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論文
一、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金融經濟的運行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正反兩方面作用。一方面,金融經濟助推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活動的過程是不斷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金融發展促進了閑散資本集中,通過貨幣資本的充分有效配置促使實體資源流向新興產業部門,進而促進實體經濟部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對實體經濟走向起到良性循環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經濟規模的過度膨脹會破壞實體經濟發展。金融經濟的運行無序混亂扭曲資源配置,降低市場運行效率,也會增加市場風險,導致經濟泡沫的積累,并可能誘發泡沫經濟,嚴重破壞實體經濟發展。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實體經濟造成的創傷就是例證。
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現實路徑
全球經濟仍處于緩慢復蘇階段,國內經濟發展又出現了產能嚴重過剩問題,金融風險也在不斷積累和加劇,金融想要取得持續健康發展就得根植于服務實體經濟。
1、調整金融資源流向,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金融為實體經濟所提供的資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決定整個經濟體的綜合發展水平和潛在增長能力。我國的金融資源主要流向大國企、大項目和地方融資平臺,而目前大量國企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地方政府的債務也隱含風險,相反,中小微企業卻很難享美羹。所以,我們的首要選擇是把握好金融資源的流向。一是支持先進制造業。制造業創新空間無上限,擴容潛力巨大,吸納就業多,最適合我國國情。歐債危機中德國也因為制造業的強大而一枝獨秀。所以,作為正處在工業化過程中并且享有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中國更應該繼續做強制造業,形成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條來維持自己的地位,這就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金融垂直供應鏈。就是金融不僅支持核心企業,也包括支持上下游企業。二是,服務中小微企業。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對GDP貢獻已達到60%以上,稅收占比50%、承載了80%的就業,但同時又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貴問題,從政府角度來講,發揮政策性金融銀行的支持力度,構建與之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機構,還可以發展民營銀行,例如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等。
2、發展債券市場,提高實體經濟融資效率
債券融資具有規模大、成本低、期限長,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特點,使得債券市場具有龐大的容納量,并且能夠有效發現價格,促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股票市場的主要功能絕非資金融通,而是風險的分散和分擔,改善企業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西方成熟資本市場上的債券市場融資規模遠大于股票市場融資額,企業債券融資是股票融資的3-10倍。而我國的社會融資結構是以銀行體系為主導的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中又具有“股強債弱”的特點。間接融資方式加大了銀行系統性風險。所以,我們應該擴大直接融資方式,重點是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需要從制度層面放寬公司債券的準入條件,簡化審核流程提高審核效率,逐漸推進銀行間債市與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
3、擴大消費金融,拉動內需促進實體經濟增長
消費金融就是促進民眾生產生活水平為目標的金融發展模式。消費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消費金融具有小額、分散、普及面廣的特點,發展消費金融旨在突破居民收入約束,借未來的錢來消費,它既可以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也可以提高廣大基層消費人群購買力,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群體的消費升級。目前房貸、車貸已經取得成效,可進一步拓展到教育、旅游等服務消費領域推廣金融消費。當然,可以在結合網絡技術,推網絡金融產品的開發,助推網絡消費的升級。新型城鎮化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也就是說金融不僅要為城鎮化的建設提供中長期的資金支持,而且要關注以農民工為主體城鎮化過程中的金融多樣性消費需求。
4、推進利率市場化,激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基礎作用
金融改革創新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金,實現真正市場化的資源有效配置,也就是通過價格客觀地反映資金的供求關系,其實質就是要實現利率市場化。同時,在發達的經濟體中,利率通過對貨幣的供需、市場的總供需、物價水平的升降,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匯率和資本的國際流動,影響經濟增長和就業。當然也可以迅速將貨幣政策通過利率傳導給實體經濟,利率市場化提高央行的政策操作水平。目前,國內銀行的存貸利率不能反映資金的真實價格,致使資金的價格出現了“雙軌制”,即銀行和“影子銀行”的兩種價格,所以需要推進利率一體化的制度創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利率市場化。然而,利率市場化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們已經在利率市場化做了一些工作,最近又放開了銀行的貸款利率,隨后的改革需要穩步、漸進式地推進,不可操之過急,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
5、預防金融風險,確保實體經濟運行安全
現代金融風險具有較高的關聯性和傳染性,在“蝴蝶效應”的作用下,可以從一個部門擴散形成系統性風險,甚至變為經濟危機。所以,防范金融風險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在當下,地方債務是我們經濟運行隱性風險的重點關注點,地方債務風險主要積聚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具有融資和投資的功能,相當一個金融機構,主要支持政府基礎設施及城市化建設。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矛盾在加劇,地方政府為了支持地方發展,將地方融資平臺成為政府的舉債機構,伴隨國家4萬億的投資計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出現了非理性的發展。過度的政府投資擠占了中小企業私人投資領域,“平臺”快速擴張,為一些應該淘汰的產能創造了繼續發展的條件,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再加之平臺由于制度性缺陷也會引起信貸風險。需要從改革現行財稅體制、完善融資平臺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科學的風險預警機制等方面來防范地方政府債務產生的金融風險,降低其對實體經濟安全運行的沖擊。
作者:周阿利 單位:中共西安市委黨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4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