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中的工業工程論文
1工業工程學科的發展
綜述工業工程(IE)起源美國,19世紀末作為一門正式的學科出現,它的理論始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完善,從大體上來說,它的發展可以分為奠基期、發展期及創新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IE發展的奠基期,時間由19世紀末至1945年二戰結束。早期的IE從科學管理發展而來,主要研究工程現場,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吉爾布雷斯夫婦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動作研究,提出了一個原則(動作經濟原則)及一個定律(動作定律),并開始了工作疲勞學最早期的研究。泰勒的研究從改進工資制度開始,研究生產企業的一系列的基本管理問題,如人員招聘和培訓、生產進度控制、測定工時、車間組織等。由于吉爾布雷斯、泰勒等人的科學管理成果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效用,在被被管理者廣泛應用的同時,又被工人強烈反對,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幫助資本家進行剝削的手段。所以,在這樣的情況和背景下,為了繼續和推廣研究科學管理的這一理論體系,對其進行更名,更名為“工業工程”。工業工程的科學管理成果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將企業的管理模式轉變成以定量分析為基礎的科學管理模式,為工業工程的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1908年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工程體系誕生了,它是由美國的賓夕法尼亞理工學院建立的,這也標志著正式出現了IE學科。第二階段IE的發展期,時間由上世紀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選用軍事方案時,運用了統計學及運籌學的基本理論,促進了IE的發展,為IE在實際中的應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方法手段,比如管理及生產系統的創新和設計、規劃等。
二戰后西方經濟開始復蘇,很多企業開始采用批量生產及流水生產線的模式,加速了交易市場的形成,也使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競爭的焦點在這個階段也發生了改變,由追求生產效率轉向了追求實力和資本,IE在企業中應用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比如物料運輸、生產計劃、設計工廠、貯存控制、人機工程、質量控制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與此同時,IE的理論體系也由于出現了眾多的現代管理的理論而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AIIE)在1948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為IE在美國的推廣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IE在全美的應用。在此期間IE被成功地引入亞太地區。在戰后經濟復蘇期間,日本引入了IE管理理論,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轉化和改造,創造出了日本獨有的豐田生產方式:準時化等IE技術方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成就。除了日本之外,韓國、臺灣、新加波、香港也加大了IE的轉化和應用力度,使這四個地區發展迅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第三階段為IE的創新期,時間由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上世紀70年代初,IE領域中開始應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及原理,以優化整體系統為目標,研究各個子系統和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它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從而使工程管理擁有更加先進的分析手段和更加完備的技術體系。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為IE的應用提供新的方法,從而促進IE的發展,提高IE的影響力。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信網絡技術的應用,定量化技術成為IE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分析復雜的工業系統,實現了各個環節,如信息、價值等之間的相互集成,為經營者制定決策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IE學科是至今應用的最為廣泛的學科,如服務、衛生、生產、教育、行政、等,所以它還被韓國學者稱為“產業工程”。IE研究的工作系統如圖1所示,對制造業來說,IE的研究對象是工作系統,工作系統的構成要素包括輸入、轉換、產出、反饋調整過程。輸入材料經過IE定量化技術對設備、資源、人力等進行分析,形成產品或者是服務輸出,以時間、品質、成本作為評價尺度對產品或者是服務進行評價,再對輸入材料進行調整,分析。
2工業工程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
隨著現代工業的不斷發展,IE已經在發達國家成熟應用。在歐美發達國家,IE技術在企業中主要應用在工藝技術方面,也就是應用先進制造技術(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的問題。IE在日本的應用較早,已經形成了工業工程的特色應用,尤其是精益生產方式(JIT),它是在二戰之后形成的,因為那時日本的汽車工業面臨“資源稀缺”及受到制約的情況下產生的。日本豐田公司作為汽車生產的大型企業,引進工業工程之后將其成功擴大,這對其他行業的生產起到了引導和借鑒的作用。其他各行業也相繼模仿,引進、轉化并應用工業工程,企業得到了很大發展,成果顯著。對于我國來說,工業工程的起步和應用非常晚,上世紀80年代,工業工程采開始引進,其先進的管理方法才開始在我國應用。比如:系統工程、全員生產維修(TPM)、網絡計劃技術等,企業應用工業工程之后,顯著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工業工程在企業中作為一種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手段和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主要體現為工作研究,工作研究是工業工程最重要的基礎基礎。工作研究又分為方法研究和作業測定兩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消除作業現場一切不經濟的浪費,改善作業環境。工作研究的特點是只需很少投資或不需要投資的情況下,通過改進作業流程和操作方法,實行先進合理的工作定額,充分利用企業自身的人力、物力、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方法研究包括程序分析、作業分析和動作分析。程序分析以整個生產線流程作為分析對象,以流程中具體工序作為最先分析單位;作業分析以具體工序作為分析對象,以工序中每個操作過程作為最先分析單位;動作分析以每個操作過程作為分析對象,以操作者完成操作過程的具體動素作為最先分析單位。三者之間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從粗到細依次完成對整個生產單元的現狀分析。作業測定包括時間分析和標準工時測設定。作業測定是運用各種技術手段來確定合格工人按照規定的作業標準,完成某項工作所需時間的過程。其目的是
(1)科學制定完成某項作業所需時間;
(2)制定和貫徹作業標準時間。它遵守了以人為本原則和競爭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主要表現在該理論適用于任何人,它以工人在實際工作中的較高水平作為衡量的標準,并不是空泛的教條,以實際為出發點,所制訂的標準并不會使工人感覺標準太高難以超越或太低毫無挑戰性,可以使工人不斷進取,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呆板或愚昧最終會被淘汰。競爭原則主要表現在為生產過程中的動作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并以此標準來衡量工人并對其進行獎罰處理,以此來確保工人可以達到這個標準并不斷提高自我、超越這個標準。不斷提升標準,以此來激發工人的進取心,生產效率也會隨之攀升。在工作研究的基礎上,最終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標,制定工作標準,尋求經濟有效的工作方法。工業工程的應用與推廣不僅包括它的方法和原理,樹立工業工程的意識和思想更為重要。工業工程不僅是一種方法技術,它更是一種思想和意識的體現。IE并不包含復雜的數學推導和高深的理論,只要對生產力的提高有利均可被采納利用,集先進的技術、理論、方法以于一身,以此來促進工業工程的長遠發展。工業工程的發展不僅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還與工業工程奠基人泰勒所恪守的工作信條關系密切,他堅守“做每件事總有一個最好的方法”的工作信條。在此基礎上,工業工程師形成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在有人參與的系統當中,可以通過科學的分析、試驗等,進行創新與改進,尋求一種比現有運作方法更快、更好的新方法。由以上信念還得出了以下公理:一個系統只要它沒有消亡還有利用價值總是有改進空間的,這就是工業工程的精髓,這是一種先進科學的思想,具有深遠意義和利用價值,終身受用不盡。各專家對工業工程的歸納不盡相同,大致如下所述:整體化和全局意識;效率和成本意識;工作標準化和簡化意識;改革和問題意識;以人為中心的意識等。
3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工業工程的發展及其在企業中的應用,自從IE體系誕生以來,它一直處于發展的過程,并且發展速遞十分迅猛,不斷進行完善形成科學體系。到目前為止,工業工程的應用十分廣泛,促進了行業的發展。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充滿著更多的挑戰,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工業工程會在這樣的條件下繼續發展創新,為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趙金玲 劉炯 單位:內蒙古包頭市昆河西包鋼工業園區焦化廠黨工部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4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