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村農業經濟有效途徑
1轉方式、調結構,促進農村現代農業經濟
1.1“轉方式、調結構”是改變農村現狀的根本出路
目前,國內許多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低的問題還沒有徹底得到解決。盡管多種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速度較快,可是小、散經營者還占相當大的比例,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現在看中國是種養業生產大國,但并未充分發揮農業區域比較優勢,形成的高效農業產業鏈條不完整、不銜接,成了軟肋。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自為政,沒有統一協同合作,再加上農業內部潛力挖掘不夠,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打通各環節的障礙,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成了重要一環。
1.2當前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難得機遇
當前國情表現為多數農產品的市場供應量總體富裕,而在全球來說存在產出大于需求,一些大宗農產品庫存消費均處于歷史高點。這樣的國際環境機遇,有利于我國運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調劑國內余缺,為我國提供了現實可能和操作空間。為加速我國農業發展由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效益、生態、安全一起轉變爭取了時間。因此,必須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加快轉變農村農業發展方式,使農業生產結構得到全面優化,讓農村農業發展駛入現代化的高速路。
2擴大高標準園區建設,引領農村農業現代化
2.1在園區化、規模化、品牌化上做文章
通過采取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為經營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園區,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高端、規模擴張、綠色有機、特色品牌方向發展,為農村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起到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2.2農業產業化
資本帶龍頭,龍頭連產業,產業促發展。把小而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實現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勞動生產率會大大提高,多生產“我有人無,我多人少”的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
2.3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
用政府調控來規劃、引導。扶持實力雄厚,信譽度好、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參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導資金下鄉進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附加值高的農產品深加工,實現收入倍增,為農村農業現代化注入新的動力。
3發展特色經濟打造產業集群
3.1做好“特色”二字的文章
城郊特色農業是一個亮點產業。比如大同市南郊區西韓嶺鄉建設的萬棟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的草莓、油桃、葡萄,靈丘縣的核桃等特色農業種植已經闖出了市場,這些做法改變了過去單一農作物種植的老路。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使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市民紛紛來旅游和消費,在農民收入增加的同時,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3.2發展優勢區域和專業村集群
把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與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結合起來,建設“優勢區域”和“專業村集群”,如:大同縣黃花菜、綠豆,廣靈縣“東方亮”小米、剪紙產業,靈丘縣苦蕎,左云縣小雜糧,陽高縣設施農業,為當地農業、農村發展開辟了新途徑、新方法,實現了多種渠道發展農村經濟。
3.3積極開展新型產業創建活動
要求做強一個主導產業、培育一個產業品牌、建成一個運行規范的專業合作社、培養一批農民致富帶頭人、創建一個示范帶動模式,真正把效益好、質量高、銷路暢、前景廣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讓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村農業發展提質增效。
4穩定糧食生產,促進經濟發展
4.1發揮政府的價格和補貼“兩個杠桿”作用
要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通過資金扶持,實施糧食直補,提高農民種糧收入。向農民引入新的經營理念,鼓勵農民發展合作社,引導農民采取新的經營模式,直接發展農超對接,在平抑物價的基礎上,將農民直接引向市場。
4.2鼓勵農民改變傳統經營模式
農業生產向專業化、科技化、商業化、社會化發展,迅速發展農村鄉鎮企業,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不僅增加糧食生產,農業生產也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5加大農民職業培訓
5.1提高農民職業培訓
加強培訓農業承包大戶,使之成為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的能手;培訓農技人員,提升專業技術人才的服務水平和能力。通過培訓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升受訓學員的現代農業技術,增強群眾面向市場發展產業的信心。
5.2經營管理人才培訓
培育一批有引領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實體及其創業人才,帶動其他農民轉變落后的經營方式,走上發展新興農業產業模式的創業道路,實現共同富裕。
6資本下鄉,投資高端農業和涉農企業
通過將資源整合后退出礦產、煤炭、房地產等領域的資金,有序引進鄉村投資或者定位為高端農業,比如觀光旅游或者農業生態園;或者進入土地流轉領域,實施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循環經濟等項目完整產業鏈、多元化經營,助推當地轉型發展。如:同煤集團投資的陽高、天鎮設施蔬菜大棚項目;房地產老板何少奇投資觀光農業,搞綠色種植,搞立體農業,山上種櫻桃,平地種葡萄,還能套種草莓,搞點休閑采摘旅游,吸引了不少人。不但登上了當地的農業龍頭企業的寶座,而且為其他企業家投身綠色農業做出了示范,為農村發展經濟增添了新的增長點,克服了以前各自為戰的“短板”,聯合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小舢板就變成了大帆船。
7創新引領發展,改革激發活力
7.1重點抓好技術和經營方式創新
7.1.1把農業科技創新放在首要位置在選種、育苗實現高產穩產、科技新品種上下功夫,鼓勵廣大農民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讓農業農村擁有更多人才,獲得農業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雙提高。
7.1.2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采用政府、企業、農民由獨唱變合唱的方法為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助力,培育形式多樣的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7.1.3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農民經營效益差的土地與種田能手合作,積極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形式,提高規模效益。
7.1.4大力發展農企合作公司加基地、農超對接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發展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提高農產品加工流通效率,推進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引領種養業品牌培育與產業升級,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7.1.5進一步開發農村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旅游觀光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提升農業資源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著力打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培育一批“走出去”大型農業企業,開發利用國外農業資源。
7.2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競爭力
7.2.1開拓農村農業外貿經濟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逐步增加農業對外開放的程度,對國家緊缺的大宗農產品合理調控進口政策,選擇國內緊缺的資源性農產品的進口,擴大我國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品種和數量,實施好國內外資源有效配置,合理利用國內外市場的調控職能。
7.2.2政府為農民創新保駕護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農業現代化的主體是農民,充分發揮中國農村農民聰明才智和首創精神。政府部門要為他們實現夢想做好規劃引導和服務,總結并推廣創新實踐、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消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使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迸發活力。當好全天侯為農村農業實現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的服務員,為農村農業經濟的騰飛保駕護航。
作者:袁素華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蔬菜辦公室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5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