教學正是要發(fā)揮這些優(yōu)點,以避免唐突、突兀的教師話語給學生和課堂活動造成的不便和矛盾,將課堂微妙化、靈活化。
作者:林瑩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