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斯蒂芬森于1967年提出了傳播游戲理論,斯蒂芬森所認為的“傳播就是為了傳播快樂”為傳播研究提供了另一新奇的視角,傳播所體現的游戲意味無處不在。探尋智媒時代傳播游戲理論下微信人際傳播的嬗變,有助于我們對它更深入地理解以及更有效地運用。以社交媒體平臺微信中的人際傳播現象為研究對象,運用游戲傳播理論框架分析其發生的機制,并對未來社交平臺的升級迭代提出建議。
關鍵詞 傳播游戲理論;微信;人際傳播
斯蒂芬森在1967年提出了關于大眾媒體傳播的游戲理論,嘗試從當今人類游戲的視角來對大眾媒體傳播的現象做出解釋[ 1 ]。斯蒂芬森指出,傳播的核心就在于“傳播快樂”(CommunicationPleasure)[ 2 ]。他還提出了傳播的三大重要屬性:1)傳播行為的發生——作為玩樂和消遣的主體訴求;2)傳播過程的契合——自我取悅的個體選擇;3)傳播效應的形成——基于游戲規則的互動行為[ 3 ]。由此,他從與“信息理論”截然相對的“游戲理論”視角出發,指出傳播研究應當注重人的主體性。并且,隨著游戲逐漸占據人類的生活空間,游戲說對傳播現象的解釋力也將大大提升。傳播游戲理論的游戲化視角以及對人的關注為傳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人際傳播成為網絡空間的基礎網絡的今天,不妨將斯蒂芬森的傳播游戲理論框架應用于網絡人際傳播之中。
那么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網絡人際傳播中的游戲性體現在人的主動性——信息是人的玩物;角色扮演的快感——可隨時丟棄的社交名片;會話、社交、選擇性會聚——隨意結成的趣緣群體、社交網絡的圈層化;受眾與媒介互動中的大量重復性動作——根據自身的既有認知基模對新信息進行套路式的解讀。這些都是網絡人際傳播中人們得以獲得快感的方式。
微信是騰訊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機App,目前已成為亞洲地區擁有最大用戶群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微信所具有的免費通信、彈性社交網絡和LBS與O2O的功能是它迅速登上中國乃至亞洲社交媒體使用率榜首的基礎。免費通信使它迅速擠占移動電話和短信市場;彈性社交網絡使用戶個人既能處于熟人網絡的強連接中,也能與陌生人共處于同一個群聊、共同閱讀同一篇公眾號文章;而LBS技術使用戶的地理位置等場景信息被最大化地利用,通過對用戶全方位信息的分析,商家、平臺可以為其推送更加精準的信息服務;O2O使線上與線下緊密連接,微信平臺中的私域流量成為商業變現的資源寶地。
本質上講,微信是一個圍繞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服務延展開相關業務板塊的社交媒體平臺,而其蓬勃地發展勢頭同樣離不開對用戶社交意向的把握、迎合與引導。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即訊息,微信早已不僅是我們使用的工具,更是成為能夠重塑我們傳播社會結構的掌權者,其平臺上用戶的人際傳播行為頗具趣味性。筆者試圖用傳播游戲理論觀察其行為機制,并洞察用戶使用心理。最后,筆者從傳播游戲理論對微信的啟示出發,對傳播業界提出了展望。
1 傳播行為的發生——作為玩樂和消遣的主體訴求
2021年1月19日晚,在微信公開課Pro上,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披露微信最新數據:每天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3.6億用戶讀公眾號文章,4億用戶使用小程序[4]。除了個人間的直接交流外,每個人的微信中都有數個群聊的存在,個人的選擇性會聚組成了一個個業緣、趣緣、地緣社群。正如喻國明所說,社群傳播中關系要素和情感要素正在崛起。個人的賦能在互聯網社會再度復活了社群傳播[ 1 ]。正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各個活躍群聊中都及時傳播疫情數據、疫情消息,人們的恐懼和焦慮感在微信群中擴散和蔓延,同時人們也為了擁有使自己更具安全感的信息來源而加入更多相關群聊或是更積極地參與群內交流。
2 傳播過程的契合——自我取悅的個體選擇
2.1 高校萬能墻“舍近求遠”的另類運營模式
2014年,一類名為“××學校表白墻”的QQ賬號在學生的QQ空間中活躍起來,素不相識的校友在空間動態下聚集聊天。后來由于“表白墻”收到投稿的消息越來越雜,于是又衍生出“萬能墻”“失物招領墻” “學習墻”等賬號。而筆者觀察到,隨著“95后”的社交注意力從QQ轉移到微信,“表白墻”一類賬號也開始出現于各位同學的朋友圈中。有趣的是,由于非好友關系不能看到對方在同一朋友圈動態下發布的評論,微信朋友圈動態其實并不便于陌生用戶之間的溝通交流。但是“××學校表白墻”仍在微信活躍十足,并且運營者盡職盡責地充當著中間聯絡人的身份。比如一位同學投稿到表白墻想要購買一本二手書,那么運營者可能會通過私信告知投稿者最新留言,或者是將其收到的留言復制粘貼于自己動態的評論區,以便表白墻的好友都可以看到最新消息。
這種“舍近求遠”、不求效率最高的方式確實另類,在信息的曲折傳遞路徑中,人與人的交流增加了,為了傳遞信息而付出的成本變成了頗具玩味的互動過程。這種傳播方式是在每位用戶的共同參與下自然形成的,是一種符合傳播過程參與者意愿的傳播方式,這體現了人們對愉悅感、趣味性的追求。在與“表白墻”以及“陌生網友”的直接互動或間接互動中,用戶體驗到了更多的快感。
2.2 微信狀態助力個人形象塑造
2021年2月微信更新至8.0.2版本,更新的功能之中,最具關注的就是“微信狀態”。選項增多之余,表達更貼合用戶的社交習慣,新增了“裂開”“沉迷學習”“吃瓜”“浪”等網感十足的狀態選擇[5]。B站、抖音、快手……“微信狀態視頻素材自取”式樣的標題“屠”了廣大網友的主頁界面,儼然一副刷屏之勢。
用戶設置自己的個性化微信狀態,在向其好友傳達其目前的心情、行為、想法的同時,也是一種娛樂傳播的表現。據筆者觀察,除去少量好友編輯自己的微信狀態意為“不便聯系”外,更多的微信用戶是用來使自己更加愉悅,打造自己的社交形象名片。
推薦閱讀: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提升傳播效果的路徑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