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本文對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第一,歷史合力論的思想淵源;第二,對于 “合力”的內涵闡釋求同存異;第三,歷史合力論適用的歷史時期;第四,對歷史合力論的詰問。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對歷史合力論做研究梳理,期望整理出對恩格斯歷史合力論的研究軌跡。
本文源自袁慧, 學理論 發表時間:2021-05-05《學理論》雜志創辦于1959年,是社科綜合類學術期刊,擁有國內統一刊號,國際標準刊號,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曾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期刊(社科類)、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類十佳期刊。先后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等國內知名網站收錄。
關鍵詞:恩格斯;歷史合力論;自然辯證法
19 世紀 90 年代,唯物史觀面臨兩大詰難。一是,以恩斯特為代表的自詡黨的領導者和理論家的資產階級無政府主義的“柏林反對派”否認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將經濟條件是唯一決定因素的言論奉為圭臬。這種曲解給以保爾·巴爾特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學者落以攻擊唯物史觀的口實。二是,從根本上否定經濟歸根到底的決定性作用,鼓吹理性思想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的唯心主義。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信件中捍衛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對布洛赫關于經濟條件作用的疑問予以解答,并首次明確提出歷史合力的思想,他沒有專門的論文來論述這一思想,但是在他的一些著作和信件中有跡可循。他認為歷史最終結果是從由許多特殊生活條件決定的單個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會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形成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產生出一個歷史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1]591- 592。之后又在致博爾吉烏斯的信中做了補充說明,分析了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歷史的偶然性表現為趨近于意識形態而發生的偶然事件,同時恩格斯在這里闡明了自己的英雄史觀,即時勢造英雄。并不是關鍵的歷史人物創造了歷史,而是歷史造就了他們。這個對歷史發展進程有影響的關鍵歷史位置可以被任何人取代,可以是拿破侖、愷撒等,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人,這種人物的出現是偶然性的,但是這一關鍵的歷史位置的出現是必然性的。這種偶然性是作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的補充而出現的,推動這種必然性發展的歸根結底是經濟因素[1]669。后人根據恩格斯的通信和著作來分析研究這一思想,在學界引起諸多分歧。
一、歷史合力論的思想淵源
關于歷史合力論的理論淵源眾說紛紜。學者顏曉慧認為其思想源于以孟德斯鳩和愛爾維修為代表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及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社會歷史觀[2]9- 16。持有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是孟德斯鳩“法的精神”和愛爾維修“人是環境的產物”啟發了恩格斯思考社會歷史發展動力的問題。繼而恩格斯又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觀點來考察社會歷史。但因其思想存在哲學根本問題的缺陷,將“絕對精神” 外化為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故而恩格斯轉而吸收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克服了哲學根本問題的缺陷又吸收了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將歷史合力論置于唯物史觀之下來考察其思想淵源,而得出其同根同源的結論是該觀點的合理之處,但是并沒有考慮到借助自然科學概念闡釋社會歷史動力這一提法的創新之處。
學者胡招祺則認為其思想來源于牛頓經典力學、康德 “目的論”以及黑格爾“理性的狡計”[3]。認同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恩格斯在表達其思想時所用到的“合力”“力的平行四邊形”等物理名詞引用自牛頓的經典力學,同時賦予社會歷史含義的“合力”以及“力的平行四邊形”的作用機制和牛頓所闡述的“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基于康德的“目的論”來探索單個意志的沖突,以此理解形成合力的內在動因。黑格爾用“理性的狡計”來表達自己的社會歷史觀,認為理性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工具使歷史呈現規律性發展,理性是社會發展的法則,支配歷史的發展,使單個意志無法實現,歷史出現了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誰都沒有希望過的結果。歷史合力論是對黑格爾“理性的狡計”批判地繼承。
牛頓經典力學成為歷史合力論的思想來源,這是恩格斯受自然辯證法的影響而選擇的一個喻體,可以作為其思想的載體,是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機制的一種比喻。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各種力量不能像自然科學一樣可以被標準地量化,歷史在其發展的偶然性中蘊含了必然性,這種必然性可以使歷史結果被預測,就如同“兩個必然”的論斷一樣,是在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中做出的科學論斷。如果將歷史合力論完全一絲不茍地置于牛頓經典力學之下考察,這將是對這一思想的僵化和教條。
一個思想的形成,并不是單線性地來源于一個確定的理論。歷史合力論的思想來源同樣也是如此,是受到多個不同的思想的沖突和融合而形成的一個以往從來沒有出現過,但是卻有其相關殘影的思想。歷史合力論的思想淵源可以從各個與其相關的理論中探求,但要有主次之分,其思想在捍衛唯物史觀的歷史需要中被闡發,故而其主要的思想淵源可以從唯物史觀的形成中探尋,輔之以牛頓經典力學作為喻體,向我們清晰地圖解了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機制。
二、對“合力”內涵的不同論述
目前學界“合力”的內涵有幾種不同的認知。第一種觀點認為“合力”是指單個人的意志的沖突[4] 。這種觀點可以直接從恩格斯給布洛赫的回信中找到直接的表述。第二種觀點認為“合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包含其他因素,諸如經濟條件、思想、政治、文化等相互交互而形成的力量;狹義則指個人間的意志合力[5] 。這種觀點是結合當時歷史合力思想提出的背景而進行的解釋。恩格斯回答布洛赫“經濟條件是否是唯一確定的因素”時表示上層建筑也是影響因素,故而在對“合力”的理解上并不是簡單的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包含了各種經濟的、上層建筑的沖突。第三種觀點認為“合力”是人的行動交互沖突而形成的。第四種觀點認為“合力”是所有歷史參與因素的結果,它既不是被經濟條件唯一所決定,也不是個人意志起獨立作用的結果,是所有參與歷史的各種要素的聚集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6]。
在上一部分的理論淵源中談到恩格斯選擇用牛頓經典力學來作為喻體闡釋歷史發展動力的作用機制是受到自然科學以及其所研究的自然辯證法的影響,那么對于 “合力”的歷史內涵也需要從這里探尋。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認為“力”是一個純主觀問題,在自然科學中所運用的力是一種將主觀的東西客觀化的過程。力是從周圍的環境的活動中借來的,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力,例如向上的托舉力、腸胃的消化力、雙腿的彈跳力等。我們無法說明機體的某種機能引起變化的真正原因,故而用虛構出的“力”來揭示外界的變化,有多少種變化就會產生多少種力。他還認為力的表現是運動的轉移,根據運動永恒的定律,力和它的表現一樣大。同時恩格斯表示簡單的力,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的合力類比就不是真正的合力[7]974- 976。從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自然科學中的力的論述的角度來考察其在社會歷史發展動力中提出的歷史合力,思想中“合力”的內涵更加具有思想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從恩格斯的論述中,可以得出關于“合力”內涵的以下幾個規定:第一,歷史合力思想中的“合力”是一個主觀的概念。但是,這種主觀不是單純地夸大主體意識,這種主觀是由主觀主體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環境所決定的主觀,是被現實世界決定的單個意志,與歷史發展的方向一致并推動其向前。“合力”是社會歷史中的各種量的積累、聚合質變為一種外部環境的變化,所謂的從周圍環境的活動中借來的“力”。而其中這種量的聚合是各種各樣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宗教等因素的綜合積累引發社會歷史的變動,這種變動可以解釋為“合力”。第二,“合力”是永恒存在的。力表現為運動的轉移,而運動是永恒的,這一點旨在說明歷史合力思想適用所有的社會形態,在共產主義社會同樣會存在時間、空間以及人類的運動,合力永遠存在,即這種力的平行四邊形不會消失,能適用于不同的社會歷史形態。第三,“合力”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那種單純地將合力理解為個體意志間的沖突和行動交互的思想是不夠準確的。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合力”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復雜系統,這不是一個根本的決定力量,是包含了根本推動力和其他輔助因素的系統,一種綜合的推動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應該從其整體性的角度去理解,不應該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
三、歷史合力論適用的歷史時期
對該思想的適用歷史時期一直存在爭議。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認為歷史合力論適用于所有人類歷史時期。歷史合力論可考察單個意志在社會發展規律中的作用,只要單個意志不消失,就不會達成統一,總會有沖突。歷史不是按照預期的計劃在既定社會里創造的,而是糾纏交錯的每個意志之間的平衡,每個意志都在其中發揮了作用。這種觀點的合理性建立在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作為意志的載體不會消亡。
第二種觀點是學者張一兵率先認為歷史合力論適用于共產主義社會以前的人類史前時期[8]。支撐這一觀點的論據是恩格斯在回復博爾吉烏斯的信中寫到對時間的限制,即“到現在為止”以及“這樣的全部社會里”。在這里,恩格斯并沒有點明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同樣適用。這表明從人類出現社會形態到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單個意志會為爭奪資源或者利益而表現為沖突繼而推動社會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得到自由而又全面的發展,不再受到必然性的支配而形成盲目的合力推動歷史向前,而是每個自由人共同有目的自覺地創造歷史,力的平行四邊形消失。
第三種觀點介于前兩種觀點之間,認為歷史合力論在共產主義社會不是普遍適用的[3]。單個意志的沖突在共產主義社會轉化成了另一種表現形式,即需要,不會為了利益再做激烈的“零和游戲”,轉向以溝通為主的和平方式解決矛盾,使形成合力的分力之間的夾角無限趨近于零,但是永遠不會為零。
以上便是目前學界對于“合力論”適用范圍的觀點。存在爭議的點在于歷史合力論在共產主義社會是否適用,各方觀點在共產主義社會之前的人類史前時期均認為適用該理論。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以階級和國家為陣營的利益爭奪消失,人的本質表現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由于高度和諧的社會關系將人爭奪的性質轉化為奉獻,單個意志的沖突也表現為互相需要,社會中的各個意志都作用到一個點上,即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上,形成的各個分力取一個平均的結果,即為歷史合力,也是歷史的結果。不管何種社會形態,單個的意志不會消失但也不會統一,那么這種平行四邊形會一直存在,即便沖突表現為另一種形式,也無法達到高度統一,這種歷史合力還是會繼續存在,在共產主義社會仍然普遍適用。
四、對歷史合力論的詰問
歷史合力論誕生在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曲解中和攻擊中,一個科學的理論經得住歷史的詰問和考驗,也正是因為這些攻擊才能使理論更加完善,歷史合力論也遭受這樣的拷問。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阿爾都塞認為恩格斯并沒有真正解答布洛赫的問題,他通過恩格斯的回信提出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恩格斯將上層建筑中各要素交互作用產生的效能作為偶然事件引出經濟條件這個必然性,但是沒有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做出界定,而使問題得到了一半的解答。而問題的另一半在恩格斯闡發的歷史合力思想中得到解決。而恩格斯把上層建筑“分散成”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是背離了馬克思關于上層建筑性質的思想,具有非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另一方面,阿爾都塞認為恩格斯的歷史合力思想陷入了“認識論的真空”[9] ,即一門學科從另一門學科的范圍出發企圖產生出自己相應的對象和概念,而這種真空來自于一種不確定性,即從對單個意志的原因追問的無窮無盡以及歷史合力不是最終的合力,是合力之合力,無限衍生的合力。最后阿爾都塞認為這是一種倒退,即“退回到低于馬克思主義對一切哲學意識形態的批判的水平”[9]。
阿爾都塞如此批判,正是由于他自己正置身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下考察歷史合力論,忽視了歷史合力思想在捍衛唯物史觀和打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中的積極作用。阿爾都塞將歷史合力思想的起點看作是單個意志,在起點的對象上就犯了錯誤。馬克思恩格斯表示“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10]524。恩格斯站在實踐的立場上,從時空角度考量人的活動,時間是回答不確定性和偶然性的答案。修正主義者伯恩斯坦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思想中過分強調了經濟因素的決定力,故而恩格斯在其晚年提出的歷史合力思想是限制生產關系的決定力,并在他的書中表示“摩爾的愛人只能死于摩爾之手”[11]19,暗示恩格斯在修正唯物史觀。這不僅是對歷史合力思想的誤解,更是對唯物史觀的挑戰,用一種自以為是的矛盾來論證唯物史觀中經濟因素的決定地位。
伯恩斯坦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沒有真正理解唯物史觀。恩格斯在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中強調通過偶然性實現的必然性歸根到底仍然是經濟的必然性,又怎么能說是限制了生產關系的決定力呢?歷史合力思想旨在闡明歷史各要素之間是在一個怎樣的機制下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在眾多推動要素中,經濟因素依然是最根本的決定力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力量,不能因為有其他的作用力就認為會限定生產力的決定力,歷史合力從來不是一個定數,會讓其中的各分力此消彼長,是各要素之間的沖突。最后所形成的變革社會的力量的大小取決于這個時代的發展以及各歷史要素的力量,而不是一個恒定不變的定數。
除以上兩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詰問,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歷史合力思想夸大了主體意識的作用。此類詰問純屬無稽之談。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年就曾強調過人們頭腦中的思維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產物,現實中活動著的人永遠受到他們自己的生產力的制約。意識永遠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10]526。不能否定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或許在頭腦中可以形成超越時代的觀念,但在現實中還是會受到當時的物質條件的限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