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地方高校通識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通識教育重視不夠
由于對通識教育理念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缺乏正確而深入的了解,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理念上存在著一些偏頗,認為推行通識教育是綜合性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而地方高校由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因此應將重點放在主抓專業教學,強化實踐與實訓,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等,甚至有少數地方高校對通識教育持觀望態度,對通識教育重視不夠。
2、通識教育目標不清晰
地方高校存在對通識教育的目標不清晰、不明確等現象。部分管理者認為通識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具體的課程設置就是公共選修課加上公共必修課;還有部分管理者和老師認為實施通識教育的目標就是要理科的學生有點文學藝術修養,文科的學生懂些自然科學知識;甚至少數地方高校只是為了應付通識教育的要求而開設一大批通識意義不大的課程供學生選修,課程內容雜亂,課堂上僅僅向學生進行“填鴨式”的講授,無法起到通識教育應有的作用,背離了通識教育的本質與核心目標。
3、通識教育實踐模式單一
對于大學通識教育,需要反思的不僅是認識上的模糊與概念的混淆,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同樣值得深思。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實施中的首要問題是不從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實際出發,不從本校的定位與培養目標出發,盲目模仿,趨同現象嚴重,對國外某些名牌大學和國內知名大學的教育模式照搬照抄,使得通識教育模式嚴重單一化。
4、通識教育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專業設置、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相應師資力量的角度出發,不同院校根據自身專業的特點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在構成上有很大區別。文科院校以開設人文和社會科學類課程為主,而理工科院校以開設自然科學或科普類為主。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以興趣為特色的課程相當有限,學生難以根據興趣來選擇通識教育的相關課程,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導致學生對某些課程不感興趣。
5、通識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通識教育課程對教師的知識背景、學歷結構、學術水平、人文素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屬于過分專業化教育,地方高校從事通識教育的教師人數少,且不能很好地駕馭和承擔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薄弱的師資力量嚴重制約了通識教育的推進與改革。
二、改進地方高校通識教育的對策
1、提高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通識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理念,即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建構。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在教育理念上要敢于創新,要與時俱進,吸取具有生命力的新理念,改變目前高校仍然存在的過分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高校應開展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逐步提高通識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2、構建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地方高校應根據目前高等教育中過分專業化教育的弊端,提高認識,科學規劃,建立一套符合地方高校發展的跨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不能將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對立起來,將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實現有機融合。專業課程是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某一學科的學術精神與素養以及技能的訓練,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通識教育的理念。通識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讓學生領悟知識領域間的融會貫通,因而,構建跨學科綜合的課程體系是通識教育課程實施的必然途徑和不二選擇。同樣很重要的是,要設置通識教育課程的專門組織機構,這個組織機構應該橫跨各學科專業的校內學術組織,負責構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并由各學院各學科共同承擔。
3、加強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就教育過程的本質和教師的作用來說,教師處于教學主導地位,這是由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在通識教育的實施環節中,師資是關鍵。而通識教育的內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外,更需要對科學與人文有一種統一認識,達到文理通融,具有扎實深厚的文化修養與和學識功底。其一,要求教師有繼續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觀念,在自我學習中不斷更新、補充和擴展知識結構;其二,可以通過承擔課題、學術交流等方式來加強對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和交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素養。其三,通過培訓、進修、交流與訪問學習等形式給予教師進修提高的機會,加強對通識教育教師的激勵,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4、重視隱性的通識教育
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隱性教育之一,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的校園氛圍、文化理念等都是通識教育開展的有效途徑。如不同學科的講座可以極大地豐富人文與科學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長學生的見識,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課外閱讀、文化沙龍等對于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和啟迪思想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是多樣化的,遠遠不只是局限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理念等隱形的教育資源都可以使通識教育的推進事半功倍。
作者:王瑜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