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漢語國際教育推廣事業如何借國家發展戰略之勢,培養能夠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的“專業+外語”的復合型“雙語”人才成為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專業設置和崗位需求兩個角度分析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雙語課程的重要性,并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實踐提升能力為核心,嘗試進行雙語教學模式研究。
本文源自李圓圓; 徐婭棋, 文學教育(上) 發表時間:2021-06-16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一帶一路 雙語教學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2013年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世界視域的戰略合作倡議。2016年教育部發起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大力支持建設孔院和孔子課堂,加強漢語教師隊伍建設。經過三年的努力,已有153所孔院和149個孔子課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截至今年7月,已有144個國家與我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 的全球價值觀下,作為應急管理部直屬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應該具備走出國門的專業水平和語言能力,具備一定的應急管理學科基礎知識,站在更高維度,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戰略發展。為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加強雙語課程建設,突破傳統雙語課程模式,培養具備“專業+外語” 的復合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急人才。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雙語能力培養必要性
1.專業能力要求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從對外漢語專業發展而來,名稱的改變使專業本身國際性和開放性的內核更加突出。如今招收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高校已有 300 余所,河北省包括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工程大學、華北科技學院等17所高校均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通過縱向比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發展歷程,橫向分析各個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可以得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特色集中于“雙”字,即“雙語”“雙文化”“雙向”“雙技能”,且必須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加強雙語教學課程設置,提升雙語教學質量勢在必行。
2.崗位從業需求
近些年大學生英語水平有明顯提升,但是英語能力“羞于口頭、澀于筆頭”仍然是普遍現象。大學英語教育力度逐年加大,實用性英語教育呼聲愈來愈高,結果卻事與愿違。學生普遍反應所學英語在生活和工作中無法得到有效應用。然而孔子學院總部/國際漢辦發布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報名通知》中,要求學生具備大學生英語四級及以上水平,且通過面試(非筆試)測試學生英語應用水平。可見,單純的語言教育無法滿足提升專業外語水平的需要,會考試的英語人才無法適應激烈的崗位競爭。因此,通過雙語課程培養具有專業知識輸出能力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成為必然。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國際性特征將更加鮮明。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以及從漢語國際教育未來發展角度,需要通過雙語課程培養兼具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的雙語雙料人才。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雙語教學培養模式探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應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中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對獲取信息進行主動接收、整理,經過人際之間的協作而實現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基于這項理論,雙語教學應做到: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做引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由于雙語教學課程是集專業和外語二合一的教學,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夠實現課程目的;第二,強化合作與實踐。未來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小到走向講臺,大到服務于國際間的戰略合作,急需強化合作與實踐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雙語教學應該為學生創造有效的交際環境與語言環境,充分激發學生潛能,突破心理障礙,實現專業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1.從專業實踐角度出發,提升雙語教學質量
首先,開設雙語教學課程的前提之一是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具備一定外語運用能力。因此雙語課程開設以前應該學生應該通過一年到兩年的學習,建構起對漢語國際教育這門學科的基本認知,逐步搭建知識體系與框架。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角度來說,即幫助學生完成初級學習,以便學生能夠在下一階段不進行盲目實踐。第二,雙語課程教學應在教授基本方法、基本結構、基本規律、思想方法等基礎上,注重學生對于專業學科知識的實踐。通過互動、交流,主動整理、完善、搭建自身知識體系,特別強化語言與文化相關的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解。教師應組織并指導學生完成既定實踐任務并形成書面報告。通過視頻錄像,記錄學生對于專業知識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審視自身知識儲備水平,完成對學科的重新認識,找到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并形成書面報告。第三,教師結合學生的書面報告對視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對典型問題進行重點分析,理論結合實踐,有的放矢進行雙語課程教學與指導。
2.雙語教學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每種語言都是一套完成的符號系統,附著了文化的烙印。第二語言教學課堂,教師和外國學生之間的交流本質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因此,每一位漢語國際教育人不應該僅是具備專業知識的 “雙語人”,更應該是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雙文化人”,即能夠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同時形成對異國文化保持敏感意識,有意識和興趣了解異國文化背景和內容,能夠理解和認識文化差異,同時表現出對于異國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人們普遍將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歸咎于外語水平不高,然而語言交際只是跨文化交際的一部分,此外還有非語言交際、社會交際、人際交際等多個層面,跨文化交際面臨的不僅是語言障礙,更多是思想、價值觀、風俗習慣等方面問題。因此,有必要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雙語課教學中的培養地位。
雙語課程可由中國教師和外籍教師共同完成。中文教師以傳授基本知識、基本結構與規律等作為主要任務。外籍教師負責雙語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一方面避免學生將課程作為“翻譯課”學習,保證學生有效了解理論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增添了課程趣味性,提升外語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豐富課堂形式。“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往,實質是一項需要經過傳者→訊息→媒介→受者→效果五個步驟完成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突破傳統課堂壁壘,給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環境與機會,如結合中外傳統節日和校園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通過共同完成活動與任務,在真實情境中強化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斷突破心理障礙,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3.以應急為特色,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與海外院校建立聯合培養機制
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區域合作是國家應急管理國際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應該開闊思路,以服務應急為特色,與海外院校建立聯合培養機制。第一,聚焦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亞洲國家為重點開展深入合作。以國家漢辦2017年至2019年招募的普通志愿者數量為例,亞洲崗位平均占比約60.77%(如下表)。北美洲、歐洲、澳洲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明顯低于東亞、東南亞國家。選擇亞洲院校開展合作,將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第二,與海外院校建立3+1 人才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在國內學習,第四年學生赴海外院校進行小語種學習,小語種成績雙方學分互認。同時,通過助教、教學實習,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我國與國際社會活動變得空前緊密,對于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建設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方面。未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應聚焦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的提升,加強雙語課程建設,同時形成自身鮮明特色,服務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同時,服務于國家應急管理事業的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