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綠色工程之間成為城市規劃主要內容,需要在做好水環境和綠地資源整合等工作的情況下,真正做到城市建設中綠色空間規劃的有效開展。將綠色空間規劃提升到城市發展戰略高度,能為城市進步提供較大推動力,促使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實現身心健康發展,是未來城市建設主要方向。本文就此展開了論述,以供參閱。
關鍵詞: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城市生存環境的要求也向著綠色和生態化的方向發展。經濟的發展推動著居民對生態環境要求的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又可以從側面拉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所以,提升城市綠色空間規劃水平就顯得十分重要。城市綠色空間的規劃究其根本是依托城市的發展,所以在規劃建設時,要尊重城市自身的環境特點和人文環境來進行,既彰顯城市自身的特色,又使綠色空間的建設可以為城市的發展錦上添花。
1城市綠色空間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雖然我國城市發展迅速,但也表現出很多問題,其中,典型的問題包括交通擁堵、人口密集、建筑擁擠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城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通過綠色空間規劃,可有效緩解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綠色空間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就城市綠色空間規劃內容而言,應該屬于城市地理學領域的知識,所以應該將城市綠色空間規劃工作納入城市地理學專業中。在開展綠色空間規劃工作時,需要對綠色空間的規模大小、綠色空間特點等進行詳細設計,同時還需要綜合分析綠色空間對城市發展、社會經濟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提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能規劃好城市綠色空間,使之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優化城市規劃質量,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城市規劃區域綠色空間規劃思路
城市規劃區內的綠色空間規劃要按照當地環境政策規定,合理開展規劃工作,逐步實現綠色空間全面建設,確保綠色空間規劃滿足城市建設要求。為了保證綠色空間規劃統一開展,應明確微觀規劃點,例如,可在屋頂打造生物棲息空間,有利于推動城市生態多樣化發展,實現城市綠色空間的拓展。屋頂生態可看作是一個綠色生態地,為城市綠色規劃提供新的思路。同時可在這一綠色場地中,種植綠色植物或建設生態池塘等,可提高整個城市綠色規劃水平。而在區域規劃方面,應加大城市規劃區森林公園、人工湖等景觀的建設力度,在道路旁種植多種植物,盡可能保留自然景觀,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使其能很好融入大自然中。為了提高公園自然性,可選擇碎石路和沙土來修建道路,同時可設計開放草地或植物觀賞區等。通過這種由點到面綠色空間規劃方法的使用,能促使城市規劃區空間規劃取得較好效果。
3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
3.1加強綠色空間構建尺度
城市綠色空間的規劃工作是一項區域性比較強的工作種類。所以再進行規劃建設工作之前,應當對城市的整體規劃布局有所了解并據此作出規劃設計。比如:城市的污染情況、居民主要休閑娛樂環境的位置以及城市土地條件等基本要素,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人員應對其仔細考察后再進行規劃決定。
3.2構建點-線-面的綜合生態景觀
結合之前的生態空間建設情況可知,綠色空間規劃工作必須要結合微觀和宏觀環境,也就是構建點-線-面的生態鏈條,讓各個層次的生態環境相結合。在城市空間綠色規劃當中,除了斑、廊、基等景觀配置與規劃外,還需要注重各個類型綠色空間是否能夠形成一個系統。例如林地建設要與喬木灌叢相結合,為了保障生物的多樣性,要因地制宜的指導綠色空間體系建設工作,培育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多樣化城市森林,這樣即可改善城市周圍地區綠色資源短缺的問題,樹立城市的綠色形象,充分挖掘綠色空間的復合性功能,減少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沖突問題,又可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構建城市生態圈的上下游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在綠色空間建設當中,通過綠色資源相互彌補,實現雙贏。當然,綠色空間規劃與建設工作,同樣需要城鄉統籌、區域統籌以及人與自然相結合,最大程度上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3注重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的低碳化發展
現階段,“低碳城市”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地城市建設發展的主要目標,其對城市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綠色生態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在進行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對各類工業生產區域的碳排放量進行控制,并呼吁全社會加入到“學習低碳,實踐地毯”的行列中來。具體來講:首先,政府部門應根據相應的工業生產排放標準,對區域內的各類工廠進行審核考察。一旦發現存在清潔生產不合格、污染治理工作不到位的工廠,應做出強制性的取締處理,從源頭上降低碳排放的污染量級;其次,應做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應用技術開發和實踐,進而逐漸降低城市生命周期內對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在降低煙氣、煤氣排放的同時,實現能源資源的有效節約;再次,要做好“低碳出行”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渠道,鼓勵和引導人們多采用步行、騎自行車等出行方式,從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量,為空氣環境的優化改善做出保障;最后,還可大力推進綠色節能建筑技術的應用普及,使城市區域中建筑產品形成一定的自我調節、自我循環能力,進而降低空調設備、電氣設備、取暖設備的用量,進一步實現人類社會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良性發展之間的和諧。
3.4城市邊緣區的規劃與保護
城市邊緣區是一個結構非常復雜的地區,而且時刻處于動態變化,起到傳遞開發區經濟活動的作用,同時也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這個區域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與研究,這里的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尤其受到關注。現在國內外學者將研究方向轉向了鄉村的景觀建設,這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一方面能獲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不會自然環境產生危害。目前,農田耕作的農作物品種較為單一,土壤也因此沒有得到很好的改良,這一問題急需解決,只有如此,才能建設好鄉村景觀。也有學者提出了近郊、典型、遠郊三種鄉村模式。相關科研人員也提出:要多建立高級緩沖區,以利于生態功能的最大發揮。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經濟建設水平已有了長足的發展,要真正促使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獲得感,除了要向民眾提供穩定的基礎保障之外,還應當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精神文化的需求。城市綠色空間的規劃就是為了讓民眾真正享受到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城市自身的特征,保障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的要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
參考文獻
[1]葛霄.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J].智能城市.2021(07):113-114
[2]劉元梅,馬超達.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研究[J].冶金管理.2020(17):119-120
[3]史曉偉,楊月肖.城市規劃區綠色空間規劃分析[J].城市建筑.2020(33):164-165
推薦閱讀:城市規劃中控規局部調整的幾點思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