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專業藝工結合教學模式
為了有效促進我國工業設計專業的全面發展,各大高校需要對該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與創新。“藝工結合”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在一些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與發展,其突出的優勢及顯著的教學效果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1“藝工結合”教學模式概述
(1)“藝工結合”教學模式的內涵。“藝工結合”的教學模式來源于藝工結合的理念,這種理念源于設計和美術概念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評價標準、完成方式以及所需技能方面。為了實現設計作品的完美性,設計實際融合了藝術家、工程師、工匠和使用者等,而非藝術家自身個性的體現。設計作品追求的往往是人的審美需求,簡易的制造流程以及市場的熱烈反響,這就需要設計人員能夠將“藝工結合”的理念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的每一個工作細節當中,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設計者、生產方以及消費者都青睞的作品[1]。
(2)“藝工結合”在工業設計專業中的發展。工業設計的概念需要從源頭說起,最早可追溯至歐洲工業革命結束后。由于當時機械大工業和手工業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前者擁有產品批量生產的高效率優勢,但產品質量的精細程度及質量遠遠落后于手工業。后來機械工業經過科學技術的改革,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外觀與質量,最終贏得了這場斗爭的勝利。工業設計的概念出現于20世紀,在亞洲地區,日本最先開始設計教育,相對于日本,我國的設計教育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我國無錫輕工學院(現江南大學)與湖南大學最先建立工業設計專業并開始招生。無錫輕工學院在工業設計專業設立初期只招收文科類學生,經過4年的探索后開始嘗試接收理工類考生,可以說這是“藝工結合”教學體系的首次大膽創新,也是“藝工結合”教學模式的良好開端。
2“藝工結合”模式的優勢分析
“藝工教學”模式在工業設計專業中的應用具有諸多優勢,主要可以概括為三方面。首先,“藝工結合”教學模式強調藝術設計與工程設計的相互結合,既有利于培養藝術設計理念與思想,又有利于形成工程設計的思維與理念。其次,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更有助于培養出極具藝術設計靈感的發散思維,對嚴謹有序的科學思維方式的養成也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最后,“藝工結合”教學模式下所培養出來的工業設計人才對工業生產工藝、工業產品材料的藝術化設計等方面都有系統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設計產品在工藝上的可行性[2]。
3“藝工結合”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1)建立系統全面的知識結構。工業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對知識結構的系統性要求及寬廣程度有著較高的要求。設計學科的內容來源大致分為四類,包括由藝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結合形成的交叉領域,基于傳統美術和工藝美術的教學內容,設計發展研究演變的學科以及設計實踐中關于專門領域研究而產生的學問。
(2)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工業設計專業課程結構可分為通識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及選修類課程。我國高校的辦學類型分別為教學型、研究性與教學研究型三類。工業設計“藝工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對藝術與科技的相互融合,對于課程設置來說,不同年級的時間都要科學合理,適當分配,對知識點的掌握也要精確高效。
(3)對交叉學科的課程進行整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科交叉性較強,課程的整合對于“藝工結合”教學模式來說是一個有效的創新方法。根據美國學者的理論,課程設計的策略主要有:尋找共同主題,將相關學科整合至統一正式的單元或者學程里進行教學活動;在學科框架內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將兩個有關聯學科的某類主題整合至同一時間內教學,讓學生自主建立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圍繞學生的學習環境及日常活動為主題開展學習,適用于跨學科形式,是一種純粹的整合設計。交叉學科知識的整合設計可以促進學生融合貫通能力的提升,是“藝工結合”教學模式構建的一項重要策略。
(4)轉變實踐課程的知識。實踐課程知識的轉變策略可以總結為三點。第一,學校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建立相應的研發機構;第二,改善實驗設備及教學環境,強化設備管理;第三,不斷完善學習制度,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用。
結語
本文主要對“藝工結合”教學模式的內涵、發展及優勢進行了簡要分析,并重點提出了幾點構建“藝工結合”教學模式的有效策略。總的來說,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仍需要在藝術與工程上尋找最佳的契合點,力爭為中國培養更多杰出的產品設計師。
作者:孔祥金 陳兆麒 單位: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杭州五木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html鏈接: http://m.cssfps.cn/qkh/6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