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會計審計
一、內部審計的定義
1947年國際內部審計協會發表第一個內部審計定義:“內部審計是建立在審查財務、會計和其他經營活動基礎上的獨立評價活動。它為管理提供保護性和建設性服務,處理財務與會計問題,有時也涉及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從第一個內部審計定義開始至今,內部審計的定義經過了7次修改和完善,這些不同時期的變化和發展,記錄了內部審計發展的足跡。
由于國際商業環境的不斷變化和內部審計職業的實際情況,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為適應內部審計形勢發展的需要,全面闡述了內部審計的第七次定義: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活動,其目的在于為組織增加價值和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它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
從上述新定義中,可以看出這次內部審計的定義較好地反映了目前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內部審計應擔負的職責,突出了介入風險管理和高層管理過程的職業要求,并且首次提出了內部審計“增加價值”的內容。
二、銀行內部審計的價值
銀行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價值創造進行的,從提供存、貸款業務、融資業務、中間業務以及各種表外業務、人力資源活動、企業文化等等一切都是為了價值增值。而銀行內部審計同樣也是為了增加價值。凡是能使銀行價值增值的領域,都應該是銀行管理層關注的焦點。銀行內部審計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其直接服務于銀行各種業務的快速、健康發展。銀行內部審計的價值主要表現為:
(一)社會價值
銀行內部審計發展的內在需要和最本質的目的就是通過審計行為,不斷改善銀行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加銀行價值。銀行內部審計應以體現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風險控制為主線的業務和管理流程再造為核心思路。銀行內審的社會價值正是銀行內部審計部門通過履行監督、服務支持和流程管理等職能,對業務進行全方位監控,幫助銀行改進管理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社會公共價值。這種價值是無法用數字計量的,對銀行而言,更多的體現在業務流程的優化、柜面服務效率與質量的提高、風險控制得當獲得的客戶認知度、忠誠度、滿意度,以及由此帶來社會形象的提高和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
(二)經濟價值
比爾.貝克特(BillBirkett)在《內審職能體系》一書中指出:價值問題將會取代獨立性來支配內部審計工作,對于內部審計來說,一方面,過去為組織增加價值的工作做得不夠;另一方面,內審工作能為組織增加價值這一事實往往受到忽視。花出去的每一分錢在賬上有記錄,是看得見的。節約下來的錢在賬上沒有記錄,只能通過對比來反映。銀行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內部審計手段和方法,從源頭上盡最大可能在風險發生前進行預警防范,使風險得以及時發現和制止,并督促被審計對象采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使可能的損失不致演變成為實際的損失。銀行內部審計部門雖然不直接創造價值,但卻為企業價值穩定和增加提供重要的保證。不損失某種意義來說也是一種收益,實際工作中,有個別管理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片面認為內審部門只花錢而不創造價值,把內部審計看作是業務發展的“絆腳石”,從而忽略內部審計部門應有的地位。
金融局勢復雜多變,各種衍生工具和高風險銀行產品以及傳統業務帶來的安全隱患可能會隨時爆發,銀行不斷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操作風險和外部詐騙風險等,風險控制和防范難度不斷增加。如果哪家銀行只是盲目擴張業務,而不重視銀行內部審計的價值和重要作用,將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案件或事故的發生,直接吞噬已經實現的價值,輕者會增加經濟資本占用,擾亂正常工作秩序,削弱或影響經營目標的實現,重者則可能會直接導致這家銀行的毀滅。
1995年2月27日,有232年歷史之久的世界首家“商業銀行”巴林銀行被英格蘭央行宣布倒閉。筆者通過這個經典案例,從內部審計的視角,來分析探討銀行內部審計的價值問題。巴林銀行存在重大的內部控制缺陷,導致其風險管理嚴重失控,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首先,從業人員不具備職業勝任能力。1993年,年僅26歲、無交易執照,幾乎無衍生品方面專門訓練的尼克里森被任命為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有限公司(BFS)的結算部主管兼場內交易經理,其明顯缺乏從事衍生品交易的職業勝任能力。
其次,崗位安排違反崗位分離原則。巴林總部安排里森為BFS的場內交易經理兼結算部主管,而這兩個崗位屬于不相容崗位,根據內部控制原則,前臺交易和后臺結算兩崗位必須由不同的人擔任,前后臺分離才能進行有效地約束。
再次,監管方式模糊監督作用失效。按巴林銀行的管理體系,里森應向南亞地區業務經理西蒙、日本巴林證券主管邁克、倫敦巴林銀行金融成果部負責人羅恩匯報工作。
但這種職責模糊的監管方式毫無監督作用,讓里森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理自己的業務。
最致命的一點正是高級管理層受利益驅動,漠視內部審計的價值,對審計結果不重視、不整改,沒能及時采取措施減輕風險發生。巴林銀行曾有一個內部通訊,對交易與清算角色的混淆問題可能引起的大災難提出關切。但此關切卻被忽略;在1994年第3季度總部對BFS的內部審計中曾指出BFS體制安排可能會對其經營造成風險,但之后卻未及時出臺補救措施。巴林銀行董事長彼得•巴林還直接發表言論“若以為揭露更多資產負債表的數據,就能增加對一個集團的了解,那真是幼稚無知。”由此直接否定了對資產負債表進行審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述一系列問題終于使這家銀行付出了毀滅性代價。
巴林銀行倒閉事件、投行巨擘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不計風險擴大盈利的破產之路、以及當前華旗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的重重危機,這些無一不折射了一個重要論斷:只有關注銀行內部審計的價值,重視內部審計的結果,不斷完善內控制度,才能有效發揮內部審計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實現銀行各項業務高效、穩定、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