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會計審計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于1996年12月26日,公布了《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十號—審計重要性》.
審計重要性原則是根據會計重要性原則來的。它是為規范注冊會計師在會計報表審計中運用重要性原則,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根據《獨立審計基本準則》制定的.
重要性原則,基于獨立審計的目的,主要對債權人、財稅機關、銀行、證券交易所、投資人有提供評價和決策資料,發揮獨立審計的譽證作用。注冊會計師在執行會計報表審計時,必須關注審計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英語稱為materal,直譯為“分量”,在美國是指重大而要緊,重大到足以影響財務報表使用人的評價和決策,構成財務報表公允表達的資訊.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對于重要性曾作如下的說明:“財務報導僅僅關注是否足以影響評價或影響決策的有意義的資訊”。會計學中重要性的概念具有相對的意義,并無經驗法則能夠直截了當地指出某一項目具有分量,某一項目沒有分量.怎樣將重要性的概念,引用到注冊會計師的會計報表審計是當前注冊會計師面臨的最復雜間題之一。
重要性的概念是指會計報表有整體或個別項目存在錯報和漏報而可能對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產生不良影響的程度.通常一個會計報表項目是否重要,可根據其對凈利潤、營業收入、凈資產或總資產的影響程度來判斷。不同規模的企業,如大、中、小型企業,其會計報表項目的重要性,有其不同的標準,一個特大型企業的會計報表中金額,以百萬元為單位,十萬元或許已認為并無重要性了.用公司會計報表中檔當重要的項目,可能不是乙公司的重要項目。例如,毀損了未曾投保的存貨,價值100,。00元的損失,或許為一年凈利潤的50%,總資產的10%。在判斷重要性時,所涉及的相對金額,值得慎重考慮,但并不是必要的支配因素。例如,某公司出售資產于其關聯公司中成員,而后者又將原資產轉售給某公司,牟取利潤,這種關聯人交易,則金額很小,但仍估評化公開披露,因為這種交易暗示了可能的利害沖突。因此,在判斷重要性水平時,質和量兩個標準都應考慮.
美國會計學會對鑒定重要性的方法,曾有詳明的解釋:“某項目的重要性,得以項目的數量決定,以項目的性質決定,或以項目的質、量兩者合并決定,如果具有理由相信這一項目的內容,將影響消息靈通人士的投資決定,就應該認作具有分量.”這就是說,某一項目的重要性,其數量或性質如何,將由其數量或性質是否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投資決策來確定。
“審計重要性”準則第十一條規定,判斷重要性水平由以下主要因素來綜合考慮:
1.有關法規對財務報表的要求;2.被審計單位的經營規模業務性質;3.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的評價結果;4.會計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5.會計報表各項目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
上述因素只能確定會計報表某一項目重要性的數量和性質,但還不能最后確定其重要性水平。要確定其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選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即選用總資產、凈資產、營業收入或凈利潤等,兼用固定比率或變動比率等確定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但這個比率是否具有重要性水平,還要根據專業判斷,判斷這個比率是否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投資決策,來確定其重要性水平。
審計重要性原則的運作,歸根結蒂是由會計報表某一項目是否影響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來確定其重要性水平。其具體操作要求是:首先,注冊會計師在計算其重要性水平,會計報表某一項目與總資產、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等的比率;其次,要查明這些比率發生的具體情況,第三,對其是否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進行專業判斷.
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是:審計重要性水平高,審計風險就低;反之,審計風險就高。這是因為,評估審計重要性水平高,注冊會計師就要擴大符合性測試范圍,或追加符合性測試程序,以及修改實施的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用更多的時間,更大的范圍,采取較多的詳細審計方法,使審計風險達到可接受的較低水平.如果,評估重要性水平低,采用詳細審計的時間少、范圍小,那么就可能出現較高的審計風險.
由此可見,審計重要性水平評估正確與否,將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結果和質量,它與注冊會計師的信譽,是否取得公眾的信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