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欞紋樣的運用與啟發
本文作者:周會科、譚良斌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窗欞紋樣大致可分作平欞及菱花兩種;最簡單的平欞當推直欞或版欞(如圖1),破子欞(如圖2);其次是斜或正方格眼;再復雜一點的是什錦窗,又稱步步緊(如圖3)。每當欞子太空之處常加花頭如工字臥蠶花草方勝等(如圖4)。以上數種欞紋全平直不彎。拐彎的稱拐子紋,最常見式樣是燈籠框;此外尚有冰裂紋,正卍字,斜卍字,亞字,盤長,井口字,回字等。又有圓框內作平欞或平欞內作方圓光者。又有將欞子作成各種寫生花者,如故宮鐘粹宮橫披上的竹紋欞子[2]。以上所述紋樣只是中國幾千年來眾多窗欞紋樣中的代表,那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紋樣更是多不勝舉。
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窗欞紋樣在當代中國風建筑中的應用
自1929年由當時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施工的中山陵建成時,這第一座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大型建筑組群就采用了傳統的建筑樣式。文化是歷史的映射和沉淀;文化傳統是現代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推動民族車輪不斷向前的動力源泉,而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和沉淀下來的精華。采用傳統的建筑樣式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為了樹立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一直以來許多建筑師都在嘗試中國風的建筑形式,建筑師通常將傳統符號進行加工,采用抽象或簡化的手法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而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窗欞紋樣更是這傳統符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2年落成的香山飯店,是由國際著名美籍華裔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主持設計的一座融中國古典建筑藝術,園林藝術,環境藝術為一體的四星級酒店。盡管香山飯店建成后貝聿銘先生認為因其破壞了香山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而是一件失敗的作品,因此從未再次造訪。但是這座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新古典主義作品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建筑師提供了新的創作方向。這座建筑除采用白墻灰瓦外還大量采用方形、圓形、菱形、扇形窗,并直接采用了如斜方格眼、冰紋等窗欞樣式。尤其在立面處理上采用類似什錦窗的窗欞紋樣作為墻面裝飾,而在大廳的玻璃屋頂的鋼架處理上則采用直欞紋樣。作為貝聿銘先生在大陸的另外一件作品,同時也是其封山之作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是他為其家鄉設計的一件精品。蘇州博物館新館除了和香山飯店一樣采用白墻灰瓦和大量采用方形、圓形、菱形、正六邊形窗外,在其立面和屋頂處理上同樣采用了窗欞紋樣最為常見的方形與菱形的組合(如圖5),而在大廳的玻璃屋頂的鋼架處理上則是采用直欞紋樣與菱形相結合的樣式。在廣受贊譽的深圳萬科第五園的設計上,在一些細節處同樣能夠看到傳統窗欞紋樣的影子(如圖6)。由臺灣著名建筑師李祖原設計的上海世博會臺灣館,在其一側立面上開的三個小窗(如圖7),則是采用冰紋紋樣,窗戶雖小,線條雖簡單,但卻很具傳統意味。
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窗欞紋樣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啟發
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窗欞紋樣是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當代的建筑設計需要歷史積淀作為背景,使這些傳統的元素來反映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4](p20)。窗欞紋樣的美學意義在于闡明了傳統文化及其精神,值得當代建筑師從中引用和學習。
在設計中,建筑師可以直接運用傳統窗欞紋樣到自己設計的門窗之上。也可以將其拓展運用到建筑的其他部位,例如運用冰紋到玻璃幕墻之上(如圖8)。或者對這些窗欞紋樣進行簡化或抽象的藝術化處理,甚至可以提煉其傳統的精神意義,并運用到當代設計中。不僅在建筑設計上可以應用,在城市規劃中例如利用圖底理論觀察這些窗欞紋樣(如圖9),或者一些其他的方法或理論,我們同樣可以受到一些特殊的啟發?;蛘呤窃诰坝^設計中(如圖10),仍同樣具有特殊的意義。
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窗欞紋樣是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之上的,傳統文化也必將會為當代建筑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傳統文化需要現代設計這個平臺將其延續,現代設計更需要傳統文化來為之指引。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建筑師要做到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民族的東西傳承下去,才能使中國當代建筑設計有所突破[4(]P40)。國外的現代建筑,是外國民族的現代文化。其時代性的內容,反映著人類歷史發展的水平;其民族性的內容,只可供其他民族欣賞和借鑒[5]。在整個人類奔向現代化的洪流中,每個民族都能夠也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特色、沿著自己的道路,創造出自己的具體民族性和當今時代性的建筑文化。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2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