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教育論文
一、泥塑基礎教學
泥塑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可以說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練習平臺。但是,其也有一些局限,如果一味學習泥塑那么使用的材料就很單一,學生很難接觸到其他材料,更不用說廣泛運用其他材料了。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不能停留于表面的賞心悅目,如材料和形式,更要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凝結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緒。但是,藝術審美和思想感情的表達建立在創作者扎實的基本功之上,此外還需要一個能夠表達這種感情的載體,即材料。因此,雕塑不僅包括泥塑,其他材料也可以很好地表現藝術審美。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對其他材料的使用,讓學生了解和認識這些材料對于其今后的發展有很好的作用。
一件藝術品不僅需要創作者的才華和藝術洞察力,更需要特定的材料傳遞美感。合適的材料會將作品的精神內涵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因此,越來越多的雕塑家將目光投向對材料的選擇。對于材料的選擇不能僅僅停留在泥土的味道、銅的滄桑上。教師深入分析優秀藝術的精神內涵,將使用新穎材料的作品介紹到課堂中來,引導學生用創新的目光擇取材料??巳R茲•奧登堡在這方面樹立了很好的典范,作為波普藝術運動中的領袖人物,他用軟質的材料創作雕塑作品,刷新了人們對于藝術材料的概念,如《覆蓋著美麗皮毛的冰淇淋》《軟廁所》《軟打字機》??梢哉f,克萊茲•奧登堡用獨特的材料傳達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將藝術和審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和恰到好處,由此向傳統的藝術做到了告別。
二、重視中國傳統雕塑
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喜歡用西方的例子進行教學,對中國傳統的雕塑比較忽視。中國古代的雕塑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雕塑,這個時期產生的作品是很好的藝術典范,如云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又如,唐時的《盧舍那大佛》以及《昭陵六駿》。中華民族應該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和美學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中國傳統的雕塑藝術引入課堂,對其加以分析和解釋,讓學生在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精華,更好地進行學習和創作。
三、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雕塑作為一門藝術,其教學也需要創新意識。教師要用敏銳的目光把握教學,了解當下藝術發展的趨勢,全面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創新在雕塑教學中的重要性
創新是對藝術的再生,它會創造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觀念和方法。而懷疑、否定以及批判則是創新的重要前提。我們可以用自己之前的理論和知識作為創新的前提,對現有的一切進行重新審視并創造作品。一件好的藝術品應該是雕塑者獨特思維的展現,如果只是用之前的方法和觀念創作就故步自封、毫無新意。因此,創作者要求變、求異,這樣產生的作品才會有新意和高層次的審美,才是雕塑者創新思維的結晶。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教師轉變觀念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首先,教師自己的觀念要改變,這樣才能帶領學生。教師不能將課堂看成自己的主陣地,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不要自己一味講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要努力培養,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另外,實行互動式教學,師生之間要加強溝通和交流,教師不要一味講解前人的觀點,而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培養思維的獨立性。以往的教學機械地灌輸知識,學生只是接受,缺乏自我思考和表達觀點的空間,課堂成為權威觀點的陣地。權威的觀點是教材的主要內容,教材缺乏充足的材料,這些知識很長時間內很少有改動,是僵化的。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思辨。
3.創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
學生主體意識只有在活潑、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中才能被喚醒,教師應該運用各種條件創造這樣的氛圍??梢哉f,良好的課堂環境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以往的教學信奉“師道尊嚴”的觀念,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教師凌駕于教學和學生之上,忽視學生的感受,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殊不知,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只有在良好、充滿生機的課堂氛圍中才能得到培養。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溝通。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他們的情感、思維、行為都是有差別的,都有著巨大的潛能需要教師去激發。教師應該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用情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激發學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4.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教師要經常介紹一些優秀的作品讓學生鑒賞,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把隨堂欣賞的內容與實踐創作設計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吸收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提高表達和表現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這樣他們就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揚長避短。當自己的作品優秀時,學生的自信心會大增;當自己的作品不足時,學生可以向其他同學學習。
四、結語
雕塑教學時中學美術教育的重點之一。教師不僅要注重材料,更要進行創新教育,吸收中外一切優秀藝術品的精髓,這樣才能將雕塑教育做好。
作者:聶裕榮 單位:廣東佛山市大瀝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